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环牵动的可持续发展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巴西,可持续发展,奥运会
  • 发布时间:2016-11-01 15:30

  奥运圣火在巴西的热烈气氛中缓缓熄灭,却在这曾经发生过无数感人肺腑运动事件的土地上燃起了人们心中的生活希望,也许巴西的经济低迷就此觉醒,也许这些场馆蜕变的速度将超出人们的想象。如同北京和伦敦所经历的,不争的事实让城市规划和建设者们更为踏实的瞩目脚下的现实,没有铺张浪费,没有喧闹的浮躁,张艺谋在奥运记录片中打电话压缩费用的拼劲在任何地区和时代都值得赞颂,扎哈也曾经心平气和的与成本事务所进行彻夜的优化会议,媒体不了解这些细节,但运动赛事作为良性的孵化效应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潜力。

  刚刚落幕的里约奥运秉承不争的理念,轻松的突出了规划和单体的特色。奥林匹克精神在顾拜旦提出之初,并非是指争取体育或竞技极限,而是在他那场著名的、诗歌般美好语言的演讲中,概括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几乎一切积极向上的精神,“更快更高更强”这句旧格言作为奥林匹克精神的显性诠释,其含义也仅仅代表了人类的理想,而并非指代对荣誉和桂冠的争夺。每个时代每个民族对此理解也各有不同,曾经我们也特别地看重奖牌榜,从而忽略过程;例如:只关注得奖的剪辑片段,唾弃过没有完成代表我们国家达成冠军的运动员。如今那个时代过去了,在今天,当我们可爱的运动员出现在里约基督山那座高约40米的圣人怀抱之下时,无数的话题已经突破奖牌或赛事本身,其中除了洪荒之力的泛滥,也注意到了这届奥运会不一般的规划及建筑面貌,尽管这次对于规划及建筑的报道远远小于08年,可是细品起来,却有着不争的优秀。奥运开幕前,各种消息的大意都是里约没有准备好,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安防都存在巨大隐患,而且为了给自己遮羞,提出绿色环保,节约办奥运的口号。不能不说这种观点确实是现在泛媒体盛行导致的结果,那就是夸张的放大了缺点形成了话题,不论究竟如何。

  事实上,节能减排办奥运的理念在北京奥运时就有了,不是里约的特例,伦敦2012时也是如此。北京奥运留给大众的印象是修建了很多奇形怪状的建筑,比如鸟巢被谬传为世上最贵运动场馆,可其实际造价只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主场馆的一半多一点,而且北京奥运村在规划之初,就已经列为北京北部区域盘活的重点,整个奥运村对北京城市发展有着可持续性发展的巨大贡献,甚至在奥运场馆修建时,就已经通过土地开发的部分项目提前回收了一部分成本,尽管有的场馆在后期改造使用时遇到一些问题,但并非只是扬我国威的一届,国人也知道不争是优良品质,不会真的充大头做一届全球最贵赛事的。如今的北京奥运村和场馆地区,已成为多极化城市的新中心,这与其它区域明显不同,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与其他区域中心和城市比较,这是不争之一;而伦敦那块备受诟病的地皮,时至今日成了经济文化新的核心地区,融入并扩充了周边城市内容,因地制宜的变化成伦敦的特色区域,也无意间区分好了经济层面的区域发展坐次,这是不争之二。

  如果把一个城市比喻成一个人的话,这个人成年之后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病,而奥运便是一剂良药,北京通过这只药,不但治好了这个硕大的都市北部区域的经济和交通问题,也治好了国人几十年奥运梦带来的失眠。同样2012年伦敦的时候,依旧如此,规划选址便直接放在中心区近处的难点土地上,找了AECOM这家建筑行业的设计熟手进行整体规划,目的很明显,直接带动区域经济,同时重塑英国的新时代形象,他们找来了扎哈,找来了绿色建筑设计团队,将减排进行的极为彻底,这同时也导致了配置的降低。比如里约奥运村卫生间被爆出各种质量及配置问题,可别忘记伦敦当时为了降低塑料用材比例,有些卫生间连马桶盖都给省了。配置低对奥运比赛有影响吗?相信奥组委有严格的技术衡量标准,不是穷,而是没必要争这个,也从没有任何一届奥运会将配置高作为某个奖项或鼓励,这种观念应该明确。

  先谈规划,里约奥运的规划设计情况,说起来只是节能减排的延续,没有争过某届的野心,也非国家经济太穷顺水推舟的事。早在2011年里约奥运组委便请来的总规划把控团队,仍是AECOM,选址更是干脆利索,将里约南岸Barra da Tijuca区的一处约120公顷的三角形半岛选为奥运中心所在地,这块土地曾经是70年代修建的F1赛道,并有2007年举办泛美运动会留存的一系列场馆。AECOM非常巧妙的按照原F1赛道轨迹,勾勒出具有象征意义的河川型中心景观道路作为连接各个场馆的主路,同时通过对原有场馆的改造和新建效果整体把控,将风帆造型融入建筑表皮及形态之中,尽可能地凸显里约海边度假的特征气氛,对于微地形的处理也别出心裁,使用海滩或海浪平缓起伏的地形叠加,既轻松又尺度适宜,也让整体奥运环境融入海岸线,与里约的山海轮廓线保持一致。各个场馆之间的距离尺度对比北京和伦敦奥运场馆距离近了不少,其规划的方式也偏向海岸线及奥运中心道路集中,似乎借了大自然的力一样,由于多数场馆边缘为圆形,围和它们的道路、景观甚至室内设计也遵循这个圆嘟嘟的形象,这又和里约奥运会整体VI相一致,不能不说是自成一体交圈遵循强逻辑的整体规划、策划。

  这是奥运赛事时的规划,阶段一,北京、伦敦都有这个阶段一的规划,或称赛时规划。阶段二,赛事后,赛后规划,此阶段的规划是过渡,大都为公园及市政或教育用途,或者说先整理为公共用地,其中原运动员住宿和配套会直接转做酒店、住宅,空置的场馆大部分予以改建和拆除。北京在这个阶段做的范围更大一些,为阶段三做了更多更有利的准备,伦敦本身地块较小,提前将阶段三安排进了日程。这个阶段整体持续时间不长,几年内便转入阶段三。

  阶段三,奥运后发展阶段,此时的规划尤为关键,决定了这块地是否能盘活,决定了区域经济、交通发展走向,甚至可以说奥运作用或奥运作用的发力点,模式比较直接,即开发,土地开发,例如北京有预留开发成楼盘或公共设施的,伦敦有预留成为商业办公、购物中心等等,里约也不例外,阶段三是大面积高档次住宅、度假酒店和生活配套,由于靠近海岸线,保留或改造部分场馆作为水上运动中心,同时海岸线旅游经济也考虑进去了,配置了很多海滩和度假娱乐设施。值得提到的是,三个阶段的规划早在申奥时便作为一个要件出现了,这三个阶段的规划会作为举办城市选择支撑条件之一,奥委会不希望奥运给城市带来负担,不允许参选城市处于不理智的考虑来争取举办权。他们需要了解城市容量和交通在三个阶段的具体落实情况,详细到每个地块的规划图纸,另外对于新建永久场馆的比例若过高,需进行场馆后期运营规划说明,北京、伦敦、里约新建永久场馆的比例都维持在50%以下,并且在阶段三全部划为公众或教育用途,无一浪费,其中划为商业运营的那些,如今来看也收益巨大。例如鸟巢,在奥运后短暂的改造后,成为世界级演出平台,不但促进了地区经济,也变成了文化标志。

  那么接着来说说建筑设计,里约奥运会开闭幕式场馆、奥运会主场馆是世界杯圣地马拉卡纳球场,这座建筑物是1950年为世界杯兴建的巨型球场,按照可容纳20万名观众的足球场设计,建成起便成为南美洲足球赛事的主要承办场地,一直持续了半个世纪。新世纪伊始,足球运动对安全防护及新的建筑规范、新的赛事的准备等因素影响,在2010年里约政府对这座建筑开始了持续三年的改造工程,改造完毕后马拉卡纳球场缩容为7万8千人,并在2014年举办了世界杯赛事。马拉卡纳球场的建筑风格带有50年代未来主义的建筑语言特点,极为精确严苛的圆形、强迫症般的全角度对称,柱子结构外露并强行带有弧度,也许正是这样的风格导致它几十年来仍存在改造的余地,这不能不说是风格的胜利。值得注意的是,马拉卡纳球场的建筑设计在当年通过了长达八个月的设计招标,巴西本土七位建筑师联合设计(Michael Feldman, Waldir Ramos, Raphael Galvao, Oscar Valdetaro, Orlando Azevedo, Pedro Paulo Bernardes Bastos, and Antonio Dias Carneiro),从这些建筑师的名字可以看得出浓厚的巴西民族融合特点,本届奥运会场馆的建筑师也多为巴西本土,并且多为联合设计,没有特别跳的大师,Wilkinson Eyre算一个,也是不争,做出的东西完全环境融为一体。

  Wilkinson Eyre在本次奥运会与当地一家名为Arqhos Consultoriae Projetos的公司合作设计了一组室内场馆建筑,名为卡里奥克竞技场组团(Arenas Cariocas),这是三座高度递增形象如叠放的洁白贝壳的建筑集合体,也是整个奥运中心为数不多的永久建筑,由于三座建筑内部相互贯通,空间上存在可分可合的可能,也是未来各阶段不同室内赛事的绝佳场地,较高配备的水、电、设备系统也在其地下预留好,在将来若进行其他功能的改造时,例如设想中的购物中心或室内水上乐园、室内冰场等等,也具备完善的输入条件。这组建筑的外立面用了轻盈的半透铝板及实木序列造型,其落地部分几乎全部架空,远远看去就像快要降落的三朵白云。

  里约奥运会除了开闭幕式场馆、主场馆外,其他项目场馆基本都在奥运中心内,这与北京和伦敦的情况略有不同。里约奥运中心在规划时就单独成区域,在发展的三个阶段都考虑了预留了未来的改造和方便拆解的建筑、结构条件,并在原地块已有场馆基础上进了许多改造,手法也别具一格。典型的有手球馆,在设计时就考虑好改造为四个学校,因此建筑表皮直接采用双层多孔金属板方便未来改成直接采光的教室及教学场馆,空间布局也预留了四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奥运餐饮中心及媒体中心则使用仓储及工业建筑常见的大跨度框架结构,使用多分子可回收覆膜材料,赛后拆解到运输可以在一周内完成。事实上改造一座建筑物的难度完全不亚于新建一座建筑物,在还没有可持续建筑的概念之前,许多运动场馆未给改造预留太多条件,硬改的情况会很多,会大大增加成本。北京的大部分奥运场馆在设计时已考虑多功能场馆的条件,并且已经着手将部分场馆改造为冬奥会的对应功能,如五棵松体育中心和水立方。再以伦敦碗为例,其主场馆伦敦碗实际上是由一座可容纳2.5万人的固定结构场馆和一座5.5万人的临时钢架看台拼合而成,在赛后已经拆解并将固定部分纳做文艺演出和区域体育中心,而看台部分已回收散落至英国各地,拿伦敦市长的话说,奥运精神已遍布全国。

  可以看得出,以奥运中心为代表的大型规划及建筑的发展趋势已经不仅仅是可持续概念可以简单概括的,从这次里约奥运会为例,它整体的运营和设计理念是非常有成果的,首先它很聪明的做了整体选址和规划,不仅升华了该区域体育经济、旅游经济等连锁产业,而后预留出了极为便利的发展条件,完全结合了自身的地理、资源、产能特点,这就是不争的真实概念,即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不与他国他城市做横向比较,专注自身的特色发掘和诉求意愿,将曾经可能带来损失的奥运会做成了经济发展点,是为良策。北京、伦敦亦然,规划部分不再累述,单体的大型项目的特色化、娱乐化在今天的共享环境下,对于体育场馆及大型空间的需求正日益增大,每个国家和城市都不再拘泥于高大空的砸钱运动,而是绞尽脑汁将所有空间尽最大可能的利用起来,这是一个新兴课题,多少大型商场在国内升级换代时发现当年设计的目光短浅,多少大型场馆在面临改造时发现根本没有下手的条件,不争指的还是不与过去争,过去是落后的,设计行业的希望在前面,这也要求从业者有更强的创新及合作精神。很明确的趋势是,在新的建筑材料被广泛使用之前,设计的精细度及可持续性已经成为设计的主要内容,争奇斗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需要各个专业的设计群体集合起来做成真正的未来都市。

  奥运圣火在巴西的热烈气氛中缓缓熄灭,却在这曾经发生过无数感人肺腑运动事件的土地上燃起了人们心中的生活希望,也许巴西的经济低迷就此觉醒,也许这些场馆蜕变的速度将超出人们的想象。如同北京和伦敦所经历的,不争的事实让城市规划和建设者们更为踏实的瞩目脚下的现实,没有铺张浪费,没有喧闹的浮躁,张艺谋在奥运记录片中打电话压缩费用的拼劲在任何地区和时代都值得赞颂,扎哈也曾经心平气和的与成本事务所进行彻夜的优化会议,媒体不了解这些细节,但运动赛事作为良性的孵化效应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潜力。如开头提到的,没有任何一笔无意义的开销被民众所支持,城市里的任何一栋建筑和桥梁、设施都具有它们特定的价值,它们本身也不争,默默成为城市不朽的形象之一。

  王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