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喧嚣过后的理想与张扬

  • 来源:互联网经济
  • 关键字:在线教育
  • 发布时间:2017-01-11 14:03

  德勤调研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教育市场规模为1.6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3万亿元。在巨大的市场前景的驱动下,创业者、传统教育企业、互联网公司、资本等各方力量纷纷入场,营造出繁荣的景象。但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创业公司死亡,资本市场开始犹豫观望,在线教育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状况。我们不禁思考,喧嚣过后,在线教育路在何方?

  升级中的教育行业

  从MOOC(大型网络公开课)挑动互联网与教育的碰撞至今,淘汰了一批又一批创业英雄,虽然仍未产生如滴滴、新美大一样的独角兽公司,但互联网和创新科技给教育带来的改变却是不可忽视的。

  教育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

  传统教育模式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其精髓在于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上课时间相对集中,辅以巩固知识点的教材和课外辅导。这让学习者对于已有知识的认知和基础知识的接纳有很大的帮助,但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目前传统教学模式仍是主流,在线教育作为其有益的补充。但在线教育让中心角色发生了改变,并且开始倒逼传统教育形式的改革。

  首先,在线教育的中心发生偏移,网络打破了时空界限,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开放给全社会,形成知识的流动,并且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教学主体也由原来的“老师教”向“学生学”过度。教材上的改变主要还体现在依靠大数据进行学习过程、易错点、学习进度等方面的监控,个性化的推荐学习和辅导资料,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其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成为主流,PC、手机、线下等多点联合进行,统一账号将多屏学习的数据整合,形成完整的个人学习数据。

  最后,在线教育还刺激线下教学模式改革,如探究式教学模式、活动教学模式等新兴教学模式被广泛推广。

  教学内容趋向个性化

  教育逆荷尔蒙的特性使得大多数人在没有明确目标和监督的情况下,很难持续性地完成教学内容。这也是在线教育面临的重大难题。为了提高在线教育课程的完成率,在线课程需要趣味性,如引入游戏中的晋级通关。同时,系统记录了整个的学习过程,根据个人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课程个性化设置,课程内容的个性化趋势也更明显。

  学习工具智能升级

  从传统的粉笔黑板到学习机,再到PC、手机、pad,属于教育的第一轮升级。接下来AR、VR、教育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记录书写轨迹的电子笔、语义识别等科技的运用,将会带来教育行业升级的另一个高潮。比如,AR打造的场景能够助力乐器陪练行业的改革;语义识别精准度的提升+人工智能+大数据被运用到主观题的批改上,能够很好地解放教师的劳动;记录书写轨迹的电子笔,能够记录线下的个人学习数据,为精准推荐提供了数据前提。

  反馈机制直接有效

  传统教育的反馈即是最终的考试成绩,分数排名只能被少数学霸接受,大多数人很难通过分数、排名刺激其学习。在线教育的方法是将学习过程进行拆分,完整的记录其学习过程,除了最终的成绩外,任何一点的进步都能得到正向的反馈,且上一轮的负面反馈不影响到下一轮,能更好的增加学习者的兴趣和课程粘度。

  在线教育让终生学习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贯彻,离开学校前,课堂教育仍是主流,离开学校后的学习大多依靠在线形式完成。但无论那个阶段的学习,在线形式都是一种有益的手段,加速教育领域的升级。

  机遇与挑战并行

  在叫好与唱衰此起彼伏的声音中,在线教育的发展继续进行。现阶段,用户、网络环境、传输工具、从业者素质、政策、资本市场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线教育将面临崭新的局面。

  目前,在线教育行业,在用户教育、从业人员素质和政策环境方面利好不断:

  用户教育基本完成

  CNNIC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18亿,较2015年年底增加775万,增长率为 7.0%;在线教育用户使用率为16.6%,较2015年底基本持平。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6987万,与2015年年底相比增长了1684万,增长率为31.8%;手机在线教育使用率为10.6%,相比2015年年底增长2个百分点。目前,在线教育用户数量不断攀升,完成了用户认知的第一步。碎片化学习的概念也被用户接受,如白领用户业余时间能随时随地进行充电,背单词,练听力等。

  同时,经过长时间的教育,让用户意识到,互联网之于教育,能够降低其学习成本,但精品内容的收费是必然的,为在线教育盈利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前提。

  从业人员综合能力提高

  在线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人才问题颇为尴尬。懂互联网的不懂教育,懂教育的不熟悉互联网的思维。这也成为早期在线教育创业公司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随着教育、互联网行业融合度的加深,以及人才的流动性增强,这一尴尬有所缓解。

  一方面,在线教育从业人员增多,约为44万人。另一方面,在线教育从业人员,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开始掌握互联网的运营规律以及教育的本质。虽然这部分人才目前来说还比较少,但是已经是可喜的进步。

  政策利好频频推出

  纵观在线教育近10年的发展,相关政策密集出台。第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是2010年的7月,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接下来2012年10月,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发布让更多体制外市场机构可以参与中国教育建设;2013年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出台;同年8月,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文件发布;2014年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2015年5月,“互联网+”为在线教育开路;同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12月,最新修订的《教育法》中把第66条修改为:“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管理水平”。对照亚洲地区在线教育发展领先的韩国,利好政策的频出,向市场释放了高速发展的信号。

  同时,在线教育市场在资本市场、盈利模式和教学评估方面也面对挑战:

  资本市场回归理性

  2016年上半年在线教育行业似乎并未受到资本寒潮的影响,从统计数据来看,该行业仍是投资热点,截止到2016年6月31日共发生86起投资,投资总金额超过36亿元。从融资轮次来看,多集中在种子轮、天使轮、Pre-A轮三个早期轮次,融资企业达39家,占所有项目的45.3%;但是就融资额来看,早期融资轮次项目虽占将近一半,但是融资金额占比少于7%,约为2.5亿元。对资本市场的长期观测来看,资本开始回归理性。第一,更多的资本青睐于投资融资到达A、B轮等相对成熟的项目。第二,纯财务投资机构放缓布局在线教育领域的脚步。教育盈利周期长与资本求快的特性相悖,这成为财务投资机构减少教育投资的重要因素。但背靠大型教育机构、互联网公司的产业投资机构却十分活跃。这类机构的投资更多是参考本公司的发展情况进行布局,双方的资源能够产生好的联动效应,比如好未来、全通教育等。

  盈利模式亟待探索

  2016年部分发展领先的企业已经完成原始用户积累和教育,现在进入到了最为关键的盈利模式验证阶段,目前在线教育主要的盈利方式是课程售卖、撮合佣金、工具付费、广告等。但由于当前竞争者众多、产品同质化严重,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和资源,很多项目都是赔钱赚吆喝。从走访过的300多家企业来看,有近75%的企业均处于亏损状态。在资本对于持续烧钱的容忍度越来越低情况下,创业者需要通过调整以往的运营模式,寻找优质的获客渠道、降低获客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深挖用户价值、提供增值付费服务等方式进行盈利探索。只有持续性收入和盈利能力验证,在线教育才能被投资者持续认可。

  教学评估面临重塑

  在线教育提供了知识获取的渠道,但是没有办法对获取的知识进行评测,与文凭、学分、就业等功利性的板块挂钩,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在线教育的认可度。

  针对上述问题,MOOC进行了有益的探索,Coursera率先宣布旗下5门课程学分已经获得美国教育委员会(ACE CREDIT)的官方认可。edX联合微软推出IT课程,一方面为微软圈住潜在的IT人才,另一方面微软可借助其平台努力地推广搭建在微软平台上的 IT 工具。国内的学堂在线也尝试推出自己的学分互认体系,推动国内的几所知名高校基于“学堂在线”平台进行课程互换。

  这一系列事件的前提均是拥有一套完备的在线教育评测体系。Doulingo尝试推出过Test Center,只需要20美元就可以进行手机端的在线语言考试,但考试环境的监测、后续的阅卷都需要人工手段介入。

  目前来看,在线教育的评测需要借助线下完成,但在最终的成绩评定环节则可借助评分系统进行。教学评测仍需要进一步升级。

  在线教育未来可期

  个性化教育顺势发展

  个性化发展的前提是海量学习数据的积累。从学习的角度看,在线教育企业能比较完整地掌握用户的易错点、学习进度等方面的数据,基于此类数据,为学生推荐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从教师角度看,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数据,能够更好地推行分层教学,借助互联网相关技术,实现在线个性化出题、网络智能阅卷、教学结果数据分析等,准确地把控教学进度。从广告推荐的角度,掌握学生的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教辅、培训项目的精准广告推荐。

  素质教育需求强烈

  首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娱乐享受,对于文化、娱乐的付费意愿更高。其次,80后、90后成为生育主力,这部分人群对于素质教育有着天然好感。最后,政策加码,体育、艺术等纳入中考,分数占比逐年上升,强烈的市场需求将带来巨大的消费体量。

  素质教育注重学员的交流、感知、体验、动手等多方面的能力,具有天然的O2O属性。互联网更多的是帮助其进行课程的选择、预约、支付等附加服务。俱乐部能很好地撬动兴趣教育领域。

  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不再是空话

  在线教育初步满足用户获取知识、提高分数的功能性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在线教育的体验。在线教育缺少交互性和参与感,多家在线教育机构开始布局线下体验店,如沪江率先布局线下体验店;VIPKID与悠贝布局社区阅读体验中心;51talk也开始布局线下体验中心。与此同时,拥有大量线下网点的传统培训机构也开始积极谋求线上发展,最直接的方法是通过投资并购。目前,线上流量的获取成本越来越高,线下体验中心的布局在解决体验和参与感的同时,作为一个新的流量入口,可以形成O2O+反向O2O的良性互动。

  垂直程度加深,短期内难以一家独大

  在线教育的门类和细分结构都非常复杂,短时间内“大而全”的教育平台都难以有较大突破。

  首先,因为此类教育平台需要大量的优质教育者和运营者来产生优质教育内容,对于人才的供给提出挑战。其次,由于在线教育的盈利周期过长,增加企业的负担。最后,专业垂直领域分流了细分领域的人群,且目前在线教育的付费行为还不成熟。诸多“大而全”的平台在短期内很难有较大程度的突破,如果没办法提高教育产品的质量,还可能沦为低质量产品,受到各专业细分平台的挑战。

  垂直细分领域比较适合有专业知识的人群创业,能够投入更多的人财物对细分领域进行深耕,并且可以运用专业知识掌控课程质量。这类平台容易聚拢死忠粉,为后期大而全的平台运营准备了前期条件。后续发展公司可以深挖用户的需求,将产品逐个铺开。

  移动端迁移初见规模

  移动端的教育更加贴合在线教育碎片化学习的理念,跟随移动互联网的热潮,在线教育机构初步完成移动端的迁移,CNNIC数据显示,手机端在线教育的用户增长率超过30%。小知识点的学习可以通过移动端完成,但系统性的知识的学习,更多需要依赖PC端进行。所以目前的移动端主要功能是单词工具、约课提醒、知识点巩固等。

  多元化场景助力更多细分领域发展

  教育场景并不重要,但是特殊场景的开发能够拉动学科的兴起和新用户的加入。在线教育经历了学习机到PC、Pad、手机的阶段,开始向智能电视、VR头盔等硬件延伸。智能电视开发了客厅场景,让老人和婴童这一群体加入到学习中;VR、AR技术的发展和相关硬件设备的开发,“沉浸式教学模式”成为可能,尤其在建筑、物理、医学、生物等专业课程中,为在线教育提供真实场景的教学体验。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的教育场景被打造出来,且最终可实现多屏互动和学习数据的同步。

  总之,经历过资本、媒体的热捧和死亡率颇高的尴尬,在线教育谈颠覆还为时尚早,但互联网加之于教育的泡沫将被逐渐戳破,在线教育终将回归教育的本质。受限于盈利模式、教育行业的复杂性等多方原因,短期内重量级的教育独角兽公司难以形成。但尘埃尚未落定,未来发展依旧可期。

  文/刘东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