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国家多难,到了唐德宗时期,外患频频,军阀割据,时不时还发生灾害饥荒,百姓过日子相当艰难。
京畿一带经过了四年歉收之后,贞元三年(787)迎来了生机,“是岁最为丰稔”,一斗米的价格是一百五十钱,一斗粟价格是八十钱,粮食比往年便宜了一半。看到市令司汇报来的米价,唐德宗很高兴:终于迎来了个丰收年啊!于是,“诏所在和籴”,乘着丰收年景官府买入粮食。
皇帝的心情很好,贞元三年十二月底,他到郊区打猎时,还特地走访了农户赵光奇家。皇帝问赵光奇:“你们老百姓今年快乐吗?”赵光奇回答:“不快乐!”皇帝问:“今年是个丰收年,你们为什么不快乐?”回答:“国家的政策不讲诚信。首先,以前说两税之外不再分派其他徭役,现在税收之外的摊派反而超过了过去的税收额;其次,今年是丰收年,政府执行和籴令,这在政策上是对的,但是,官吏狠压农民的粮价,实际上是变相强夺百姓的财产和粮食;第三,政府起初说和籴的粮食,百姓只要送到官道旁即可,现在,和籴的粮食全部要送到京城的京西行营,动不动就是数百里的路程,弄得百姓装粮食的车子毁坏很多,马也累死不少,很多百姓为此破产。愁苦成这样,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中央政府常常有诏书关心我们老百姓利益,但是,都只是不能吃也不能用毫不顶事的空头文件而已!恐怕圣明的皇帝您在皇宫大内,从来没听说过这些事情吧?”——唐德宗听着这番话,一时目瞪口呆,表示了对赵光奇的同情后,当时就命令随行官员“复其家”——免除赵光奇家本年的所有赋税徭役。
其实,赵光奇冒死向皇帝揭发当时政府弊政、说真话的目的绝不只是为了博取皇帝的同情,免除他家的赋役。他是想把社会最底层的状况和声音告诉皇帝,希望皇帝得知百姓的真实想法,能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政令,积极整饬吏治的腐败,真正地让百姓们过上舒心日子。显然,赵光奇是痴心妄想,历史上的唐德宗连明君的边儿也沾不上。
这还要说说当时的历史背景。唐德宗时代,不仅军阀割据深化、宦官开始专权、颇多佞臣当道,而且,在国家税收赋役上也极其混乱无序。各地藩镇打着中央的旗号,肆无忌惮地向百姓征税、盘剥底层百姓,把搜刮贪污来的钱财小部分进贡皇帝,绝大部分中饱私囊,腐败至极。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唐德宗笑问百姓:“你快乐吗?”显得颇为滑稽,或许这也就是个应景行为,根本就不是要搞什么“调研”,随口问问而已。唐德宗没有杀掉说真话的赵光奇,也没有龙颜不悦,还免除了赵家的赋役,而且,还使这段史实为世人所知,可见,唐德宗还是有些涵养的,同时也说明,皇帝也认可赵光奇说的话不假。
但是,心眼不坏的皇帝知道了民情,却没有开出治国的方子。
历史上的政治智慧常常留待后人体味。280多年后,北宋名臣、历史学家司马光给“唐德宗问赵光奇事件”开出的“药方”是:当时的唐朝政府应该严厉处罚苛酷虐民、贪污腐败、欺下瞒上、虚报民情的官吏,建立诚信、务实、公正、关注民生的行政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否则的话,“故君勤恤于上而民不怀,民愁怨于下而君不知,以至于离叛危亡,凡以此也”。意思是如果不体察民情,实行仁政,就是皇帝干得再辛苦,底下老百姓也不领情说好,因为,老百姓的愁苦怨气,皇帝一点儿也不知道,历史上的王朝众叛亲离以致灭亡的原因,大概都是这样的!——可惜,唐德宗的身边大臣们,当时没有这样对他进谏。
此外,司马光还揶揄了唐德宗一把:“释此不为,乃复光奇之家。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又安得人人自言于天子而户户复其徭赋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稳定繁荣,在于制定执行好的治国理念、施政纲领,而不是姑息容奸,敷衍了事,只照顾抚恤个别弱者就算完事了!
唐德宗执政后期,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在全国范围内增收间架、茶叶等杂税,导致民怨日深,并且,在政治军事上,姑息迁就,藩镇势力日渐增强,成尾大不掉之势。
官方正史《资治通鉴》之所以把“唐德宗问赵光奇”这件事详实地记述下来,当更有其深意所在。
李晓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