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大学:再优秀,GPA也低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1-16 11:20

  据说芝加哥大学是美国最像《哈利·波特》里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地方,不仅仅因为这里的哥特式建筑、随处可见的古怪图案和雕刻、酷似邓布利多校长的宠物(一只叫做“福克斯”的凤凰)的校徽、跟霍格沃茨一样每年举行的魁地奇比赛更因为这里的校园生活,就如同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时那样被虐到飞起!

  基本上,进这所大学就是来找虐的,申请难度系数5颗星、GPA获得难度系数5颗星、治安糟糕指数5颗星……难怪芝大学子自己吐槽:“别人读书要钱,我们读书要命啊!”噢,对,还有更要命的:这所素来以纯正的学术范儿著称的大学,最近打算拿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川普开刀,哦不,开课——一门研究“川普主义”的课。据说课程内容包括“我们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Trump 101

  有位在芝加哥大学读心理学硕士的Veronica,曾经专门画了漫画来吐槽芝加哥大学那吓破人胆的治安状况。漫画里是这样说的:“听说在别的城市上学的小伙伴们偶尔会收到的邮件是:暴雪预警、大雨预警、龙卷风预警。而我在芝大学习生活,最常收到的却是预警邮件……”然后一看图,尽是FBI、枪、抢劫等内容。

  在美剧里,芝加哥常常被设定为罪恶案件的发生地,这跟芝加哥本身的治安状况有很大的关系。据说在某些街区,人们出门时总是随身带上20美元,不是用来买棒棒糖而是用来应付抢劫。当遇上“你好,打劫”时,乖乖交钱方是上策。这种情况有时就连芝加哥大学所在的地区也不能幸免。对此Veronica给出的建议是“只要你不乱跑,不作死,晚上不出门,穿着低调点……顶多也就是被抢个钱吧,哈哈。”估计全美也只有芝大学生心才这么大,他们还调侃:“别的学校读书要钱,我们学校读书要命啊!”

  其实,芝加哥大学校内还是很安全的。学校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加强安保,每个十字路口都有24小时执勤的巡逻警察,每10米就会有一个报警电话厅,只要按下按钮,1分钟之内就会有警察赶到英雄救美,或者救你。

  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的芝大人,几乎都练就了不管面对什么对手都淡定自若的胆量。开研究总统的课怎么了?总统又不抢钱,怕什么!

  自打川普赢了美国大选,全美对于川普上任的争议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多个城市爆发了反对川普的游行,甚至许多大学校园里发生了停课、罢考。在这个风口浪尖上,芝加哥大学以一种淡定而学究的态度参与进来,优雅而不失大学的深度。

  芝大人类学教授William Mazzarella将在2017年新开一门叫做“Trump 101”的课程,计划从多个领域研究川普为何当选,以及川普当选反映的政治种族、阶级和性别等问题。这门课程目前披露出这些内容:“我们在哪里?我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我们将走向何处?现有的大众心理学理论可以解释我们的情况吗?美国现在的媒体公平独立吗?”听起来,芝大对于川普的当选并没有理所应当地接受,而是充满了批判性的反思。

  事实上,这并不是芝大第一次搅和进美国大选和政治风潮中了。毕竟,上一任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就曾在芝大任教,还在校园中为自己涨了不少粉。

  1992年到2004年,奥巴马一直在芝大法学院教授宪法学。当时还没有投身政治的奥巴马,已经早早流露出他过人的天赋。在学生眼中,他是帅气、博学、幽默的老师;在同事教员眼中,他神秘、自信、教学方法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奥巴马会直呼学生的名字,而不是像其他老师那样称呼他们为“xx先生/小姐”。他对于学术的态度也不像芝大其他教员那样古板和严谨,很可能上一秒还在讲一个严肃的现实案例,下一秒却开始分析起了电影《教父》里的镜头。奥巴马还极为注重发掘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讨论历史上人权受侵案件的课堂上,奥巴马问学生“有没有法律手段可以补助以往的种族偏见受害者,而不仅仅是现存的受害者?”这个问题并不简单,甚至因为过于复杂而无法三言两语就说明白,但不管学生的回答如何浅显,他仍然鼓励学生发言,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答案。

  这样高颜值、高智商的老师自然大受欢迎。据说那时候学生们争选奥巴马的宪法学课,因为“那里有一个很帅的教授,会讲解一些奇怪的案例”。

  奥巴马执教过的学生后来成了他的第一批粉丝。当奥巴马宣布参加美国大选时,他曾经的学生自发走上街头,为他派发竞选传单、筹募资金。他们对奥巴马的竞选演讲充满共鸣,因为他的演讲风格还是他在芝大上课时那个不羁、自信、游刃有余的样子,而他演讲的问题,也早就在芝大的课堂上和大家一起讨论过,大家并不陌生。

  虽然面对两任总统,芝大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是不管怎样,这显示了芝大在走出象牙塔、参与社会的决心和勇气。这也正是芝大校训所说的:“提升知识,充实人生。”

  一流学校,低GPA

  芝加哥大学的勇气并非毫无依据,毕竟人家是全美一流的学术强校,但与之不匹配的,是芝大出名的低GPA。对于学生来说,GPA就是生命的3/4,一般美国大学对于优秀学生名单(Dean‘s list)的GPA底线设在3.5,也有设得更高的,然而芝大却将这个数值设在了3.25。也就是说,同样的优秀程度,芝大的学生却无法像其他学校学生那样拿到同样高的GPA。

  于是,在不懂内情的外人看来,芝大的学生似乎成绩普遍比较差……这种误解让不少芝大学子头疼,因为就算和其他学校的GPA为3的学生是一般水平,芝大学生却很有可能只能拿到2.8,因此在法院、医学院、投行等等看重GPA的单位前屡屡碰壁。

  低GPA是因为老师故意打低分吗?才不是。是因为考试真的很难,课业也真的很多。芝加哥大学本科学院贯彻通识教育,目的在于防止现代大学的分科过于狭窄、知识系统被割裂。通识教育在芝大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学生在专业课之外,还必须选出16门左右的通识课程和1门外语,以满足通识核心课纲的要求。这些通识课程通常是十几人小班授课,由1位正牌教授执教,不但“高标准、严要求”还有大量的作业。

  很多新生一进芝大就被作业吓cry,谁料后面还有更惨的。由于芝大将1学年分为4个学季,课程全年不断,学生们就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滚动”上课。每个学季只有短短3个月,这3个月里必须要完成相应的课程,基本上是每10周就要从头到尾地学完3到4门课程。常常是刚开学就期中考,考完期中还没歇上几天又期末了!如果再算上大量的作业,隔三差五的project,这节奏真心让人崩溃,难怪想拿高分那么难。

  当然,这些年因为低GPA“臭名”远扬,芝大也在GPA的评分标准上做了很多人性化的改进。但是面对其他学校分数逐渐膨胀甚至取消评分等级的趋势,芝大的这点努力似乎并没有什么用。因为他们仍然坚持使用那套独有的钟形曲线评分系统,该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严格控制评分,保证分数的客观性。但这决定了GPA不可能比原来提高很多,所以芝大学子对于自己的低GPA一般都有着异于常人的自豪:“一分顶五分,拿奖学金不费劲儿!”然而夸完了却还是要低声哀叹:这要命的GPA啊!

  虐心虐身祖师爷

  要说芝加哥大学为什么对GPA控制得这么严,故事还得从传奇的首任校长威廉.哈珀(Willian R.Harper)说起。1891年,哈珀刚来芝大时,芝大正经历一次脱胎换骨的重建。原本由于财政问题而倒闭的芝大,得到了美国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的巨额捐赠,不但死而复生,还被寄予了“要成为比肩哈佛、耶鲁的大学”的厚望。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到来的哈珀,野心和洛克菲勒一样大得令人咋舌。因为他上任第一把火就“烧”在了学生身上,所以现在芝大学子们都认为哈珀校长是虐完心又虐身的祖师爷。

  说到这位哈珀,也真是奇葩一朵,他要好老师,不靠招,靠挖墙脚。据说哈珀有一张“天才的鼓动力”的嘴,他单刀赴会,只凭舌灿莲花的口才就从别的学校挖来了8位在任校长和近20名的系主任。这其中就属克拉克大学最“惨”——哈珀打着学术访问的名义,拜访世界顶尖的克拉克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他离开时顺便带走了近2/3的教师和一半的研究生。克拉克大学一脸蒙圈,亲好歹给我们留点儿余粮啊,喂!

  哈珀雷厉风行的作风自然也带进了芝大校园,上文说过,芝大采用1年4季的学季制。是的,你没有猜错,这个制度就是哈珀他老人家创立的。为了让芝大迅速培育出通才型的人才,他宣称学校要不分寒暑假、不分年纪、不分学院地“不间断滚动式授课”。这消息刚一出来,大家也是不信的,人又不是机器,咋能连轴转不喘气儿呢?

  可是哈珀的改革决心也不是随口说说而已,他把自己上任后的芝加哥大学的第一堂课安排在了周六上午八点半,正是以往学生懒觉睡得正酣的时候。哈珀还亲自带了教员在上课前的那个周五晚上彻夜工作,把刚送来的桌椅摆放好,还搞了卫生。这样一来,再怎么和被窝兽难舍难分,学生们也不得不乖乖地来上课了。人家老师通宵达旦还那么干劲十足,作为年轻人的我们怎么能不迎头赶上,共饮这杯热血鸡汤呢?

  不得不说,正是哈珀的这股狂热劲头带芝大走上了正轨,全年无休的课程制度让自由安排学习计划成为可能,学生们不再把时间浪费在寒暑假的家里蹲上,学习进度快的学生可以在任意学年的任意时候毕业,只要拿到了所需学分。这也使得芝大成为了毕业季最频繁的大学——不比一般学校一年只有一次毕业季,芝大每一个学季结束后都会组织一次毕业典礼,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每一季度都要上演一次“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戏码,也让这里的分别变得习以为常,不再伤感。

  别看毕业时间好像很随意,其实想要走出校园并不容易。哈珀虽然对毕业时间管得很松,对成绩却看得很紧,所以也就造就了上文提到的超低GPA。本来芝大入学就超级难,入学了又超级难拿学分,拿了学分也超级难拿到理想的GPA……据说有2/3的芝大人曾经考虑过转学,其中还有一半已经把转学申请表交了出去。

  画风清奇的申请文书题目芝加哥大学是美国入学竞争最激烈的院校之一,根据芝大2013年公布的数据,其本科录取率仅为8.8%。每年都有无数人朝这所顶尖大学投来申请书,又有无数人败在芝大无厘头的文书试题。芝大的本科申请文书试题向来以搞怪著名,如果不打开脑洞,还真看不透芝大这画风清奇的脑回路。

  这里随意放几个试题让大家感受一下:

  其一:奥斯卡.王尔德说:“要谨慎选择自己的敌人。”历史和艺术作品中随处可见英雄和他们的敌人们,比如奥赛罗和伊阿古。请告诉我们你和你的对头之间的关系,不管是真实的还是假想的。

  其二:海森堡认为你不可能同时准确地知道一个电子的位置和动量。请选择你不可能同时知道的两个观点或概念,谈谈其意义(不要限制在物理范畴内)。

  其三: Something that is offered,presented,or given as a gift.这句话里的“present”在字典里有“礼物”的意思(另一个意思是“现在”)。让我们就使用“礼物”这个含义。不寻常的礼物、从天而降的礼物、隐喻的礼物——请选择一个你收到的礼物,然后为这个“礼物”创造一个过去(pick any present you have ever received and invent a past for it)。

  看到这里想必你也是一脸懵圈。前两个纵横古今、跨越文理的题目就不说了,单看第3道题就让人心力交瘁。芝大玩文字游戏也是玩得炉火纯青,在这道题里,“present”既被当做哲学意义上的“现在”,也被当做日常现实意义上的“礼物”。题目里说的“为这个礼物创造一个过去”,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为现在创造过去”。词义的交错造成了这道题本身的多重解读性,不管是从哲学意义上解读,还是日常角度来解读都可以。但如果想要圆滑地将双重词义衔接到自己的答案中,考验的不只有英语写作水平,还有多维、发散的思维能力。难怪好多人抱怨写完芝大的申请文书就丢了半条命,一般人还真驾驭不来这清奇的出题脑洞。

  不过最搞怪的还不是上面这些题目,2012年的最后一题只有一句话,却难倒了许多人。这道题就是:“沃利到底在哪里啊?(So where isWally,really?)”沃利是一本童书《沃利在哪里?(Where’s Wally?)》的主人公,这本书就是在一张人山人海的图片中找出一个特定的人物——沃利。他总是穿着红白条纹的衬衫并戴着一个绒球帽,手上拿着木制的手杖,还戴着一副眼镜。虽然形象鲜明易于辨认,但在一大团面容相似的假“沃利”中间,想要找到真的沃利实在是一件既费时间又费眼里的事情。不少同学面对这道题时均表示:不知道芝大出此题目的意义何在。讲真,比起学生有没有答出这道问题,倒是更想知道芝大的面试官们自己有没有找到呢?

  对学生像严冬,对老师像春天

  虽然芝大的学习繁重,但并不意味这里的学生都是学习机器。他们玩起来时甚至比认真学习时还要疯狂!素来形象稳重的芝大博士们,每年都会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一次辩论,内容是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探讨诸如“犹太炸土豆饼和犹太节日三角糕哪个更好”这样的问题,感觉和英国学者研究“太空环境下重力加速度增加对于油炸土豆的影响”有异曲同工之妙。每年1月,总有一帮宣称“遵从因纽特人和日本武士传统”的学生,不畏芝加哥的寒冷,光着膀子在雪地里做晨练。每年5月,芝大会举行一次寻宝比赛,参赛者必须找到超过100件的稀奇古怪的东西,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宝物”包括一头活的大象、绝世珍品小提琴、还有土制增殖反应堆……也不知道找到土制增殖反应堆的那位同学有没有被炸飞(手动捂脸)。

  相比学生的刻苦和疯狂,芝大的教师似乎走到了另一端。芝大是一所对学生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对老师却像春天一样温暖的大学。在这里,没有哪个制度要求教授一定要做出怎样的科研成果,或者每年必须发表几篇论文。有的教授五六年也不发一篇论文,照样饱受学生和同事的敬爱。教授有了大量时间得以专心撰写自己的著作,同时也有了时间安心授课。学生们跟老师交流的时间也很多,也能得到老师更多的耐心。

  但这样一所对教员无比宽松的大学,却走出了大批伟大学者,比如:费米、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哈耶克、杜威、亨廷顿、波斯纳。比如自1964年起开始在芝大任教的罗纳德.哈里.科斯,一生只写了几篇随笔性的文章,却创立了影响世界的芝加哥经济学派,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所以芝大经济学院一直流传着一个笑话:“如果允许芝加哥大学独立建国的话,那么该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第二大国。”

  文/刘雅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