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众筹:投资人“众愁”?

  外界应该明白的是,即便平台对众筹项目进行认真审核,也无法做到有效审核,更难发现什么重大问题

  34岁的许长辉算是个标准的白领,在北京一家央企做部门经理,领着15万元左右的年薪。但在朋友眼中,他还是个精明的投资者——手里闲钱不多却敢投,也从未失手过。

  几年前,他曾投资过被称为“雷区”的P2P,非但分毫未损,反而小赚了一把。

  此后,他又瞄上了股权众筹领域,两年内陆续投资了20多个项目,最大的单笔投资高达16万元,相当于其一年的薪水。如今,这些项目中的多个已实现盈利,他也如愿拿到每个3000多元的众筹项目收益。

  这背后,是股权众筹的红火。

  网贷之家联合盈灿咨询发布的《2016年全国众筹行业半年报》显示,全国370家正常运营的众筹平台中,股权众筹平台占比最高,有144家;仅2016年上半年,股权众筹的融资金额就高达36亿元。

  不过,在36氪股权众筹平台项目被曝造假后,外界逐渐开始关注股权众筹这一新兴领域潜伏的风险。

  无法做到有效审核

  第一次在朋友圈看到36氪项目造假的新闻时,路国华自言自语了一句,“还是被我猜中了”。他是专注于同城吃喝玩乐的股权众筹平台众筹客的创始人兼CEO。

  2016年6月,有媒体曝光36氪股权众筹平台存在项目造假的情况。报道指出,该平台上一个名为宏力能源的众筹项目,最初向投资者承诺的定增变成了“老股转让”,疑为老股东套现离场。

  更为严重的是,这家新三板上市企业发布的2015年年报显示其亏损近3000万元,与众筹时给投资人承诺的2015年业绩出入很大,其股价也从10元跌到5元,导致投资人出现巨额亏损。

  事件曝光后,涉事公司被舆论讨伐,36氪也将责任推给该公司,企图划清界限。但更多人还是将矛头对准了36氪,指责其审核不严才导致造假项目上线,最终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

  “投资者是因为相信这个平台才选择投资这个项目,所以平台要对投资者负责。如果平台都不能保证项目的真实性,那就没有人敢再投资了。”作为投资人,许长辉对《瞭望东方周刊》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路国华也持相同观点,“尽管平台只是作为一个连接投资人和项目方的中介,但也必须尽到把关责任。”

  问题是,随着股权众筹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平台为了脱颖而出,会过分追求上线项目数量和融资额度的增长,以致对项目的前期审核掉以轻心,使得一些造假项目蒙混过关。

  不过,在路国华看来,这只是36氪事件的诱因,而非主因,“外界真正应该明白的是,即便平台对众筹项目进行认真审核,也无法做到有效审核,更难发现什么重大问题。”

  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一些创业项目为了拿到融资往往会美化项目实际运作情况,但部分平台的项目审核员从未受过专业培训,根本不可能发现项目方故意隐藏的问题。

  “尤其是对上市公司的审核,是需要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去做,股权众筹平台上的员工是做不到的。”路国华说,这也是他在创业之初坚决反对涉足上市公司的重要原因,“这风险不是一个平台能够控制的。”

  “不吃生肉”

  新三板公司股权众筹平台众投邦创始人朱鹏炜也认为,36氪事件与当前国内的监管政策缺失存在一定关系。

  “因为国家并未出台具体规定,要求项目方怎么去披露信息,平台又如何对项目做尽职调查,所以平台只能自行去制定审核标准。但平台不专业,制定的标准并不完美,导致一些投机分子钻了空子。”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这其实是所有股权众筹平台在成立之初就需要解决的第一道难题,“审核制度是否完善会直接决定着平台项目的质量,也决定着投资者的信心。”路国华说。

  他指出,众筹客在选择项目时除了要求其必须是线下的实体商业项目外,还要求其必须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不能是处于刚刚萌芽的创业初期。

  而众投邦给所有上线项目开出的条件有三个:一是项目所在的行业具有潜力且是国家政策重点支持的新型行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军工等;二是拥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三是单笔融资金额不能低于1000万元。

  “如果一个项目的融资额只有200万元,那死掉的可能性非常大,但当融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时,死亡几率就比较小了。”这被朱鹏炜看作是众投邦与其他平台的最大区别。

  而按照这个准入标准,众投邦项目库里面的70万个项目中真正符合条件、能在平台上线的只有几十个,比例非常小。

  相比之下,专注影视项目股权众筹的平台蓝筹网对项目的筛选更为严格,其上线的众筹项目有一个前提条件,即项目必须已获得专业投资机构的领投。

  “专业投资机构的领投能大大降低平台投资者的风险,并且这种专业投资者的认可也是对项目的背书,能提高项目的可信度。”蓝筹网CEO姚毅婧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蓝筹网的做法并非孤例。目前国内许多股权众筹平台在进行项目审核时都设置了这一条件。

  然而,风险却并不能因此被彻底消灭。因为领投的专业投资机构拥有雄厚的资本,且多是“撒网式”的投资,失败率很高,风险也很高。这种风险对于资金规模动辄数十亿美元的投资机构来说是可承受的,但对股权众筹平台上的个体投资者来说,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除对领投的硬性要求外,蓝筹网的风险控制手段还在于,倾向于选择电视剧和微电影。

  “电视剧只要卖给电视台就稳赚不赔,而微电影的投资小、风险也小。”姚毅婧说。

  不是谁给钱都要

  不过,对股权众筹平台来说,严格的项目筛选不单单是为了投资者,还有平台自身的利益。

  “众筹平台主要收入来源于向项目方收取的3%~5%的平台服务费。”第三方研究机构众筹家数据研究院院长袁毅对《瞭望东方周刊》说,随着平台数量激增和项目审核愈发严格,平台从项目方获取的收益正逐渐减少。

  因此,诸多平台开始借由自身对项目资源的把控参与项目投资,但这类投资多半不直接以平台名义进行,而是由平台成立专门的投资公司操作。即便如此,业内对此仍有诸多微词。

  袁毅认为,原因在于平台本身应该是中立的,一旦涉足自身平台上的项目投资就会丧失中立属性,成了和项目方一条绳上的“蚂蚱”,难免会影响其对项目的客观判断。

  姚毅婧的看法则正好相反,“平台投资自身项目反而会给投资者信心,如果这个项目不好,平台不可能会投,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个定心丸。”

  在她看来,股权众筹领域目前急需解决的是投资者的教育问题。

  朱鹏炜也持同样观点。他说,国内的股权众筹投资者存在一种极其可怕的思想,即投资就要获得收益,不能亏本,亏本就闹事,“但股权众筹跟股票一样,不可能稳赚不赔,肯定是有风险的。”

  近年来,随着股权众筹的兴起,像许长辉这样活跃在众筹平台上的个体投资者日渐增多,因投资失利而闹事的投资者也不在少数,包括36氪、人人投在内的多家平台均发生过此类事件。

  因此,许多众筹平台不光对上线项目进行筛选,也开始对投资人进行审核。

  “不是说有钱就能投。”朱鹏炜说,众投邦的要求是投资人年薪必须在30万元左右,且拥有一定投资经验,“年收入的高低和投资者抗风险的能力成正比,而拥有一定投资经验的人对于风险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不仅如此,众投邦还通过提高项目的众筹金额来过滤低收入的投资者。

  “一个几千万元的众筹项目,要求投资者最少投资30万元以上,其实就是设置了一个门槛。”朱鹏炜说。

  多数众筹平台均对投资者的年收入有明确要求,但这类要求并不具有强制性,且平台也不具备能力去调查投资者声称的收入是否属实,因此并不能完全过滤掉一些抗风险能力弱的投资者。

  一些众筹平台还成立了专职部门向投资者普及风险知识。在路国华看来,对投资者的教育是必要的,尤其是在国内众筹发展尚未成熟时,“因为不合格的投资者可能会毁掉整个行业。”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元元/北京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