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说:军事斗争必须十分注意保守秘密,九分半不行,九分九也不行,必须十分才行。但是,由于军事斗争的残酷性和特殊性,其保密过程会出现一些匪夷所思的“反逻辑”现象,即“悖论”。
因故意泄密而得胜
古人说:“成于密,败于泄。”保密就是保成功,泄密就意味着失败。但军事斗争中却不乏因故意泄密而保密的战例。
1800年,法奥战争之前,拿破仑为了粉碎盘踞在意大利南部近10万奥地利军队的主力,但又考虑到法军在意大利的军团只有3万兵力,便决定秘密组成一个约6万人的预备军团。尽管预备军团在组建和训练过程中严格保密,但英、奥等国的间谍还是发现了其中的蛛丝马迹,并将消息公之于众。
拿破仑意识到,要对预备军团做到绝对保密已经没有可能,如果公开“辟谣”更是欲盖弥彰,于是断然决定,干脆将组建和训练预备军团的消息,诸如编制、实力等经过“有意”加工之后泄露出去。
1800年4月拿破仑又在巴黎放出风声:法军已经组建一支预备军团,且正在法国的第戎地区集结。他将亲自检阅这支新的生力军。但同时,拿破仑却将该预备军团的主力秘密转移到便于隐蔽的新的集结地,严格注意保密,积极强化训练。而第戎地区只是一些老弱病残的官兵在装模作样地训练,而且在保密方面也做得煞有其事。
法军在第戎地区近似乌合之众的预备军团,被当时国内外的公开媒体当作笑料而反复刊载。但当奥军统帅梅拉斯率领军队对法军这支杂牌部队发起进攻时,却做梦也没有想到法军真正的预备军团竟然出现在奥军主力的后方。奥军大败,并使第二次反法联盟趋于瓦解。
因意外泄密而得福
如果说故意泄密是一种策略,常被军事家、谋略家所惯用的话,那么意外泄密则是保密之不幸、兵家之大忌。但是,事物及其运动总是有其特殊性。阴差阳错、因祸得福的“悖论”也会在军事保密领域奇迹般地出现。
1942年美日中途岛之战前,美国小罗奇福特领导的一个特工小组,成功地破译了日本人的军事行动密码。这样,他们便对日本海军暗地里进行的情况洞若观火,并将计就计地部署了自己的各项准备活动。就在这个时候,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芝加哥一家报纸竟将这一机密作为独家新闻给捅了出去。这令美国军方非常紧张不安。
按说,这一新闻应该会立即引起日本情报部门的高度重视,进而考虑到更换密码。但对新闻时常失控、假信息太多的美国报纸,日本的情报部门已经熟视无睹、习焉不察,真的情报也当成假的来看待,最终酿成日军在中途岛战役中的惨败。
因刻意保密而失误
“窃密无孔不入,保密滴水不漏”“保密千条万条,严格落实第一条”。说到保密工作,无不强调严之又严,慎之又慎。但在实际保密工作中,也会出现因过度保密、刻意保密而导致失、泄密甚至陷入被动失败的局面。
1869年法国陆军在预料要和普鲁士发生战争时,研制了一种新式武器——后膛装多管机关枪,射速每秒300发,有效射距500码。这在普遍使用单发步枪的时代,无疑是一件决战决胜的利器。但拿破仑三世出于保密的考虑,在没有经过操练的情况下就把这个武器装备给了炮兵。由于这种武器比较重,必须装在轻型炮车上,外形也和火炮相似,不明就里的炮兵就将它们当成了火炮,放在离敌步兵较远的地方使用了,结果没有打到敌人,反而被敌人的火炮消灭得干净利索。
同样的悲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又一次发生。二战前,波兰政府对不怀好意的德国装甲部队有所觉察,并且研制了一种反坦克步枪。同样出于保密的考虑,这种步枪装备部队时,箱子上注明了“侦察设备”和“乌干达”等字样。这让人信以为是出口到乌干达的军品。结果波兰军队还没来得及开封,就被德军缴获。后来,盟军也缴获了几支这种步枪,发现其性能非常不错,希望尽快仿制,可惜还是因为保密的原因,波兰政府已经将相关技术资料销毁得一干二净。
最终战争的结局是,普法战争中法军惨败,拿破仑三世不仅做了普鲁士的俘虏,还要割地赔款。而波兰则成了德国闪击战最早的牺牲品,亡了国。当然,拿破仑三世的惨败和波兰的亡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这两件因刻意保密而导致的失误对整个战局多多少少也有一定的影响。
我军在历史上也有类似的失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由于博古、李德领导和指挥的错误,对于中共中央红军为什么要退出中央苏区、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是什么、到底要到哪里去等基本问题,始终是秘而不宣。原因之一就是担心泄密会影响作战行动。因此,许多党、政、军的高级干部都不知道,对战略转移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或准备很不充分,以致中央红军在战略转移的初期成了大搬家,全部作战部队成了掩护部队。整个中央红军一度方向不明,思想迷茫,指挥不力,行动迟缓,其中还经历了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
军事保密战中出现的“悖论”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但决不能因此否定保密工作的普遍规律。“保密就是保生存,保战斗力”。保密斗争中出现的“悖论”从另一个角度更加说明了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严格性和灵活性。
田宝贵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