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医闹”:虚拟世界中的医生视角

  2009年10月30日,卫生部副部长尹力在中央综治委2009年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表示,医患纠纷是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在医疗行业的集中综合反映。解决医患纠纷要发挥平安医院创建工作的平台优势,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会议透露, 公安部门正在研究将医院门急诊等纳入公共场所,制定相应的治安管理措施,加强管理。民政部门将加大对“三无人员”等社会困难人群的医疗救助,明确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和途径。宣传部门必须弘扬主旋律,防止炒作,形成尊重医学、尊重医务人员的良好社会氛围。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将研究协调医患纠纷处理的相关法律规定,统一医疗事故的鉴定主体、处理程序、赔偿标准。

  “这对平息日益增多的‘医闹’现象绝对是个利好消息。”医生刘跃(化名)高兴地说。作为网络上反对医闹的活跃分子,他对这样的信息特别留意。

  自2010年6月震惊全国的福建南平“医闹”事件发生之后,和刘跃一样,众多的医务人员开始自发地行动起来。他们选择网络作为“阵地”,建立网站,发出自己的声音,旗帜鲜明地反对“医闹”。

  医生遭遇“黑色六月”现在每天只要有空余时间,刘跃都会进入“09622.cn”看一看。

  这是一个不算大的网站。注册资料显示,1000多人聚集于此,绝大多数是医生和护士。网站首页的右侧,有一行红色的大字——“将医闹及其帮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下面按时间排列着发生在全国各地的“医闹”案例。

  刘跃说:“我们建立这个网站就是要通过网络表达医务人员对‘医闹’的态度。”

  类似的网站和论坛正在悄无声息地增多——621医疗律师小组、反对“医闹”联盟……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开始选择和刘跃一样的方式,在网络上表达对“医闹”的不满。

  4个月前,“刘跃们”的生活中并没有上述内容。仿佛平静的水面被一粒石子划过,荡起了一圈圈涟漪,一篇不过几百字的网络文章,不仅让发生在福建省南平市的“医闹”事件曝光,更掀起了一场声势颇大的网络反对“医闹”的活动。

  2010年6月23日中午,几个大型医学专业网络论坛上,相继有人转载一封求救信。这篇文章简要地描述了6月21日发生在福建南平第一医院的一起“医闹”事件。文中特别提到,医务人员被扣押,医院陷于瘫痪状态,医生被逼无奈,上街抗议。

  这几个医学专业网络论坛上的用户,几乎都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医务界人士。这篇文章马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关于南平事件的讨论迅速升温。

  李天(化名)是其中一家医学专业网络论坛的负责人。出于对“医闹”的愤怒,他将网上的信息作为线索传给了几家新闻媒体。6月24日晚,第一拨记者闻讯抵达南平开展调查,更多的媒体随后蜂拥而至。

  随着媒体的公开报道,越来越多的信息被转载到网上。南平同行遭遇“医闹”的经历,让全国医务界为之震惊。李天所在的医学论坛上更是群情激奋,医生们或是表达对执业环境的失望,或是提出对有关部门处置不力的不满。此时的讨论,大多集中于南平事件这一个案。

  6月26日,人民网刊出了该网特约评论员所写的评论《医生遭遇“黑色六月” 五起医闹事件血溅白衣》。医生们这才发现,原来2009年6月,竟然是医务人员的“黑色六月”:6月1日河南省一院长被迫披麻戴孝,6月8日杭州市一院长被人暴打,6月11 日武汉一护士长惨遭割喉,6月16日北大一医生连中5刀,6月21日福建南平医生被“医闹”非法拘禁和人身伤害。

  该评论写道: “ 淋漓的鲜血,喷溅在白衣天使的身上,拷问着执政者的灵魂。在一个现代文明的社会,竟然会发生如此野蛮的‘返祖现象’,实在令人惊诧!这些残酷的暴力事件,不仅直逼每一个有良知者的心理承受底线,也直逼一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底线。是可忍,孰不可忍?”

  网络上, 对南平事件的讨论,开始演化为对整个医疗执业环境的反思和对“医闹”现象的声讨。

  数万医生网上签名人民网的文章刊出之后,刘跃索性将自己的网名也改为“黑色六月”。

  7月初,刘跃熬夜写了一篇题为《10年后看南平事件》的文章发到网上,提出应该想办法表达医生反对“医闹”的声音。此文一出,应者云集,他不断收到医生们的电子邮件,讨论如何开展实际行动。

  这有些出乎刘跃的意料:“最初我只是无意中写了这篇文章,也没有想过出来组织大家。所以起初尽管有人给我写信,但是我都没有积极回应。”

  很快,一名广州医生建起了QQ群,准备让有想法的医生们聚集起来。她找到刘跃。经过他们的共同努力,QQ群迅速聚集了人气。因为一个QQ群有人数限制,最多不超过200人,他们只能满一个再新建一个,这样一口气建了3个群,汇集了5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

  “这么多人聚集起来后,却没有组织。大家的情绪很激动,在Q Q群里说什么的都有,有怨天尤人的,也有提不切实际的建议的…… ”在这种混乱的交流中,一些相对理性又有一定建设性意见的个人涌现了出来,刘跃和这些人形成的管理小团队也逐渐固定下来。

  他们做了一个简单的网站,主要是搜集并公开媒体的相关报道,包括曾见诸报端的“医闹”案例,以及一些网络上的好文章或医生的爆料。

  这个网站的域名(即网址)被他们注册为“09621.cn”,意指2009年6月21日。这天发生的南平“医闹”事件,可以当作暴力“医闹”事件的代表。

  就在刘跃们自发活动的同时,李天所在的医学专业网站也开始行动——征集10万名医生签名反对“医闹”。

  他们为此专门制作了一个签名网页,白底黑框,上方并排放着4张新闻图片,既有南平医生手举横幅抗议的镜头,也有深圳某家医院护士头戴钢盔的画面。

  许多普通的医务人员加入签名活动,他们商量着,向全社会发出一封呼吁信,要求严惩“医闹”,保护医务人员的行医权。

  呼吁信经过反复斟酌,最后整封信只有6句话,6个呼吁。我们呼吁:各级政府以及各级执法部门要严厉打击“医闹”犯罪行为,坚决打击严重扰乱正常医疗秩序的各种违法行为,维护法律尊严和政府公信,不能不作为,亦不能乱作为,执行不力者需被问责。

  我们呼吁:面对“医闹”,医务工作者保持理性克制,保护自己和其他患者的人身安全,保存证据,坚持原则,绝不妥协,绝不惧怕。面对非法侵害,及时报警,紧急情况下合理使用正当防卫手段。

  我们呼吁:媒体认真调查,客观报道;兼听则明,认真听取医患双方意见,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共同谴责“医闹”,不用丑化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方式来“制造”新闻和轰动效应。

  我们呼吁: 强化医学会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权威性,简化鉴定程序,完善鉴定规则,明确鉴定标准,降低患者维权成本,保证医疗纠纷处理的公正性,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我们呼吁:切实落实医疗事故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医疗风险保险,实行第三方赔偿机制,减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对医疗纠纷的过大压力。

  我们呼吁: 各级医院领导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以提高医务人员待遇,改善执业环境,保障医务工作者的人身安全为己任,不能只向上负责,而不向下关爱。

  李天把这封信的全文放到签名网页的中心位置,“我们的态度和要求都在里面了,搞这个签名活动要表达的就是这些。”

  签名活动持续了近一个月。第一个星期, 签名人数超过1万;半个月后突破2万;在接近3万时,活动戛然而止。在地方有关部门的干涉下,签名网页被关闭。对此,李天表示并不遗憾,因为“我们已经表达了医生的态度”。

  刘跃的网站也遭遇了和签名活动相同的命运。09621.cn存在了几个星期之后,再也无法访问。“所有人都说,你们这种网站被封那是迟早的事。”刘跃回忆说,后来有知道内情的朋友告诉他,南平有人向网监部门投诉,说有网友炒作,影响了当地的稳定和正常工作秩序,刘跃的网站甚至被点了名。

  让刘跃头疼的是,QQ群也遭人举报,被封了。“这次封禁很隐蔽。在群里发言后,其他人看不到,群里突然安静了。后来发现群也没法管理,没法加新人进来,也没法退出,一切操作都无效了。”

  刘跃说, 那段时间有很多人甚至为组织者的安全担心,“有很多人提醒我们几个牵头的——其实只是群管理员——不要透露个人信息,以及注意个人安全。”不过刘跃说自己心里有数,“我们的群以及言论意见从一开始就以理性闻名。曾有一些过激的网友,都被我们开除了。”

  “多的时候我们有4个群,700人参加。被封之后,只有一部分活跃分子还保持了联系。”刘跃说,“后来跟腾讯(QQ运营公司)反复申诉,解封了一个群,那个群有200人。9月份又号召一部分网友回来,现在还有不到400人。”

  网上发声纯属无奈

  随着南平事件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网络上的管控也渐渐放松。

  0 9 6 2 1 . c n不能用了,刘跃和朋友们就换成09622.cn。为了保险起见,他们甚至还购买了十多个域名备用,“封一个就换一个”。幸而新网站的运行至今没有遇到什么意外。

  在新网站上,刘跃和朋友们做了一幅电子地图,每出现一起恶性“医闹”事件,他们就在地图上做一个标记。如今,这幅地图上的记号已经密密麻麻。

  他们还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对媒体公开报道过的2 0 0 0年至2009年中的恶性医患冲突案例进行检索、挑选,汇编了共约100例公布在网站上。刘跃说,在整理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时,有的同行都哭了。

  李天所在的网站做过一个调查,题目是“中国医生眼中的‘医闹’”。6000多名参加该调查的医生,绝大多数为来自二甲及以上医院的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

  医生们对“医闹”的定义比较宽泛,涉及以下行为的都被视为“医闹”:辱骂、拘禁、殴打医务人员;在医院设灵堂、设置障碍阻碍患者就医;打砸医院财物,扰乱医院正常秩序;在诊疗室、医师办公室、医院领导办公室内滞留不走,影响医院正常工作。也有不少医生认为,提出巨额赔偿的也属“医闹”之列。

  在这种定义下,9 6%的受访医生表示其所供职的医院发生过“医闹”,而且在过去的3年中,本人遇到或身边同事遇到“医闹”的次数超过5次的医生比例高达53%。只有4%的受访医生称截至目前自己和“医闹”绝缘。

  与此形成印证的是,2 0 0 9年中国医师协会进行的医师执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医师中,认为当前医师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的合计达63.61%。与中国医师协会2000年首次进行的医师执业状况调查相比,这个数据上升了3.6个百分点;与2004年的第二次调研相比,这个数据上升了1 5个百分点。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说,对比三次调研结果不难看出,广大医师对当前的执业环境越来越不满意。

  根据中国医师协会2 0 0 9年所做的调查,医生在诊疗活动中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首先想到寻求卫生行政机关维权的占1 6 . 4 5 %,想到由医院维权的占28.31%,想到经司法机关解决的占50%,想到由医师协会维权的占5.2%。

  但是上述途径在现实中却不太好用。北京市律师协会医疗法律专业委员会一位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因为涉及医疗的官司通常时间长,花费大,医生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于其中不现实,因此遭遇“医闹”之后运用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并不多。卫生行政部门和医师协会受到目前客观环境的限制,能发挥的作用也不大。有一个数据足以说明问题,目前福建通过法律途径,诉诸法院解决医疗纠纷的只占9%,通过医疗事故鉴定解决医疗纠纷的只占15%。

  此外,医院在处理“医闹”问题时,往往还会与医生的利益发生冲突。许多医院管理者希望事件尽快平息以恢复医院秩序,不得不对“医闹”持退让态度。一些医院在医疗纠纷赔偿处理中甚至还要求科室医生负连带赔偿责任。

  中国医师协会的专家在进行专题调研后发现,医生们因为工作中缺乏安全感,只能采取为避风险自我保护的防御性医疗行为。

  调查显示,在当今的医疗执业环境下,一旦遇到非常危重的病人,即便是医院完全有条件救治的,实行“救人为先、不避责任”的医生比例仅仅只有15%,27%的医生选择“防止病人预后不佳引起的纠纷,将其转诊到上级医院”;57%的医生选择有保留的救治——“要救治,但是要反复和家属强调危险性,谈话录音,尽最大可能保护自己”。

  在刘跃看来,其实南平事件本身并没有太多的特殊性,这次正是借助网络的传播起到了“发酵”作用。“我们后来搜集整理‘医闹’案例的时候,看到非常多类似的情况,有不少比南平事件严重得多,但大多无声无息地过去,很少有人关注。”

  “如果医生们维权的各种渠道都能起到作用,能够保护好医生的合法权益,也就不用我们这些人牺牲业余时间,利用网络来呼吁了。”刘跃说。

  “医闹”产生的土壤

  不仅仅只有医生们在网上大声疾呼,也有患者选择网络表达不满。

  就在医生们在网上开展签名活动的同时,另一封由30多名患者家属签名的抗议信也在网上流传,他们抗议政府处理医疗事故的制度对患者不公。

  这是现实矛盾在网络世界的投影。医患双方都意识到彼此缺少沟通和调解渠道,不得已,他们只能在网上隔空呐喊。

  事实上对于处理医患纠纷,法律有相关规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就给出了三种指导性的处理方式:一是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解决;一是直接诉诸法律;一是通过医疗鉴定来判断责任。但现实的情况是,医疗纠纷中的患者方越来越多地选择聚众闹医的极端办法。而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往往是出于现实利益的最佳选择。

  医疗纠纷中涉及的问题,大多专业性很强,取证困难,诸如已经完成的手术,难以对手术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评估取证。审理中,大多数法官又没有医学方面的专业背景,很难就专业本身提出观点,其最主要的凭据还是医疗事故鉴定。

  但一些百姓对医疗事故鉴定不信任,加上有的人出不起鉴定费,导致这套方案被一些患者弃用。医患之间的自行协商,如果事故明显成立,医院会承认错误。但大多数时候,事件性质认定困难,在自行协商中,谁也不愿意轻易让步。

  常常就在这种时候, “ 医闹”有了可乘之机,他们的暴力威胁,能让不肯低头的医院迅速妥协。对比下来,人们一眼就能看出哪种才是最现实的选择。

  闹,成本低、见效快,还有出口恶气的成就感。

  由此看来,解决“医闹”问题的治本之道是找到医患间的合理疏通管道,这无疑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营建一个新的机制。

  很多人把“ 医闹” 产生、发展的原因归结为信息不对称、双方对医学认识上的偏差、沟通不够、医务人员违反诊疗常规或诊疗水平欠缺、诉讼程序复杂等等,但李天认为这种种理由并非“医闹”现象滋生、流行的原因。医患矛盾古今中外都存在,虽然可能有言语行为过激的个别现象,但大多数患者都能够按照正常的途径解决与医方的争议。

  医务人员对于患者家属的过激言词也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如果仅仅把“医闹”产生和发展的根源简单归结为医患矛盾激化,未免有混淆两种不同性质问题之嫌。

  在福建南平“6 . 2 1医闹事件”发生后,由中国医师协会组织的首都法律界、医疗界南平市医闹事件研讨会曾发布专家共识:医院和医生有无医疗过错与“医闹”打砸医院、侵犯医务人员人身安全是两回事。对恶性冲突案例,不论是否真的存在医疗过错,其本身都应该受到谴责并依法处理。

  北京大学医学部卫生法学教研室副主任王岳表示,加强医生人文道德建设十分必要,但绝不意味着可以对医生的人身安全置若罔闻。解决“医闹”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应当将其纳入现有的法律制度当中加以杜绝和惩罚。

  “当然我们也需要反思,医疗纠纷调解机制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王岳说,即便责任在医院,患者维权的成本也太高了。“可以考虑尝试已经在部分地区试行的‘第三方行政调解机制’。规定一定数额下的医疗事故争议,可以通过司法局设立的‘医疗事故争议调处中心’调解,或直接向法院诉讼。公立医院无权与患者协商,患者自然也不会再缠着医院不放。而我国还应该建立无过错医疗意外保险制度。此外,一旦出现影响到医疗秩序的群体性事件,慎用警力,但不等于不用警力。”

  沟通之路还很漫长

  南平事件发生后,卫生部部长陈竺前往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勉励医务人员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医德医风,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他同时呼吁建立第三方调解机制,打击“医闹”,建立平安和谐的医疗环境。他为医务人员留下题词,“救死扶伤父母心,俯首甘牛为人民”。

  这被视为卫生部对南平“医闹”事件的表态,网络上的舆论一片称赞,刘跃和朋友们为之鼓舞,他们决定把反对“医闹”当作事业做下去。

  除了一批旗帜鲜明反对“医闹”的先锋,也有医生选择了与网友直接交流的“温情路线”。

  在广东佛山,医生们在网上发帖为网友提供医疗咨询服务,受到网民的热情回复。不少网友纷纷回帖询问病情,也有些网友对医生网民表示支持和表扬。对于网友们的反应,回帖答疑最多的网民龙茂(化名)感到很意外。他的真实身份是佛山市某大医院急诊科的住院医师。这一次,他在网络上释疑解惑,同时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大不了被网友劈头盖脸地骂一顿”。

  然而, 他获得了网民们的信任。“很多患者用悄悄话联系我,要求上门咨询。也有网友约我出来喝茶,非常客气,我看得出是发自内心的。”龙茂说。

  不过龙茂表示,虚拟世界的努力暂时无力从根本上解决现实问题,网上的“温暖”难以化解现实中的“医闹”问题。“毕竟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打击医闹需要通过政府来营造大环境。”

  在南平事件的发生地福建,政府已经开始试行预防和处置医患纠纷的“五位一体”机制。福建省卫生厅副厅长张守臣介绍说,过去解决医患纠纷的方法就是两个:通过法院起诉和医疗事故鉴定。

  现在,我们要求医院建立内部沟通调解机制。发生医疗纠纷后,有多个部门的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公安等部门也会介入。在纠纷处理上,建立第三方调解机制。调解后,医院要赔偿的,由保险公司承担。对经济特别困难的患者,赔偿后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就由医疗救助机制解决。

  此外,医疗责任保险机制也正在福建全省推行。张守臣说:“南平‘医闹’事件的发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使得这些政策更快出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