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招聘,大学生就业的一场革命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精准招聘
  • 发布时间:2017-01-16 11:48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推动下,一场针对大学生就业的革命正悄然布局。这场革命直指企业招聘和大学生应聘的传统模式。企业不再是“海收”简历“海筛”简历,碰运气招人,而是明确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学生也不停留于盲目投简历盲目找工作,需先认识自我,明确方向。企业和大学生两个“明确”后的“精准匹配”,能显著提高大学生求职满意度,提高企业招收的人才质量。

  什么样的思维和技术助力这场革命?

  2016年3月17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建立健全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将这场革命提上日程。西安人才交流中心承担的人社部精准就业试点项目“高校毕业生精准招聘平台”随后紧锣密鼓地搭建,并于2016年10月在西安大学生就业创业联盟招聘大会上正式上线运行。进入这个平台网站(http://www.rtcjob.cn/),页面右侧显示“免费测评专用二维码”,扫下二维码,填上基本信息,完成一个简单的RTC能力测评问卷,就能得到一个基于自我兴趣的求职意向,而平台同时也在精准匹配符合企业需求的岗位,招聘程序已然启动。真的这么简单?本刊记者专程到平台承建方北京睿特云网进行了采访。

  “我是什么人”,一测便知

  采访时,记者先做了这个3分钟35道题的RTC能力测评问卷。当记者正准备答题,坐在记者对面的北京睿特云网CEO、RTC人才发展商学院秘书长张冰红说:“先听我介绍一下答题规则。答这份问卷时,与工作无关、生活无关,与别人怎么看你无关,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非常重要。一定要真实地填写。35道题都围绕‘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案选项是数字1~5,它们不分好坏,仅代表强度。比如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非常活泼的人,选5;认为自己一丁点儿都不活泼,选1;觉得还好吧,一般般,选3;2或4表示比3弱或强一点。”

  3分钟后,记者刚点下“提交”键,还没来得及下载完评测报告,张冰红已从她的电脑里开始解读评测结果了:“你是一个喜欢走专业路线的人,做事情服从制度化和模式化;在做事情过程中,你喜欢眼见为实,喜欢拿事实说话。在个人潜力方面,还有更大的开发空间……”一边听解读,只见身旁的同事频频点头,测评简直比记者自己还了解自己,记者心里顿时生起一个字:强!

  这样的测评也发生在2016年6月的西安某高校,张冰红用RTC能力测评问卷对900位学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精准评测。评测前,校领导表示了忧虑:“张老师,我们这批学生都是就业困难户啊。”通过评测,张冰红发现了这900位学生的整体特质——确实存在院长说的困难,比如自信水平普遍偏低,经常低估自己的能力(外界不鼓励,他们就不敢尝试;探索周边环境的主动性也相对弱)。但是,她也发现这批学生抗压能力特别强,忠诚度特别高,于是给出了首选和次选的就业方向:后勤、服务保障岗位。

  RTC能力测评问卷缓解了财经学院院长的焦虑,给同学指明了具体求职方向,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测评吸引了其他学校同学前来尝试,当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孟同学听说有这么一个精准测试后,立刻打电话前来咨询,经过测评和张老师详细的分析,她对自己的认知从模糊到清晰,并很快制定了具体的职业规划。

  做过RTC能力测评问卷后,再加上大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系统就会自动生成一份大学生的个人简历,储存于“高校毕业生精准招聘平台”的简历库中。

  找工作,好比“翻牌子”

  只有大学生的信息,还无法实现精准招聘,还得有企业的岗位库。谈企业的岗位库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传统的大学生应聘、招聘流程。

  “高校毕业生精准招聘平台”面世之前,张冰红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已有相当一段时间了。她说,在校园举办的招聘会上,学生和企业存在海投海筛现象。每位毕业生在校园招聘会上平均投简历50份,整个求职季期间投的简历甚至高达好几百份。结果企业给学生打电话时,学生往往记不清是否应聘了这家企业。但是不投简历,又意味着连机会都没有。即使是通过互联网网申,情况也没有太多好转。网申仅仅省略了以收取简历为目的宣讲会这个步骤,并没有解决大学生碰运气的真实现状。谈到这,张冰红形象地比喻:“就好比皇上翻牌子,翻到你了,你就入选了;翻不到,你的简历也就石沉大海了。”

  学生应聘不到合适的岗位,那么,企业又能招到合适的员工吗?

  在传统的现场招聘模式里,时间短、任务重,企业无暇顾及每位学生的简历,只能把所有简历先收下来,之后再筛简历。在一堆堆大学生简历中只要找到合适的,剩下的简历就成了一堆废纸。即便在网申中线上发布的很多招聘信息,也只起广告作用。张冰红进而感慨地说:“就连企业人事主管,有时对岗位的特征也说不清,被学生一问,几乎无从应对。”

  革企业不规范招聘的命

  张冰红决定利用互联网,为企业建立一个能明确描述岗位职责的胜任力模型。张冰红先请企业填写企业基本资料,再加上对应聘者的教育水平、专业背景、工作地点等的要求。然后要求企业完善岗位库,按照每天、每周、每月、每季、每年具体描述岗位的内容。第三,再针对大学生的17项能力,每个岗位请企业勾选出最重要的7项,建立起岗位的行为胜任力模型。可以说,胜任力模型的推出,是对企业招聘的一场革命,革了企业不规范招聘的命。

  这么繁琐的过程,企业不会反感吗?

  向企业推广时,张冰红刚开始听的声音都是:“招收一个大学生要这么繁琐吗?”但是,当张冰红为企业导出胜任力模型表后,企业发现岗位被标准化了,招聘效率大大提高。于是短短几个月,已有400多家企业加入“高校毕业生精准招聘平台”,建立了给学生答疑解惑属于自己企业的岗位库。对于企业招学生,张冰红认为好比女生找男朋友,她说:“要找男朋友,自己不说,或说不清楚,找的对象怎么靠谱。”

  大学生的简历库和企业的岗位库分别建立起来后,系统会互相匹配。张冰红介绍,只有简历和岗位匹配精准度达到70%以上,学生才会看到匹配结果。大学生的专业是第一条件,此外还有大学生的就业城市和自我特质,当这三项与岗位库的需求标准达到70%以上的匹配度时(记者们都觉得这样的匹配结果堪称完美了),却仍不够。张冰红这样解释:“兴趣才是当下同学的最大内在动力,他们关注的再也不是‘与领导和同事的相处模式’,而更在乎内心喜欢还是不喜欢。”另外,他们的父母也经常说:“如果工作得不开心,就回来,老爸老妈养你。”求职中,这样的一句话使得兴趣成为不可或缺的指标。如果丢失了这一条件,精准招聘平台也就失去了精准的意义。

  只有当大学生的兴趣和自身客观条件同时与岗位数据都达到70%以上的匹配度时,平台才会为学生推荐相对应的岗位。平台一次会给学生推荐10个企业的岗位,如果学生不满意,平台会再推荐10个;同时,平台会给每个企业岗位推荐30份简历,如果企业不满意,平台会再推荐30份这样就避免了“海投”“海选”的弊端,也验证了“人才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不适合”。

  精准实习

  2010年,张冰红调研发现,大学四年,绝大部分同学几乎没有做过与应聘岗位相关的实习,除了在哪个学校毕业,学的什么专业等,一穷二白的他们在简历上提供不了太有价值的信息。2016年6月,在西安某高校两场共计900人的调研中,张冰红发现,有实习经验的学生大概只占5%;对周遭环境能做出灵敏反应的人数不超过10%。这样的情况不只是这所学校专有,其他高校有实习经历的毕业生也只是少数,能达到实习经历与专业对口的学生,更是屈指可数。张冰红曾阅读过一份某财经名校的学生简历,在实习一栏共有8段经历,初看感觉高大上,但细看这8段简历彼此都不相关,与没有实习过的学生的简历价值是等同的,因为对于招聘的企业来说几乎没有用处。

  那如果在大学低年级就做RTC能力测评问卷,然后有针对性地准备,到大四又会怎么样呢?“测评明确了职业兴趣和职业特长,那么,大二就可以围绕将来求职的方向长知识,大三可以长经验,大四一定能胜任一个岗位。”所以,精准招聘平台实际上还在给高校和企业搭桥梁——学生通过精准实习,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企业岗位。张冰红建议从大二起,就让企业走进高校,让负责就业指导的老师走近学生。这个走近,并不是简单的就业指导,而是老师使用精准招聘平台,记录学生每一年的测评,以保证学生的实习道路更有目的、更有效。

  目前,张冰红也将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大二学生身上。她告诉记者,有一位北京联合大学的大二学生,通过RTC能力测评问卷发现自己具有竞争力性格。经过张冰红的解读,他更清楚了自己在文案和推动方面的优势,于是在实习时主动匹配,找到了项目类的管理实习工作。

  精准追踪

  除了帮助个人精准就业,“高校毕业生精准招聘平台”还能追踪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地区的招聘情况。

  2016年10月,“高校毕业生精准招聘平台”对西安22000名大学生进行了RTC能力测评。张冰红发现,想去厦门工作的学生不到200人,于是向厦门人才交流中心反馈数据,建议对方不一定要到西安开专场招聘会。另外,平台还发现想去宁波工作的有3000多人,经分析原来三年前在宁波的招生人数比较多,西安人才交流中心就联系宁波企业前来专场招聘,效果挺好。在某一个特定性区域,“高校毕业生精准招聘平台”能有效调配招聘和应聘的资源,这给了张冰红意外之喜。

  “高校毕业生精准招聘平台”还能对其他高校的就业指导提供有效的帮助。2014年,华南理工大学陈明教授做了个名叫“梦想启航”的网站。网站的初衷是对大一刚进校的新生做跟踪测评,规划一个学生在大学四年里的实习和兼职。网站做了两年,仍然困难重重,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无法识别学生性格和能力是否与职业匹配。张冰红为这个网站引进了RTC人才测评系统,再结合学校提供的就业实习和就业指导,精准地捕捉了学生在大学四年里的能力提升和就业走向。陈明教授给张冰红发了一条微信,感慨地写道:“张老师,这个问题我整整想了几年,不知道咋干,竟然被RTC解决了。”

  精准服务

  这时记者已不禁赞叹,RTC人才测评系统本领如此之大,但张冰红又说道:“它的本领可不止这些,其实它一直服务于世界500强和高端领域的企业,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她如数家珍般为记者道出了RTC人才测评系统的客户。如中国某研究院,要从142名候选人中选出40人,就运用了RTC人才测评系统;还有某工商学院的院长有3名候选人,最终由谁担任?也得做RTC能力测评……

  听到这,记者既震惊又满是疑惑,RTC人才测评系统既然运用的范围这么广,为什么不早早地服务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呢?原来,RTC人才测评系统汇集了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统计学等学科领域成果,数十年来立足企业,开创了一系列满足企业管理需求的科学工具。它不仅可以精准测评出人才的本我性格,还能通过数据量化手段,得出其行为模式、沟通风格、压力状态乃至综合能力及本我竞争力,被誉为企业管理及咨询的王牌工具。但因其价格昂贵,RTC人才测评系统只服务于联想控股、阿里巴巴、强生医疗等世界500强企业,或者当企业评选管理者时,才会使用。

  “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RTC人才测评系统可能只是专属世界500强企业的高端奢侈品。我们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能深切体会到他们招人的不易,深入到大学生中,我们又能看到学生们奔波求职过程中的迷茫、无助。有国家的支持,我们才有底气去大胆尝试。我们在测评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岗位胜任力和个人能力相匹配的比选系统,这样就进一步挖掘出了RTC测评系统更大的应用价值。如今政府推进这种公共服务,为此技术造福于民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张冰红说。

  2016年教育部大学生精准就业相关政策出台,国家出资推进相关系统建设,将这个高端奢侈品免费提供给大学生求职和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精准招聘平台”2016年在西安试点,预计2017年将向全国高校免费推广。未来,大学生都可能享受到这种服务。

  《大学生》:为什么35道RTC能力测评问卷的答卷时间设定为3分钟?

  张冰红:3分钟为人的应急反应时间,在这个时间内做出的反应往往是最下意识也是最真实的,所以得出来的数据是比较可靠的。

  《大学生》:平台每一次为学生推荐的10个岗位,都是平行的吗?如果不平行,以专业角度看,这10个岗位学生都能胜任吗?

  答:为企业建立了胜任力模型后,企业针对自身岗位特点,会在17个能力选项中进行勾选,只能勾选7个,因为对学生的能力不能要求太多,能达到7个能力,已经说明学生与企业岗位达到了70%的匹配度,再与学生的简历库联合分析,平台就会按照第一序位岗位和第二序位岗位,推荐10个岗位。这其中,第一序位的岗位是与学生切合度最高的,匹配度会达到80%。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第二序位的职业学生不可以做,只是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得学会自我调节,学会接受这个工作带来的更多一点的压力。

  《大学生》:17项能力中,哪些能反映90后大学生的整体特点?

  张冰红:90后整体上自主性强,协作性偏弱。相比于70后和80后群体,90后在表现性、沟通性和交流表达,以及与人互动、吸引人的能力上,会更强些。

  (注:17项能力包括主导能力、控制能力、表达能力、带动能力、协作能力、稳定能力、细节能力、质量能力、调整能力、支持能力、沉稳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行动能力、改变能力、宏观能力和授权能力)

  《大学生》:精准招聘现在针对高校哪些人群?为什么建议学生每一年都重新测评呢?

  张冰红:现在主要针对大四学生,试点在西安的各大高校。2017年起,不但将向全国高校推广这个平台,还会从大二就开始跟踪学生的发展走向。在大学四年里,学生会随着知识的积累、训练的推进,以及重大事件的影响等,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所以每年做一次,能让学生重新评估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校正自己的就业方向。

  《大学生》:要更好地应用精准就业平台,线下还该怎么做?

  张冰红:企业可在学生没毕业时走进学校,开展就业辅导的第二课堂,开展独具特色的岗位认知活动。为此,我也主办了“名企高管校园行”等活动,带着企业高管进校园,面对面对学生进行就业辅导。

  《大学生》:在高校推广精准招聘平台,你想达到什么目标?遇到的最大问题又是什么呢?

  张冰红:在高校最想做的就是联合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推进精准就业平台。但是,有些学校不了解系统构造,有些老师不了解系统流程,面对引进还是不引进,也是迟迟犹豫。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与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反馈。

  《大学生》:现在都在说互联网独角兽的问题,您对这个精准招聘,无论是市场还是规模,大体有什么预测吗?

  张冰红:精准招聘平台可以衍生到其他领域,做预算、预测行业改革等,它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大学生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都该讲求精准,这也是RTC人才测评系统给我们带来的思路。所以,我们希望精准招聘平台将来实现学生的广泛参与。也希望为企业搭建很好的人岗匹配平台,推动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精准招聘平台”的认证,以及对精准招聘的认可。

  主题策划/总编辑 王想平采写/本刊记者 尹颖尧 曹晓晨 邢多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