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描述被评单位的基本情况及纳入内控评价范围的事项。
(5)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描述内控评价工作的基本流程及采用的主要方法。
(6)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描述判断内控缺陷的认定标准(说明与以前年度是否保持一致及其原因),总结期末存在的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
(7)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对评价期间发现的、期末己完成整改的重大缺陷,应说明整改情况;对期末存在的缺陷,说明拟采取的整改措施及预期效果。
(8)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不存在重大缺陷的情形,可出具内控有效的结论;否则,不能做出有效结论,并应描述该重大缺陷的成因、表现形式及其对控制目标的影响程度。
2.内控自我评价的时间,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其中定期评价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不定期评价根据单位特殊需要而定。
3.内控评价报告的报送。内控自我评价报告应作为单位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内容,必须按规定报送至各级财政、审计等监管部门。
(七)评价/监督控制风险评估及应对
1.评价/监督制度的风险
控制目标:监评制度健全。
风险描述:未制定内控监督评价制度,可能导致监督与评价工作无章可循,程序混乱,影响评价/监督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风险类别:效果风险。
控制措施: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的要求,拟定内控评价制度,以及年度内控评价工作计划,指定责任部门实施,并列入考核指标体系。
2.评价/监督配置的风险
控制目标:监评力量充足。
风险描述:主责部门人员配置不足,未能充分发挥有效制衡作用,可能导致监督能力削弱。
风险类别:效率风险。
控制措施:根据单位状况确定专职或兼职部门,并指定专责人员,负责监督与评审工作。
3.评价/监督方案的风险
控制目标:监评方案完善。
风险描述:内控评价工作方案的设计和调整不合理,可能导致不能发现内控中的重大缺陷,使评价工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风险类别:效率风险。
控制措施:认真听取领导意见,积极参考其他单位经验,以编制好内控评价计划方案,全面涵盖单位重要业务及薄弱环节。
4.评价/监督人员的风险
控制目标:监评人员合格。
风险描述:评价/监督团队人员存在专业局限性,或者获取信息能力不足,可能使内控中存在的重大缺陷不能被及时发现。
风险类别:效率风险。
控制措施:针对被评价对象,应当配备熟悉业务的评价/监督人员;相关部门应当提供真实、可靠、完整和有效的信息资料,配合监评小组的工作。
5.评价/监督基本信息的风险
控制目标:监评信息全面。
风险描述:未对被监评部门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可能导致监评的重点不符合实际情况,最终评价结果不准确。
风险类别:效率风险。
控制措施:监评人员应深入现场测评,听取各方面反映,全面收集有效证据。
6.评价/监督方法选用的风险
控制目标:监评方法正确。
风险描述:内控测试与评价程序不恰当,方法不适用,可能导致评价结果不正确。
风险类别:合规风险。
控制措施:监评人员应明确指导思想,综合运用个别访谈、调查问卷、专题讨论、穿行测试等方法,深入重点现场测评。
7.评价/监督抽查频率的风险
控制目标:监评覆盖全面。
风险描述:内控测评抽测面过小或频率过少,可能导致不能及时、准确地识别出内控中的缺陷及造成缺陷的根源。
风险类别:效率风险。
控制措施:测评抽查应事先确定抽查样本的重点、方法及比例,分析可能存在缺陷的业务,提高工作准确性及效果性。
8.评价/监督底稿编制的风险
控制目标:监评底稿完整。
风险描述:现场测试未填写底稿或未记录相关的测试结果,可能导致发现的内控缺陷被遗漏,使内控缺陷无据可查、无证可依,影响评价结果。
风险类别:效率风险。
控制措施:监测底稿设计要全面系统,不要有遗漏,参评人员要认真填写底稿;对于重要缺陷及原因,要进行清晰的描述,并应经过组长审核签字,防止差错产生。
9.评价/监督结论恰当的风险
控制目标:监评结论恰当。
风险描述:对于发现的缺陷未做出正确评价,可能导致做出错误结论,使改进建议脱离实际。
风险类别:效率风险。
控制措施:必须认真分析所发现缺陷的产生原因,做出正确结论,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10.评价/监督缺陷整改的风险
控制目标:监评缺陷得到切实整改。
风险描述:单位相关部门未按照内控评价报告的意见进行整改,不能及时克服缺陷及薄弱环节,影响单位管理机制健康发展。
风险类别:效率风险。
控制措施:主管领导要听取监评工作汇报,对发现的内控缺陷和薄弱环节涉及单位,应做出重要批示,指定负责人限期改正。
11.评价/监督结果跟踪的风险
控制目标:监评结果得到有效的跟踪。
风险描述:未对整改建议进行追踪检查,或未设整改期限,可能导致重大缺陷不能及时纠正。
风险类别:信息风险。
控制措施:对提出的整改事项应进行跟踪检查。
文 高立法 乔菁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