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崩溃还是更轻松?小编为你数政策

  • 来源:财会信报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1-18 10:37

  近期,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2017年财务人员要崩溃了,要集体辞职了啊!》刷爆了财务人员的朋友圈。文中写道,营改增、金税三期、五证合一、税收实名制认证、国地税联合稽查、个人税号、机器人、信用体系和个税改革强势来袭,对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职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各种压力下,财务人员集体崩溃,要集体辞职。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篇热文可能刺中了财务人员的弱点。通过转发文章,财务人员的满腹辛酸得到了释放。随着文章的转发,这种情绪泛滥开来,文章的传播也处于失控的状态。但是一味地沉浸在或委屈、或恐惧的情绪里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财务人员只有理清这些政策举措的脉络,再个个击破,才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才会发现这些政策并没有那么难对付,可能还会发现政策的好处,发觉辞职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为此,《财会信报》记者对营改增、金税三期、五证合一等税收政策进行梳理。

  财务人员已逐渐适应营改增

  从今年5月1日起,我国在建筑、房地产、金融和生活服务四大行业全面推开了营改增的试点工作,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自此,所有营业税纳税人都改为缴纳增值税,实现了营业税到增值税的税制转换,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强了企业活力,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经济下行压力。目前,营改增试点运行已超过半年,从运行情况看,减税降负效果已经并将持续显现。据统计,5~10月,新纳入试点范围的4个行业共有1064万户纳税人完成税制转换,累计实现应纳增值税5554亿元,与缴纳营业税相比,累计减税965亿元,26个细分行业全部实现了总体税负只减不增的预定目标,税负下降14.8%;除四大行业本身减税外,由于可抵扣进项税增加,前期已试点的“3+7”行业减税939亿元,原增值税行业减税966亿元。上述合计,5~10月减税2870亿元,加上1~4月份营改增减税847亿元,2016年1~10月营改增试点累计减税3717亿元。依此推算,预计此项改革全年减税超过4700亿元,加上带来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减收,总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

  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就是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是一举多得的重大举措。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政策设计时,对四大行业原税收优惠政策原则上予以延续,对老合同和老项目实行政策平转,对特定行业制定了过渡性优惠措施等。在政策执行时,政府一方面抓培训辅导,让所有的纳税人和财政税务人员都理解什么是营改增政策,帮助他们用好营改增政策,而且在具体技术、发票管理和取得发票的程序上,都使纳税人更好地理解,使纳税人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适应增值税的征管程序和征管要求,尽量做到应抵尽抵;另一方面,政府还针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完善试点政策。截止到10月份之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已经发布了四个政策性的文件,对过路过桥费的抵扣问题、金融同业往来等问题都做了完善。

  政策本身有助于企业减费降税,实施过程中还有政府的辅导,再加上半年多的适应,财务人员应该已经适应了这一政策。对于财务人员来说,2016年应该是最艰难的一年,如果最艰难的时刻都安然度过了,2017年会更加应对自如,更谈不上要辞职。

  金税三期使税务处理更加规范

  金税工程是我国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工程的总称,历经金税一期、金税二期、金税三期工程建设,为我国税收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金税三期工程确定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类系统”的工作目标,将建成一个年事务处理量超过100亿笔、覆盖税务机关内部用户超过80万、管理过亿纳税人的现代化税收管理信息化系统。

  “一个平台”是实现覆盖国家税务总局、国地税各级机关以及与其他政府部门的网络互联,逐步建成基于因特网的纳税服务平台。“两级处理”是逐步实现涉税电子数据在国家税务总局、省局两级的集中存储、集中处理和集中管理,使业务流程更加简化,管理和监控更加严密,纳税服务更加简便,系统维护更加便捷,系统运行更加安全;支持数据总体分析,实现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全局分析与局部透视相结合,全面提升数据综合利用水平,提高决策支持能力。“三个覆盖”是应用信息系统逐步覆盖所有税种,覆盖税务管理的重要工作环节,覆盖各级国、地税机关,并与有关部门联网。“四个系统”是重点建立以税收业务为主要处理对象的征收管理系统,以外部信息交换和为纳税人服务为主要处理对象的外部信息系统,并配套建设以税务系统内部行政管理事务为处理对象的行政管理系统和面向各级税务机关税收经济分析、监控和预测的决策支持系统。

  实施金税三期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优化纳税服务,通过信息网络为纳税人提供优质、便捷、全方位的税收服务,逐步实现纳税人可以足不出户轻松办税,从而大大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二是统一国、地税核心征管应用系统版本,实现业务操作和执法标准统一规范,促进税务部门管理职能变革;实现全国数据大集中,利用及时全面准确的数据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税收征管水平,有效降低税收成本。三是有力地推动国家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作,为提高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提供全方位支持。

  金税三期的实施将使企业办税更加方便,有助于减轻财务人员的负担;通过完善税收系统,使财务人员有章可循,更规范地进行税务处理。

  五证合一简化财务人员办税流程

  今年10月1日起,“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正式实施。申请人办理企业注册登记时,只需填写“一张表格”,向“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登记部门直接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相关信息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并归集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企业不再另行办理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

  “五证合一”要求制定统一的信息标准和传输方案,改造升级各相关业务信息系统和共享平台,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做好数据的导入、整理和转换工作,确保数据信息落地到工作窗口,并在各相关部门业务系统有效融合使用。

  改革后,原要求企业使用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办理相关业务的,一律改为使用营业执照办理,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中介机构等都要认可,不得要求企业提供其他身份证明材料。

  五证合一将使财务人员的办税流程更加简化,省去了在各个部门之间奔走的麻烦,可谓“一劳永逸”。

  税收实名制明确了财务人员的权责

  实名制办税是利用现代身份识别技术(手段),在纳税人首次购领发票环节对法人进行身份信息现场采集,建立法人与涉税业务人员(法人、财务人员、办税人员等)的对应法律关系,对涉税业务人员全面实施“白名单”制度,在全方位提供零障碍服务的基础上,实现涉税风险的可追溯。实名制办税一方面让办税人员在国税机关各类办税场所、渠道(办税服务厅窗口、网上办税、自助办税、24小时自助、移动办税、12366、特服号咨询等)享受“一次身份确认,终身零障碍办税”的优质服务;另一方面,有助于遏制“两票”涉税违法犯罪,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推进税务系统以至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为进一步减少事前审核审批、推进“互联网+税收”建设奠定制度基础。

  实名制办税明确了财务人员的权责,也有助于财务人员享受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

  国地税联合稽查使税检更轻松

  联合稽查,是指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依据各自职权和法定程序,对共同管辖纳税人开展联合进户稽查,以及全面实施稽查执法合作。

  联合稽查工作内容包括共建协调机制、共享涉税信息、共同下达任务、联合实施检查、协同案件审理、协同案件执行、稽查结果利用和其他稽查执法合作事项。“共建协调机制”要求各级国税、地税成立联合稽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联合稽查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领导小组组长按年度实行轮值制,由国税、地税分管稽查工作的局领导轮流担任。“共享涉税信息”要求国税、地税加强稽查信息共享合作,拓展各自涉税信息来源渠道,整合稽查执法信息资源。稽查信息共享合作的内容包括案源信息、案件线索、查办成果、证据资料及其他资料信息。“共同下达任务”要求国税、地税根据联合稽查工作总体计划和任务,按照稽查案源管理的要求,共同协商、分类确认联合进户稽查对象。“联合实施检查”要求国税、地税开展联合进户稽查,分别选派不少于2名检查人员,组成联合检查组。“协同案件审理”要求国税、地税对联合进户稽查案件交换审理意见,进行分别审理,对同一税收违法行为,统一定性和税务处理处罚标准。“协同案件执行”要求国税、地税在联合进户稽查中发现稽查对象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符合税收保全或强制执行条件的,应及时向对方通报情况,并协商同步采取税收保全或强制执行措施。“稽查结果利用”是指除联合进户稽查案件外,国税、地税在稽查案件检查中取得的稽查成果,涉及影响对方管辖税种征收、查补的,应当将《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于每季结束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批量抄送对方,对方应及时分析处理。

  以往国地税两家单位都是分头布置、各自下户,两次临检都要花不少工夫准备。国地税联合稽查使税务检查变得轻松。这也倒逼着企业依法纳税,让财务人员光明正大地处理税务工作。

  细数上述的政策,无一不是规范企业纳税行为的,也无一不有助于为财务人员减负。刚开始适应时,财务人员可能需要经历一段阵痛,但是阵痛过后,工作将变得更加合法和轻松。应该崩溃的不应该是财务人员,而应该是那些不依法纳税的企业的老板。

  本报记者 李佳楠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