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装的期限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时装,设计
  • 发布时间:2016-11-01 15:04

  回望漫长的时装史,我们会惊讶于这块围裹身体的布料,在几个世纪中演变出的千变万化的可能性:从欧洲最古老的皮革缝制的丘尼克长袍到如今动辄耗费上千工时的高级定制;从男士穿着裙装、女人的裤装到曾经看上去离经叛道、而今却稀松平常的迷你裙……尽管时尚最大的特征就是短暂无常,这些发明却在当时的年代中引发了革命,有的甚至引起了暴力冲突或直接被官方禁止。而禁止的原因也是千奇百怪的:比如说太短或太长,太紧身或太宽松,太暴露或者太包裹,抑或是男性与女性着装性别上的混淆。

  在过去,时装(时尚)远没有上一个世纪那样更迭迅速。古代时装是由气候、地理与最基础的功能性决定,比如北欧日耳曼人以紧衣文化为主,而地中海则是轻松飘逸的宽衣文化。不同地域不同纺织行业的发展也决定了服装相对的风格,伴随社会构架变化与宗教诞生,服装又与信仰和统治阶级息息相关,可以说彼时的皇室引领了数百年的流行趋势。有趣的是,回归过去时装史的许多伟大发明,几乎都伴随着来自人群,甚至来自社会中质疑与批判的声音。许多时装的出现可以说都是对当时社会已有规矩的一次挑战。即将在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展览《衣冠楚楚:当衣服制造丑闻》(Tenue Correcte Exigée: Quand le Vetement Fait Scandale)便集合了在当时社会看起来离经叛道的时装的一次展览。

  长期来看,社会的主流思想与文化变革带动了时装在外貌上的变化。一定时期的社会思潮往往影响了人们的行为继而影响当时那段时期的设计。就拿紧身胸衣来说,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女性以自然为美,绝不会出现紧身胸衣这种通过改变自然形态来达到美学效果的服装,而在宗教盛行时期,女性之美被无限压抑,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重新定义了宗教,艺术与文化的各个方面,以人为核心的美学社会背景与美学宗旨也延续在服装上:他们希望更加区别男人与女人,通过使用紧身胸衣与下半身膨大裙摆的对比形成女性的性感特征,在几个世纪内紧身胸衣将女装的形式之美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女人为了纤细的腰肢不惜忍受窒息的痛苦从少女时期就天天穿着,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数百年间的女性为了博得男性的青睐几乎在用自己的生命塑造美丽。

  而在一战爆发后,男人们纷纷走向战场,女子不得不开始承担繁重的工作,胸衣与裙撑因为不切实际而被女性们扔向一边,在现实的重担面前,毫无用处的美丽比不过实用的功能性。社会的变革直接决定了这个曾占据数百年重要位置的发明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时间内拥有很大性质上的差异,而这个有趣的差异就是时效性,时效性影响着决策在那个时间段内有效。时装更迭的速度与人类发展的速度相仿,总是速度越来越快,在过去几百年可以淘汰的一件紧身胸衣,在上个世纪每一个十年也在不断进来与淘汰新的设计与风格。在近代人们关注的热点在于时装是否应该让身体变形或过分强调内在的结构,服装与穿着者的性向是否应该有一致的方向,这个时候,依旧是社会的环境与舆论将某一种设计带向巅峰。

  叛逆的设计

  Chanel、Givency,Balenciaga、Maison Martin Margiela,Alexander McQueen…无数个在时装界闪闪发光的这些名字,也许在消费者的心中仅仅是个品牌的标示,而对于任何一个时装爱好者来说,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承载了远比品牌更多的历史重担。他们中的一些人,用超乎寻常的创造力,一次又一次开辟了近代时装行业的先河。如果说在过去,设计的演变是逐渐跟随社会的更替而淘汰,近代与当代的时装每逢出现新的重大变革,往往都会伴随着一个名字,或许这也正是一个时装造星的年代。

  这些改变了时装规则的人和事,本质上都是创新的结果。尼采曾经说过,“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设计师的出现让时装不再是技艺高超裁缝们的作品,他们让裁剪不再只是一门手艺,而是将自己对于时代,对于社会的思考与审美认知加入到每一件作品当中,布料逐渐和人们的身体建立了超乎衣料和肉体的情感连接,从而变成了“主义”和“时代”的表达。

  男权意识颇重的Chanel为女人设计夹克穿上海魂衫,爱艺术成痴的Elsa Schiaparelli则以新奇大胆的设计引领了二战前的欧洲风尚。Cristobal Balenciaga 为女人设计瀑布裙,而来自日本和比利时的时尚挑战者们教会人们跳出服饰,内观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世界,山本耀司曾说过:“我认为,以叛逆的姿态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就是艺术家的使命。”

  回顾当代的每一个十年间最重要的“潮流单品”,不难发现其实它们在出现时都要经历饱受非议,到慢慢被认可,被狂热追随再销声匿迹的过程。比如说迷你裙刚出现之时几乎引来了所有卫道士的批判,认为这简直是最伤风败俗的设计,而不过几年,已经有评论家称迷你裙代表着年轻人的愤怒,如果放任不管就会威胁到世界和平。女人为了美往往都会比平时变的更加聪明:当时追逐潮流的女孩都在想如何能把这件大妈眼中有伤风化的低俗短裙穿的高级优雅,于是,超短裙与少女感的妆容打扮融合成了一种60年代新式的审美,到现在依旧还有很深的影响力。

  如果说每一次反叛都带给时装新的灵感与力量,最幸运的是上个世纪无论设计师还是品牌都不惧怕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要保持特例独行就要和商业化保持距离,和商业化保持距离就要顶着大众不认可的压力。无法否认的是,每一次的推倒重来也让时装留下了足够多精彩的风格,文艺为时代服务,这就决定了其可能具备时效性。能否长久被欣赏,取决于其服务对象是否长久存在。所幸的是,无论创作时装,还是穿着时装的人,恐怕永远都有一颗不满足于现状的心,将反叛和追求新鲜放在最高的位置。

  产业链的新模式

  依据服装史学家James Laver的经典理论:时尚潮流每隔四十年左右就会循环往复,重新来过。有趣的是,看看如今每一季度的T台,被贴以“复古”标签的设计不停以一种高速的频率转回到你面前:设计师们走进博物馆;设计师们望向太空和未来;设计师们钻研新的科技,技术与面料;而无论如何却阻挡不了当今时装设计越来越明显的短暂性。时装周频繁的发布频率决定了这个产业更替产品的速度:四大时装周每年两次,每次大约在一个月内相继发布,期间还有高级定制周,早春与早秋度假系列,更不要说如今品牌最爱不时来一个明星联名系列,追求潮流的人们在每一天,每一个小时都在热捧当下最时髦的单品,从前我们扔掉过季的服装,现在我们将昨天最火的设计丢进垃圾桶。

  人们对新事物的追求恐怕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生活需求仅仅是冰山一角,名目繁多,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环境也带来不同的享受需求,小规模的服装变革(每季度的发布)仅仅是改变了时装的外貌特征,本质却越来越难以引发改变。在流行趋势,科技进步与人为炒作的三重夹击下,时装与流行在某种程度已经走到了病态的地步。我们很难看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设计,产品已不是当下时装最核心的部分。有趣的是,我们看到不少设计师与品牌另辟蹊径,从品牌形象,舆论造势,甚至是重新组建产业链本身来重新加入时尚的游戏。

  近年大牌时装屋几乎以洗牌的势头不停重组自己的设计领头人,明星设计师的年代或许从约翰·加利亚诺的被迫下台那一刻起就慢慢远离,曾经品牌与设计师互相惺惺相惜互相造势的紧密关联早已拆散,前一天我们还在感慨raf simons的Dior如何拥有新气象,Hedi Slimane究竟是延续还是摧毁了Saint Laurent的品牌精神,才几季不过就再次人走茶凉。不同品牌决策者对于舆论造势和销售报表的直接决定了更加直接而现实的雇佣关系,设计师的频繁洗牌从某种角度导致了品牌几乎难以有一个相对长期而稳定的积累时间,也决定了时装界最大的变更并不是某件单品或趋势,而是一种新的模式。

  前文中被称作时装产业第一核心链的时装周,曾经是上世纪仅仅在贵族间的沙龙,在10年前也一直属于少数人的聚会,只有顶尖的媒体,买手与明星才能观赏到设计师最新的设计发布。时装爱好者与消费者只能几个月后在杂志上观看,几乎相隔半年才能在店铺中购买。这个延续已久的模式如今被网络和多媒体所冲击,已故设计师Alexandar Mcqueen曾说,“我要让每个人都能同步观看时尚秀”,这位时尚界的鬼才一直都在打破传统并不断践行自己的信仰。2009年秋季时装周,他首次通过网络直播自己的时装秀,揭开了蒙在时装周上数十年之久的神秘面纱,让很多追随者在自己的沙发上便可享受与秀场头排同等的视觉震撼。此举如同一枚闪电击破了时装产业固有的封闭性,宣告新媒体与网络对于时装产业的巨大影响力。

  不过短短数年,品牌面向全世界的实时发布又不再是新鲜事。在今年年初,Buberry和Tom Ford就率先引爆了时装商业模式的变革“即买即穿”:Burberry 宣布,从今年 9月起,每年2月和9月分别举办一场跨季节性男女装混合时装秀。此外,线上商城和实体门店将同步销售秀场同款商品,实体店橱窗陈设和媒体广告均同时投放。一边观看模特走秀的同时你就可以下单购买这件商品,让设计师直面消费者,这是不是听上去有些过瘾,有些疯狂?

  时装从本体出发,到设计;到象征的精神;到无数种趋势;都让一块简单围裹在身上的面料变成一种精彩的文化载体,如今承载了更多舆论与娱乐意义的时装更是产业中最富商业价值的一种形式。如果你想,你也可以一尝“即买即穿”的感觉,告诉别人,今天我可是穿了当下最流行的“话题”。

  李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