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过热了吗

  12月10日举行的2016厦门(海沧)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上,两名跑者猝死。15日,主办方确认一名猝死跑者是替跑。

  “跑马”正热,负评和争议频出。由此引出的讨论是,中国的城市马拉松赛事是否“过热”到需降温?所谓马拉松“泡沫”和“大跃进”真的存在吗?

  国内马拉松还远未达到火爆程度

  赵璧(旅美华人,马拉松爱好者)

  从2015年开始,国内马拉松赛事呈现井喷之状。由2011年的22场、2012年的32场、2013年的45场、2014年的50场、2015年的134场到2016年的306场,赛事数量年均增长率约28%。

  中国田径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共有306场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注册,平均到每个星期就是6场,所以几乎每个像样的城市,都有自己的“国际马拉松”。

  国内“跑马”的热情可见一斑。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的估计,2017年中国马拉松赛事将达到500余场,甚至有业内人士预计未来三到五年,中国的马拉松比赛或将超过1000场。整个马拉松市场还将继续膨胀。

  这是到了“过热”而需要“冷却”的程度吗?

  2017年500场的“市场容量”与美国每年超过1000场的马拉松赛事规模相比,还是少了一半,更何况中国的人口基数远大于美国。

  最近两年,国内志同道合的跑友圈里流行“跑100个马拉松”。但在国外跑马圈里,早有人实现跑300~400场的“小目标”。

  我认为,中国马拉松运动的发展还远未到达火爆的程度。不管是赛事数量、跑马人口的绝对值以及在总人口的占比,跟这项赛事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差得较远。

  有数据统计,2015年能跑全程马拉松的大陆跑者有近10万人,2016年这一数量没有太大提升,这意味着中国马拉松发展之路仍然很长。

  那么当下的马拉松热到底哪里不对劲?问题就出在,对中国城市马拉松的组织者而言,这项运动的真正价值在于城市营销与助推经济、催生并促成各种合作。当被附加上各种各样的内涵及期待,这项源于公元前的古老运动才会越跑越沉重。

  过度开发的马拉松已非纯粹体育

  张志强(初级跑马者)

  对于大步向前的中国马拉松事业来说,理性参赛、专业办赛不该只是一句口号。

  在即将过去的2016年里,某一天里全国五六场“国际马拉松”同时开跑的情况,并非孤例。但在风起云涌的马拉松热潮背后,为何乱象频出?是组织保障不规范?医疗救援不到位?又或是跑友不懂量力而行而付出沉重代价?

  近两年,国内马拉松赛事呈井喷式增长,一个显见的原因是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而要推广全民健身,不需要任何器械、公众参与感强烈的马拉松,无疑是极好的载体。在各方利益驱动下,今日的马拉松赛事在中国一年比一年红火,犹如烈火烹油,却隐藏着如赛事筹备、管理、运营、保障等诸多硬伤。在2014年以前报名参加马拉松,比赛前一天都能报上名。但最近两年就要抢了,甚至需要摇号。

  在群众参与的热情背后,商业品牌的推销和城市形象的推广成了各种马拉松赛事最大的诉求。当马拉松成为时尚名片、社交名片、商业推手和城市名片的时候,它和健身跑步还有多大的关系?

  而且,当中国跑步人口与日俱增,“非理性参赛”也成了大问题:很多跑友太心急,训练不到1年甚至零基础就去跑马,跑姿不对还不停刷量,结果健身变成“伤身”。

  过度开发的马拉松不是纯粹的体育。当然,任何事物在快速发展时都会产生一定“副作用”。“副作用”应对不得当,全民健身就会“感觉身体被掏空”。

  不妨慢下来,盲目上马只能被马绊倒。要理性参赛、专业办赛,一方面加强行业协会管理,一方面推广积极、健康的马拉松理念。

  赛事准备与运营能力要跟上

  叶伟(上海市政府公务员)

  舆论已经习惯了在城市马拉松比赛过后,打扫一地鸡毛。比如,“在江西南昌市大汗淋漓地跑了一场马拉松,最后拿到的却是吉林市长签名的获奖证书”,又比如跑友把肥皂当蛋黄派吃,渴到捡起别的选手扔下的矿泉水瓶子,还有替跑、猝死以及马拉松比赛引发交通瘫痪等。

  狼狈赛事之所以出现,根源在城市管理和形象推广的浮躁。

  马拉松赛之所以会成为时尚的运动方式,并非偶然。一方面,现代都市人健康压力、内心焦虑与日俱增,跑步是少有的可以安抚身心的私人运动;另一方面,城市健身场所相对缺乏,群众性体育赛事较少。与之同时存在的,是城市管理者的“运动搭台、收益唱戏”诉求,由此,马拉松成为许多城市管理者的心头最爱。

  蓬勃发展的城市马拉松运动,对应的是一个奔跑的中国。对此城市管理者应当正视,并积极作出回应,但这种回应绝不应等同于举办一场粗糙的城市马拉松赛。在简政放权之后,城市举办马拉松赛已经不再需要国家层面的批准,更多的城市有了举办马拉松赛的选择,但越是此时越需要保持克制。

  从体育赛事的本质来说,城市马拉松赛需要不懈的投入和专业化的运作。目前不少城市的马拉松赛规模,远远超出了当地的赛事准备与运营能力。

  同时,从公众角度来看,许多爱好者的跑步素养仍有待提高。现在有几个人不想尽快跑个“半马”(半程马拉松)甚至全程马拉松?有多少人能耐得住寂寞先把5公里练上一整年?

  妖魔化马拉松运动要不得

  张庆(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CEO)

  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让运动成为生活一部分的过程中,路跑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若干年后,当我们回望现在的时刻,也会记住在这几年的“跑马热”,这对于中国体育具有划时代意义。

  什么叫过热呢?马拉松赛事举办得太多了吗?跟国外比,还是很少;从参与人口来看,中国田径协会统计显示,常年跑马拉松的人不过10万人,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这也是很少了。

  我所理解的“过热”的迹象,体现在不遗余力、不惜财力、不计投入产出去办马拉松赛事,对跑者来说是不顾身体条件、不经过系统科学的训练盲目上马。

  近年来,很多地方一拥而上办马拉松比赛,且追求大规模,这容易本末倒置,拉低赛事质量,从而影响赛事的商业价值。目前,国内能盈利的只有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杭州等五六个城市的比赛,大多数赛事运营方处于收支平衡或者亏损状态。现在很多城市举办马拉松比赛,管理不到位,运营方挣不到钱,在电视转播方面,运营方还得倒贴钱。有媒体报道,扬州举办半程马拉松赛,光是请央视来转播,就要花450万元左右。

  但客观来看,这是一项运动火热流行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

  需要看到,中国国民本身就缺乏运动的土壤,我身边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爱上了跑步,入门之后体会到了这个运动的乐趣,甚至开始产生诸如提升核心力量等其他的健身需求。

  不能因为出现问题就妖魔化马拉松,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去解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