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八,实习磕磕巴巴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1-16 11:41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实习四个月。我是“纯粹”的英语(翻译)专业,对金融无一窍通,连“债券”和“证券”都傻傻分不清。但实习之初,我对自己的翻译水平抱有迷之自信,以为看几篇《经济学人》,背一些金融词汇,还有宝书词典,应能对付得了翻译任务。

  领导给我一份美国的银行报告翻译下。我满怀信心,心想一定要做好这份翻译,给领导留下个好印象。可是看完报告却发现,虽然没有生词、难词,为什么却有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觉呢?这份报告比《高级英语》中的课文简单多了,没有长难句,没有复杂的句型,可就是看不懂!内心无比沮丧之余,面对满纸熟悉而又陌生的单词,我抓耳挠腮,不停地查每个术语的对应英文,硬着头皮翻译。

  金融英语往往是熟悉的单词在不同语境下是完全不同的含义,比如,portfolio日常意为“文件夹;公文包”,在金融语境下则是“投资组合”的意思。遇到实在查不明白的地方,我不得不去向领导请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做完这份翻译,身心俱疲。原本以为考过专八,雅思高分,拿到翻译资格证书,即使文学翻译做不来,非文学材料翻译应该不在话下,怎奈连一份英文银行报告都翻得磕磕巴巴。

  经过半个月的磨练,我逐渐熟悉基本的金融术语,了解一定的银行业务,再次翻译银行报告时不像一开始那么艰难。一开始的艰难是因为我不熟悉银行的各项业务,缺乏背景知识。我深刻体会到学校老师常说的话,一名优秀的翻译应该具备非常广阔的知识面,各个行业的知识都应该了解。

  本以为接下来的工作便能得心应手了,结果却还不能如我所愿。如果说翻译金融材料是实习路上碰到的小妖怪,那么研究国外银行的年报可以算得上是“白骨精”级别的障碍,打败它简直耗费了我大半元气。我需要进行定性分析,横向、纵向地比较美国四大行的业务类型和收入结构等等,我只想说“臣妾做不到啊”!

  实习前,我天真地以为银行就是个存款、贷款的地方,不曾想到银行业务范围之广泛。除了存款贷款,还有诸多中间业务,如代理、担保、租赁业务等等。虽然通过借鉴国内银行的业务类型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了解美国的银行业务。但中美金融业制度不同,业务模式并不一样。我觉得脑袋里一团乱,没有任何头绪,不知如何下手,仿佛一个新厨师面对一头牛一样,不知从哪里开始下刀。

  面对这么多难题,我突然感到非常后悔,怀疑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一个没有任何金融基础的人为什么去银行实习?我掌握一定的金融术语,会翻译一般材料就够了,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去钻研那么深有何用处?不过我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想想自己实习的初衷,难道不就是为了丰富其他专业知识才选择银行吗?这点困难不能将我打败。

  鼓起勇气,我向领导请教。好在领导是个有耐心且负责任的人,他给我推荐了一些书,并给了一些指导和建议。我又去打听经济或金融专业同学用的教材,硬着头皮去学习经济金融相关知识,从基础的《经济学原理》和《货币银行学》开始学习,另外借助网络视频资源,如网络公开课上的《金融理论》、《金融学》、《金融市场》等等,我一步一步地学习。看完这些书,听完这些公开课,渐渐觉得对金融行业有了了解,也产生了兴趣。

  四个月之后,我发现Financial Times(《金融时报》)和Wall Street Journal(《华尔街日报》)不再是难题,英文的报告也能看出一些门道,不再有雾里看花的感觉,不再觉得完成领导的任务是一个煎熬的过程。我为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感到高兴。

  这份实习让我收获颇多,感悟颇多。以前我很少关注英语之外的领域,只局限于两本词典,埋头苦学翻译,真正到了工作岗位,却发现自己翻译的水平远远不够。应该扩大知识面,多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这样将来才能不局限于传统的英语专业就业岗位,比如英语老师、英文编辑、外企翻译等等。

  如果能了解其他人文社科领域,与英语专业结合,就会成为复合型人才。实习时的部门主管也是学英语出身,后来转到金融行业,主管曾表示英语对他现在的工作帮助很大。我顿时感觉这是一个成功的英语专业转型案例。金融和英语相辅相成,英语让金融之路走得更远更顺,金融则挖掘出更多的英语优势。

  文/郭艳青(中国人民大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