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双抢”

  • 来源:幸福家庭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6-10-28 14:12

  那年夏天,我高中毕业回到生产队,没过几天就赶上了“双抢”。

  俗话说:“早稻抢日,晚稻抢时。”那时,海安推行农业“三熟制”。大暑到了,早稻要抢收,晚稻要抢栽,立秋之前,上述农活必须完成。“双抢”可谓恰如其分地表达了那种紧张气氛。

  在“双抢”的日子里,大家几乎都是“鸡叫出门,鬼叫进门”,忙得屁股不粘地,忙得晕头转向。

  记得那天,天才蒙蒙亮,上工的哨子声就响了。大家纷纷来到田头。队长说:“今天必须把这块田的稻子全部收割上场,晚上脱粒!”

  就像听到军令,妇女们立刻低头挥刀,一人五尺宽,拼着命往前割。每位妇女后面跟着一名男工,前面的割,后面的挑。为了不窝工,挑稻的男工有两副草编的帘子。一副上了肩,另一副就丢下。队长照顾我,分给我的任务是把割倒的稻抱起分堆,分别堆到平放的草帘子上。挑稻的来了,抓住两只草帘子的两边的绳子,分别往扁担两头一套,吼一声站直了就走。

  很快,我就发现,把割倒的稻子,分堆抱起放在草帘子上也是很苦的。稻田不比麦田,泥是烂的,有些地方还有残留的水,脚一踩一片泥泞,没多久,汗水泥水就湿透全身,一双裸露的手臂也被稻叶划出一道道血痕。最难熬的是午后,赤日炎炎,烈焰滚滚,树叶子也仿佛烧焦了一般,一动也不动。风扇城里才有,而且不是个人的。农民避暑,最常见的是找一处树荫或家中的泥地上,铺一块塑料薄膜,躺在薄膜上借助泥土降温,我也学着这样做,刚躺在薄膜上,开工的哨子又响了。唉,节令不等人啊。没办法,我拖着疲惫的身子,赤脚跨进了稻田。一会儿,感觉脚有点痒,有点痛,一看不得了,是蚂蟥,那软绵绵的东西叮在脚上喝血,用手一拉变得老长,恶狠狠一扔,这时,血一下就把脚背染红了一片。再看看手臂上的血痕,一道道已经鼓了起来——这活不能再干了!我向队长提出:“我也挑稻!”

  挑稻快速走动,一般不会被蚂蟥叮,也不会划伤手臂,但沉重的担子会把肩头压得又红又肿,为了减轻疼痛,我忍不住用手托扁担,结果招来了嘲笑:“你呀,看起来就不像干活的。看看,哪个像你?”我红了脸,收回手,好不容易挨到天黑收工,看看肩头,皮都磨破了。队长却说:“你看他们,哪个肩上没压出疙瘩肉?晚上不许当逃兵,吃过夜饭就脱粒,你选上半夜,还是下半夜?”

  我太想休息了,就选了下半夜。不料上半夜我根本睡不着,草屋里蚊虫飞舞,热得像蒸笼。经过一天暴晒,一翻身皮肤就疼,还没合眼,开工的哨子又响了。我挣扎着来到晒场,队长见我迟了,“教育”我说:“我17岁就上河工了,还没得吃。你也有17岁了吧?你才晒脱了几层皮,就这样子,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双抢”不容我喘息,紧张得还真像打仗:脱粒机轰鸣,这边稻谷还没入仓,那边又忙着插秧,妇女们成天泡在水田里,上晒下蒸,不少人手丫、脚丫都烂了。男工们重担不离肩,整个夏天就两条大裆短裤轮换穿,其余的全省了……

  如今,久居城里,享受空调,在翻看旧照时,看到插秧的照片,我才蓦然忆起当年那挥汗如雨的劳动场面。

  (摘自《南通日报》2016年7月25日)

  文/夏俊山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