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者多,盈利者少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众筹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8-23 10:49
张伟的保守估计是,目前已经众筹成功的项目中,至少有50%以上都还在烧钱,没有实现盈利
2014年5月28日,当同学们都在忙着收拾行李离校时,23岁的蒋金亚和两个朋友跑去注册了“切糕王子”品牌,在线上卖切糕,并将此作为“事业的起点”,准备大干一把。
凭借大学期间多次创业积攒的人脉,蒋金亚很快就拿到了三百万元的天使投资。但这笔钱仅支撑了不到两年就用光了。
2015年底,蒋金亚开始到处找投资。这一次,他不再幸运,“来来回回见了很多投资人、投资机构,都不了了之。”
无奈之下,他找到了位于深圳的股权众筹平台众投邦。
2016年3月,在跟众投邦接洽一个月后,蒋金亚高达1500万元的众筹项目在该平台上线。不到十天,项目即完成了预定众筹金额,这让蒋金亚喜出望外。
“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股权众筹,没想到效果那么好。”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如果没有这笔及时的融资,切糕王子可能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众筹确实给创业项目提供了更高效的融资渠道。”
也因此,越来越多像蒋金亚一样的创业者正把目光从传统的投资机构转向线上众筹平台,以期在短时间内获得资金和资源。
但即便轻松获得了众筹融资,也并不意味着项目发展自此一帆风顺。更多的时候,情况恰恰相反。
走投无路的选择
郑勇是位创业者。创业初期,为了节省人力成本,他只能招聘兼职人员。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了很多做兼职的残疾朋友。
“残疾人行动不便,大公司又都不愿意招残疾人,所以他们大多只能找兼职。”郑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残疾人很难找到工作,“他们不会上网,又不可能去挨个公司问,只能碰运气”。
2011年5月,郑勇放弃原本的创业项目,转向残疾人就业领域,成立了专门连接残疾人和用工企业的就业服务平台耳目网。但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耳目网的运营情况并不好,常年处于亏损状态。
和蒋金亚当初面临的窘境一样,郑勇最终也走上了到处找投资的老路,“我们运营了几年效果并不好,所以很多机构不愿意投。”
就在几乎放弃之际,2014年7月,一个找上门的名为天使街的众筹平台让他改变了想法。
最初,郑勇对股权众筹兴趣不大,因为他半年前在另一家众筹平台上有过一次失败的尝试。他认为,当时国内的众筹刚起步,市场接受度并不高。
但在无奈之下,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于是,郑勇最终选择跟天使街合作。
唱吧麦颂高级副总裁骆海龙则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众筹对我们来说更多是一种新鲜的玩法。”
2015年3月,唱吧与众筹客合作推出首个针对旗下KTV门店的众筹项目时,选择的是众多门店中已投入运营且实现盈利的崇文门分店,而非待建的门店,该项目上线之初曾引发业内轰动。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个绝无风险的好项目。“唱吧虽然知名度较高,但骨子里还是一个创业公司,线下实体店投资巨大,对它们来说不可能没有资金压力。”某众筹平台的创始人张伟(化名)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目前国内众筹平台上存在的项目几乎都是极度缺钱的创业项目。”在他看来,这些项目多半是专业投资机构看不上的,创业者最终只能选择众筹融资,“说白了就是走投无路了。”
备受诟病的估值
因为有过一次失败的尝试,郑勇起初对天使街并未抱太大期望。他颇为保守地将众筹金额定在50万元,待项目正式上线后便鲜少过问进度,直到一个多月后被平台告知众筹成功才想起来这件事。
“真没想到成功了。”郑勇说,这个用了47天的众筹项目最终融资金额达到60万元,超过了当初的设计目标,共吸纳13个投资人,其中最高投资10万元,最低的为1万元。
对于资金短缺的郑勇来说,这笔钱无疑是雪中送炭,“如果没有这笔钱,公司很难再运转下去。”
唱吧的众筹成绩更惊人。这个目标金额为300万元的项目上线不到6小时募集金额就破百万,16小时后众筹金额超过300万,24小时后众筹金额更是突破540万,接近其目标金额的两倍。
这个速度令骆海龙惊叹,也让他真正见识到了众筹的威力。此后,唱吧彻底改变之前的尝试心态,主要借助众筹来扩展线下门店,先后与包括众筹客在内的三家众筹平台合作推出了八个门店的众筹项目。
不仅如此,唱吧还在后期的众筹中留出了更多股份给投资人,众筹股份比例从首个项目的49%增加到70%,自己只占30%。这种做法为唱吧线下门店扩张带来了更充足的资金。
“除了对于唱吧品牌的认可,更多投资人看重的是股权众筹这种新兴的投资收益形式。”骆海龙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后者才是唱吧众筹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张伟也赞同这种说法,“相比以往的实物众筹,股权众筹被认为是一种更时髦的投资形式,更具吸引力,因为投资者买的不再是可能跳票或者走样的产品,而是企业的股份。”
当然,这就要求企业对众筹项目有更精准的把握。以耳目网为例,其最终确定的50万元众筹金额并非随意设定,而是根据企业估值和出让的股份比例综合所得。
“我们企业的估值是500万,出让10%的股份就是50万,等于13个投资者按出资比例分配10%的股份。”郑勇说,投资人最终是凭借所持有的股份分红。
但这其中备受外界诟病的一点是,众筹企业的估值多数由企业自己来算,投资人无法确定其真实性。以蒋金亚的切糕王子为例,其在2016年3月发布众筹时给投资人提供的资料中给出的企业估值是1亿元。考虑到其成立时间不到两年,且仍未实现盈利,外界曾质疑其估值的真实性。
“这个数据可能有水分,一些创业企业为了多融资,少卖股份,难免会夸大自身的估值。”张伟告诉本刊记者。
令人纠结的盈利预期
“其实,我们这些聚集在众筹平台上的投资者,更看重的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在多家众筹平台投资项目的许长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许长辉所说的盈利能力是指众筹项目给予投资者的回报,“考虑到众筹项目多是创业项目,投资者不会刻意要求项目方立即兑现收益,只需在一定的承诺周期内实现即可。”
比如,耳目网给所有投资人的承诺是自众筹成功日起,3年内(到2017年7月)实现盈利分红;切糕王子给投资人的承诺是,2018年底之前实现新三板上市。
在许长辉看来,项目方给出的盈利承诺会直接决定投资人的投资兴趣和投资额度,“盈利预期越好,投资人肯定会越感兴趣,但这个预期也要实事求是,不能太离谱。”
他指出,有些众筹项目为了吸引眼球,会故意夸大项目的盈利预期,“但投资人多半有一定投资经验,不会这么容易被骗,最终项目不仅没融到资,还落了个坏名声,得不偿失。”
骆海龙在做唱吧的第一个众筹项目时就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按照当时的数据分析,我们给投资者说门店的年化收益能达到50%,实际运营中发现根本不可能那么高,只有40%左右。”
“项目方一方面想用高盈利预期来吸引投资人关注,另一方面又要担心最终兑现不了会引来麻烦,始终处于纠结之中。”不过,张伟也直言,项目的盈利预期本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误差也属正常。
退出机制只是心理安慰
但对项目方来说,只有漂亮的盈利预期并不足以让投资者动心,还需有配套的退出机制,以最大程度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而这些退出机制无非就是项目方回购资金、投资者自行转让。
耳目网在众筹说明中明确告知投资者:如果预定期限内不能实现盈利,公司会以翻倍的价格回购投资者原有的投资金额;如果投资者不愿被公司回购资金,也可自行转让股份。
“如果投资者在众筹时投资了5万,我们回购时就给10万,以保证投资者不会有损失。”郑勇说。
但在张伟看来,这种退出机制毫无意义,只是对投资者的心理安慰,“众筹项目本身就是依靠众筹的投资维持,如果没有盈利,项目方哪来钱回购投资者的钱?再者,谁还会买一个几年不盈利的项目的股份?”
许长辉虽然同意这一观点,但也认为绝大部分投资者对项目风险有一定认识,“如果这个项目真的失败了,也不大可能要求项目方去回购资金,不能只分红而不担风险。”
有钱也挡不住亏
“众筹确实大大降低了创业团队的融资难度,为他们解了燃眉之急。”蒋金亚说。但创业团队需要的不仅仅是钱,还要有资源,“钱决定一个创业项目能否付诸实施,而资源则决定其能否长远走下去。”
作为一个创业新手,蒋金亚始终认为,资源是其最大的短板,“我去找投资机构其实就是找资源,这些大型投资机构手里往往有丰富资源,比如政府、商界人脉等。”
而对股权众筹并无资金之外期待的他,却也有意外的收获。“这些投资人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不光是投了钱,还带来了他拥有的行业、社会资源,这正是我需要的。”
蒋金亚说,参与切糕王子众筹的投资者还特意建了一个微信群,经常对产品、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提出建议,“这些投资人都很有经验,所以提出的意见也很中肯、到位。”
这一点郑勇体会更深,“很多参与耳目网众筹的投资人最终都成了我们的客户,有投资者帮我们与政府建立了联系,还给我们提供了免费的办公场地。”
而骆海龙在最初将唱吧线下门店推向众筹时,考虑更多的是借此吸引客流,“我们希望这些投资人最终都成为我们KTV的客源,然后一带十、十带百,拉来更多客源。”
但实际的效果却令其大为失望。
“我们统计发现,真正通过众筹引来的客源非常少,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跟当初的设想差别很大。”不过,骆海龙也坦承,尽管众筹带来的客流很少,但确实极大促进了唱吧的品牌传播。
而回归到众筹本质,融资成功的这些企业后续发展也并不理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较早涉足众筹的耳目网。
郑勇说,耳目网2015年全年的收入是80多万元,但支出却有90万左右,仍旧处于持续亏损之中,“尽管2016年上半年的收入已涨至上百万元,业务量也增加不少,但实现盈利还是比较困难。”
“到2015年底公司账面上就已经基本上没钱了。”郑勇说,为了维持公司运转,他将原有的20多名员工减少到4名,以最大程度压缩开支,“大量的工作都外包给了服务公司去做。”
唱吧现有的9个参与众筹的线下KTV门店中虽有多个已实现盈利,但也有一个处于亏损之中,月亏损额在上万元。
“目前我们已经跟一家第三方机构谈妥,要把这个店卖出去。”骆海龙说。
张伟的保守估计是,目前已经众筹成功的项目中,至少有50%以上都还在烧钱,没有实现盈利,“一些可能几年后会盈利,一些可能到死掉也不会盈利。”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元元/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