新知

  • 来源:文史博览
  • 关键字:台湾,淞沪抗战,红军
  • 发布时间:2016-07-30 14:50

  一、台湾人曾期待共产党来解放

  陈冠任 《蒋介石在台湾.第一部》

  1949年年底,国民党在大陆大势已去,国内政治人心总体崩溃,台湾也岌岌可危。当时的台湾危机四起,人心思变,中下层知识分子和部分军政官员基本失去了对蒋介石及其政权的信心和期望。

  蒋介石的机要秘书周宏涛回忆,由于国民党的腐败、无能,“民国三十六年(1947)二二八事件发生,台湾民间开始产生一种台独思想。因为既然日本人不好,中国人也不好,那么最好的出路便是台湾独立,不受日本人管,也不受中国人管。但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国民党在大陆节节败退……此时台湾同胞有了第二次觉悟……对于台湾的未来重新燃起希望,将希望寄托于大陆共产党,期待共产党来解放台湾”。

  更有甚者,“当时有些海边地方,台湾人民的心理都已准备好,把村庄里的牛车都暗中编好列队,一待共军攻台登陆时,即列队驰往海边,帮助共军接应运输。有的工厂工人也暗藏武器,准备国军败退,要来焚烧破坏工厂时,可以保护工厂。还有的军官信心动摇,便私下准备了便服,以便共产党攻台时换下军服乔装老百姓”。

  周宏涛与蒋介石家族为姻亲,且祖父周骏彦与蒋介石有师生之谊,因此,与蒋纬国同岁的周宏涛幼时就与蒋介石有一面之缘,大学毕业后辗转进入蒋介石侍从室工作,担任侍从秘书,接替当时即将出国留学的俞国华,深得蒋介石父子的信赖。他的叙述不可谓不准确。

  失民心者失天下,蒋介石在大陆失败的这一因素,在台湾这个孤岛照样存在,且隐患巨大。

  二、淞沪抗战是中国政府军主动发起?

  杨天石 《淞沪抗战是中国政府军主动发起的一次进攻》

  要打淞沪战役这一仗,不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才有的计划。早在1936年,蒋介石就已经给当时的何应钦、冯玉祥、黄绍竑做了指示,要在那一年打淞沪战役。当时军方确定的方针就是先发制人,想在日本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之前,把日本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赶下海去。

  淞沪抗战之所以拖到1937年,是因为当时国民政府包括蒋介石在内认识到,中日两国的军事实力相差太远,中国的准备特别是在军事上的准备还没有完备。当时国民政府派孔祥熙到德国去,主要解决的是武器弹药的来源问题。

  到了1937年七七事变,牺牲已经到了最后关头,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已经没有退路,于是采取了主动进攻。这个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会议记录上是有的,可以在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到。

  关于国民党发动淞沪抗战的目的,蒋介石日记前后的说法并不一致,最早的说法是,在上海打淞沪战役就是把日军的注意力从陇海线转移到上海来,是为了保护苏联的物资可以从陇海线运到华东华中来。后来,蒋介石有了一个新的说法:在上海发动淞沪战役是为了解华北之围,为了分散日本人的兵力。

  淞沪战役为什么打那么久?而且当形势不利的时候,蒋依然主张不能撤退,因为蒋主张打给外国人看。当时,西方正在召开九国公约的会议,蒋介石的目的是在上海坚持打下去,让欧洲各国注意到上海。

  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军多游民?

  郭萼球 《井冈星火》

  1928年6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说:“(湘赣)边界红军的来源:(一)潮汕叶贺旧部;(二)前武昌国民党政府警卫团;(三)平浏的农民;(四)湘南的农民和水口山的工人;(五)许克祥、唐生智、白崇禧、朱培德、吴尚、熊式辉等部的俘虏兵;(六)边界各县的农民。但是叶贺旧部、警卫团和平浏农民,经过一年多的战斗,只剩下三分之一。湘南农民,伤亡也大。因此,前四项虽然至今还是红军第四军的骨干,但已远不如后二项多。后二项中又以敌军俘虏为多,若无此项补充,则兵员大成问题。虽然如此,兵的增加和枪的增加仍不相称,枪不容易损失,兵有伤、亡、病、逃,损失甚易……红军成分太多,当然不好。但因天天在战斗,伤亡又大,游民分子却有战斗力,能找到游民补充已属不易。”

  由此可见,当时红军成员的成分和思想异常复杂,红军除很小部分是有理想有信念的骨干外,大多是缺衣少食、无家可归的游民、俘虏,他们参加红军的最初动机是为了生存。

  游民成分太多,自然会影响红军队伍的纪律性和思想纯洁性。面对如此现实,前委只好通过请求中央和两省委派地方不易立足的同志来充任党代表,加强政治力量和加紧培训教育,改造俘虏和游民的思想,提高广大指战员的觉悟。

  四、为何历代帝王多把国都设在北方

  佚名 《为什么历代帝王大多把国都设在北方》

  秦、汉、唐定都关中地区,唐以后关中凋敝,无法再满足定都需要,在此期间长江流域开始发展起来,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打通长江、淮河、黄河等水系,开始调集南方物资北运,因此帝都从武后开始逐步转向经济繁荣且漕运便利的洛阳、开封,南宋被赶到杭州是迫不得已,朱元璋定都南京,但朱棣马上觉得不方便,迁都北京,所谓“天子守国门”,清建都北京更是准备坐不稳江山就拍屁股回东北。为何历代帝王都爱将国都设在北方?

  风水:北方地势较高,传统观念上,是中国龙脉汇聚之地。

  安全:自古作乱者都是自北方而始,古代冷兵器时代要想保住黄河流域,就必须将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北移,否则以当时的交通条件难以有效应对北方战事。

  交通:中国南方水网密布,虽然水运便利,但是修路反而不方便。而且南方开发较晚,交通不如北方便利。蜀中、山西等地虽也各有优势,但交通问题不利于定都。水患:都城不能离水太远,要保证漕运和大量人口的用水、灌溉,但也要防水患,如开封就是由于水患严重,宋以后即不在此定都了。

  经济:都城周边必须经济足够发达才能满足生活资源需要(不能全靠漕运)。

  文化:北方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人杰云集。

  再加上当朝皇帝皆为北方人,为免水土不服,所以不管从战术上考虑,还是从战略上考虑,在北建都都是最佳方案。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