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伟大的年代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披头士,艺术,嬉皮文化
  • 发布时间:2017-01-04 10:46

  在披头士(The Beatles)的摇滚传奇已迈入第53个年头,无论在社会、艺术、音乐、电影、等领域都影响甚距,因为他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乐团,而是以一种文化形态传承不息。

  下面,我们直接跳跃到1966年,来说说为何年轻乐迷如此这般迷恋Beatles。1966年6月10日,披头士发行了第1 2支单曲《平装书作家》(Paperback Writer)。单曲B面是《雨》(Rain),两首歌风格截然不同,标志着披头士音乐以及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Lennon第一次嗑药后,随即写下了这首歌,隐喻性的歌词、结构丰富的背景音乐有一种将歌迷带入迷幻世界的魔力。歌曲背景基本声轨录制完毕后,将其速度调慢,加入多轨人声、低沉单调的吉他以及有节凑感的低音,混合出如梦似幻的感觉。

  《Rain》预示着《Revolve》即将问世。1966年8月5日,新专辑正式推出,在乐坛引起巨大轰动,人们对专辑的热情罕见地超过单曲,宣告披头士至今无人逾越的高产时期到来。

  1967年发行第8张专辑《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时,Beatles希望带给乐迷们全新的音乐体验,不仅花费700次以上的录制时间和创造全新四轨录音技术,这张专辑也被称为Beatles最棒的一张专辑。在音乐上火力全开的Beatles,在时尚表现上也极为抢眼,专辑封面上的橘、粉红、绿、蓝亮面军装,正式宣告Beatles缤纷时期的来临。再加上当时嬉皮文化弥漫的60年代,充斥自由和流浪的氛围,就是Beatles吸取养分的美好年代。

  当时男装与女装的界线渐趋模煳,原本在女装上常见的亮彩色系爬上Beatles装束,效法巴黎路易十四时代热爱时髦打扮的“Dandy”美男优雅姿态,以各式花样衬衫、涡纹花呢丝巾、天鹅绒西装外套和皮草,呈现略为颓废疯狂版的Dandy男子。后世形容当时的Beatles造型,为他们冠上“孔雀”(peacock)的称号,而这个名号也反映在正值演艺事业颠峰的他们,生活奢靡且沉浸于药物的兴奋刺激之中。

  Bob Dylan的“微妙时代”

  让民谣音乐进化,甚至演变成全世界流行,不再屈就于地区性发展,归功于1960年代的文青意识。1960年代是个微妙的时代,时尚进出“Space Age”,设计师们狂推“A-Line”迷你裙,大伙心思全迷上科技与对外太空世界的想像;这时间更是嬉皮文化发展的关键,年轻人也好,新崛起艺术家也罢,他们对政府和社会制度产生迷惘与不安,当时又因为长年越战导致人心惶惶,许多知识分子透过文字、散文抒发己见,同时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再辗转借由音乐哼唱,造就新一波民谣音乐,而且这新乐潮还向世界各地扩散。

  在这其中民谣歌手首推Boy Dylan,他反抗主流社会意识强烈,多被大众认定反战与民权运动,虽然他本人矢口否认。许多早期经典民谣音乐像是“随风而逝”(Blowing in The Wind)或“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都是他的自创曲目,堪称是当时社会运动的圣歌。直到现在Bob Dylan歌唱生涯也有50来年,不停探索各式曲风,可他早期的民谣音乐却是因为别人不停翻唱,才被人歌颂牢记在心。

  1966年5月16日,Bob Dy Lan发行了《无数金发少女》(Blonde on Blonde)。这张专辑被Dytan形容为“纤薄尖细、却狂野奔放,它充满金属质感、如同闪亮黄金。这是我独特的声音。”这是Dylan最博采众长、活泼欢快、艰涩难懂的专辑,就连著名的专辑封面照也模糊难辩。它是1960年代中期“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只有将《席卷而归》、《重访61号公路》、《无数金发女郎》3张专辑合起来解读,才能窥探Dylan的深意。

  而与Bob Dylan沾边的另一位民谣音乐歌手Joan Baez,曾是Bob Dylan情人,也是这号自由万岁人物。她算是让歌词暗喻德国纳粹主义荼害无助犹太人的“多娜多娜”(Donna Donna),一曲红遍全世界。在翻找Joan Baez当年演唱片段,会发现那时候的歌手似乎都拿着一把吉他,利用简单的和弦弹奏出琅琅上口的旋律,搭配充满暗喻反讽社会的歌词,抒发愤愤不平声音。

  推出“概念特写”的海滩男孩

  1966年5月16日,海滩男孩(Beach Boys)发行了《宠物之声》(Pet Sounds)专辑。它被广泛地认为是西方流行乐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专辑之一。在许多音乐杂志的“最伟大专辑”榜单上,它都名列榜首。在滚石杂志评选的500张最伟大专辑中它位居次席。根据Acclaimedmusic.net上的调查,《Pet Sounds》是有史以来乐评家们最为赞赏的流行专辑。

  在创作这张专辑几个月之前,乐队主脑Brian Wilson就离开了巡演,专注于他的写歌和录音工作。在专辑里,他编结出精妙的多重和声音轨,把它们与各种音效,如大键琴、长笛、泰勒明电子琴以及狗笛等另类乐器,还有键盘和吉他这样的传统乐器结合在一起。

  这张专辑被赞为和声与作曲技巧的一次革命,人们尊它为第一张“概念专辑”,除了传统的独唱与伴奏之外,更是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整张专辑的歌曲都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其音乐类型多元(迷幻、爵士、赞诗、经典、前卫),伴奏丰富(犬吠声、火车声、铃铛声),细腻描绘了爱情的跌宕起伏,情到浓处(《Wouldn’t It Be Nice?》),艰难维系、信任危机(《That’s Not Me》),情绪低谷(《I Just Wasn’t Made for These Times》)。一首《God only Knows》与众不同,这是一首流行曲风的赞美诗,但旋律仍如同天使之翼般优美。

  人们纷纷把这张专辑归功于Brian Wilson,却忽视了Tony Asher的作词(优雅地将威尔森挫伤的情感基调娓娓道来)与乐队成员完美的和声。Asher在作曲时致意了菲尔斯派特(Phil Spector)的特殊录音技巧“声音之墙”,这张出色的专辑与披头士的作品难分伯仲。

  “滚石”不生苔

  “滚石不生苔”(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这句英文谚语彰显了生命的活力,似乎也巧合地预言着:一个传奇乐团,从诞生至今不曾停歇的源源生气。滚石乐团(Roiling Stone),流行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乐团之一。当我们想起上世纪60年代,除7BeatLes,大概就是滚石了吧!同一个年代里最受注目的两个乐团,前者有着温文儒雅的浪漫色彩,后者则带有强烈的叛逆与攻击意味。好像光与影的对立存在,却是音乐史上令人叫好的精彩年代。

  团名发想自Muddy Waters的蓝调同名歌曲,滚石在1962年成立。说是摇滚乐团,但到底什么是摇滚?是一种明确的音乐风格,还是一种对社会的批判态度?我们无以言传这个词汇的特殊魅力,但能确定的是滚石的音乐始终带着像是深入骨髓般的蓝调风格;也影响后世Punk、重金属乐风的养成。在嬉皮风潮(Hippie)盛行的上世纪60年代,以“自我中心主义”的姿态开启了一个风格。

  滚石在1968年发行的“Beggars Banquet”专辑,还有1969年的“Let it bleed”,皆受到乐迷的喜爱与追捧。此时的专辑包含许多过去的经典作品,少有自己的创作。在蓝调摇滚的基础下,混合了迷幻风格。他们能引起广大的注意,最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音乐还有表演风格上的赤裸、不矫饰,直接表达出社会青年对于种族问题、国际局势混乱还有迷幻药物盛行的无力感。鲜明的叛逆态度,不只影响当时的英国青年,更为英国摇滚树立明确风格,进一步输出国际。嬉皮士:爱与和平的花之使者

  流浪是嬉皮的人生哲学,自由是他们所追求的人生目标,而浪漫是他们对这世界保有的一丝纯粹。现代的嬉皮通常是指一种穿搭风格,而60年代的嬉皮是一群崇尚自由、自我意识的和平使者。在这个各种文化知识不停更迭的世纪,我们只不过是“21世纪”的开端,这些资讯以及想法的演进稀释着过往的时代。现代人活得越来越自主自由,却被尚未完全突破守旧的观念束缚,真正“open-minded”的其实是历史。

  60年代末,嬉皮风从美国吹起波及欧洲,不愿认同传统价值观的年轻人,坚持爱与和平的精神,纷纷出走步上嬉皮路径,在浩瀚无垠的土地上过着像游牧民族般的生活。席卷西半球的“嬉皮狂潮”已经是半世纪前的陈迹了,文学、时尚、电影、艺术,都因青年时代的崛起而有了巨大的变化。而进入爆炸成长阶段的摇滚乐,绝对是那骚乱的时代里,最生动、最鲜活的见证。

  1966年10月,嬉皮在金门公园中举行了“爱的游行”(Love Pageant),抗议LSD成为非法药物,他们认为LSD是让人们可以更认识自我,并且可以让人去冥想、创造和表达艺术。LSD成为他们追求心灵解放的工具,甚至产生新的音乐、舞厅灯光、美术风格,新的文学风格和新的生活态度。1967年夏季,十万青年涌入旧金山“Haight-Ashbury”街口,他们击琴吟诗、喝酒狂欢,他们高喊“爱与和平、不要战争”。这场史无前例的青年时代大聚集,同时也是一场实验意味浓厚的次文化社会运动,强调自我意识、主张社群分享、重视环保自然、对性爱采取自由开放态度,撼动了旧时代的主流价值观,这场以旧金山为震央的大地震残响回档至今余波犹存,人们给他一个名字——嬉皮革命(Hippie Revolution)。1967年1月,嬉皮从旧金山金门公园开始,造成了美国西岸的“爱之夏”(Summerof Love)运动。

  1967年2月,参加反越战示威运动的游行者,就是花儿的意象的源头,送给五角大厦外守卫的武装警察一朵花儿,花童们在衣服上绣上花朵或以鲜明的色彩,在头上戴花送花给每一个人,来传达花这个符号所象征的寓意。其实,“Flower Children”跟“Hippie”几乎是同义词,指的就是1967年夏天进驻旧金山满怀理想主义的那群年轻人。身上配戴花的主题、给路人赠花是“花童”的惯有作风,花儿象征宇宙归属、爱与和平。当时媒体采用了“Flower”这个字眼广泛地指称所有嬉皮相关的事物,ALien Ginsberg(垮掉一代诗人)的作品中曾提到“花的力量Flower Power”,是用和平的方式抗议战争残酷无情的一股力量。

  1967年5月,John Phillips(The Mamas&The Papas成员)为他的朋友Scott McKenzie,写了“San Francisco”(Be Sure to Wear Flowers in Your Hair)一曲,发行后马上造成轰动,这也顺势为“蒙特利音乐节Monterey Pop Festival”(John Phillips是主办人之一),做了最好最有效的宣传。

  之后的Fantasy Fair、Magic Mountain Music Festival……到1969年的Woodstock,音乐祭成了60年代一去不返的神话,而场景是泥巴、酒精、药物和摇滚乐。真正的狂野不拘泥于任何形式,意识到思想能够自外一切脱疆驰骋的那一刻,你就自由了。

  (编辑:九月)

  李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