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她,筛查了两万个可疑基因

  父母之爱

  陆思嘉3岁时就对物理产生浓厚兴趣,他的电动火车、会说话的机器猫等很多玩具都被他拆得七零八落,但父母并没制止过儿子,而是鼓励他放心大胆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种成全和“放养”,反而培养了陆思嘉的创新才能。

  陆思嘉11岁时,他的小发明“创意小夜灯”获得广州市少年宫少儿科技竞赛二等奖,这更增强了他学习的自主性。从小到大,陆思嘉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中学时期三次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一等奖。18岁的陆思嘉被保送至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学习。

  读大二时,陆思嘉作为交换生,去香港大学学习一年。在那里,他结识了一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他们非常优秀博学,陆思嘉深感到自身的不足。正是这次交换生经历,成了陆思嘉事业的拐点。他的室友是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医学研究生,经常跟他交流生物学,并请他去实验室观看做实验。陆思嘉被分子世界的奇幻陆离所吸引,萌生了去国外拓宽眼界、深造生物学科的想法。

  从香港回来后,陆思嘉一直犹豫是否要把去留学的想法告诉父母。陆思嘉的父母从部队转业后开了家日化公司,经过九年的运营,公司已上轨道,父母非常希望他将来继承家业。

  一天吃饭的时候,父母特别开心,母亲笑着告诉儿子:“公司今天签了一个大单。我和你爸现在工作越来越忙了,你毕业回来可得好好帮我们啊!”

  陆思嘉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默不作声地回到了房间。几分钟后,父亲敲门进来,拍了拍儿子肩膀,笑着问:“嘉嘉,有心事?能跟爸爸说说吗?”

  陆思嘉这才吞吞吐吐地说:“爸,我可能要让你和妈失望了,我不想做日化。我想去国外深造生物学,将来做自己想做的工作。”爸爸停顿片刻,说:“傻孩子,务实和理想,各有其斯,只要是你深思熟虑后的选择,爸妈会永远支持你的!”

  第二天,母亲主动对儿子说:“嘉嘉,我知道你想出国的事啦,妈妈也全力支持你,但以后你有什么事情,千万别闷在心里,知道吗?爸妈只要你开心就好!”

  陆思嘉不住地点头,不经意抬头时,却发现母亲眼里的泪光。那一刻,陆思嘉告诫自己:理想的路上哪怕再荆棘丛生,也要努力克服,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和成全。

  之后,陆思嘉更加勤勉。完成本科学业后,他以优异的综合考评分数拿到了哈佛大学硕博五年连读的录取通知书和全额奖学金,踏进了生物化学领域之门。

  师生之爱

  刚进哈佛,陆思嘉就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难题:学校要求每一位研究生在进修学业的同时,也要做助教,给同系的本科生当小班辅导老师。陆思嘉是跨专业读研,化学基础本来就薄弱,更何况教的还是世界顶尖级名校的本科生,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刚开始,陆思嘉每天都把时间排得满满当当,除了研究生课程和实验课题,他还得自学一门本科化学课程,把每一节课的内容弄懂吃透,然后翻译成英语再去教本科学生。为此,他每天只能睡三个多小时。陆思嘉很担心同学们挑剔自己教得不好,但没想到,同学们不仅友善,还特别友爱。事隔多年,当他回忆那些温暖的故事时,仍感动不已。

  陆思嘉23岁生日那天,如往常一样去给同学们上课。刚跨进教室,他的头上就飘着二十多只彩色气球,气球上分别写着各个国家语言的生日祝词,他这才想起那天是自己的生日。在异国他乡,有幸得到那么多各国兄弟姐妹的祝福,陆思嘉感觉非常幸福。

  助教三年,陆思嘉跟同一个课题小组的三十多个同窗成了莫逆之交。他们从不同的背景走到一起,经历了同样的困难和压力后,是相互间的鼓劲勉励才一点点挺过来。“不在崩溃中死亡,要在崩溃中成长”,成了这群年轻人每个人的签名档。

  陆思嘉师从哈佛著名华人教授谢晓亮,攻读博士学位。谢教授是一位性格温和、思维严谨的导师,他不会手把手教学生如何去做,也不会高压式地逼迫学生去做课题,而是更注重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和理念,自己管理好自己。

  谢晓亮经常会带学生滑雪和旅游,大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共同探讨课题。这是陆思嘉最欣赏导师的地方,也是导师最有魅力之处。而且,作为中国留学生,每次中国节日,谢晓亮教授就会把陆思嘉请去家里过节,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做中国菜,一起包饺子。很多时候,陆思嘉都忍不住感叹自己运气太好,若不是遇见了一位亦师亦父的好导师,他探知科学的兴趣会不会那么浓厚?可以说,是导师的关爱给他创造了一个向未知生物领域探寻和挑战的动力和契机。

  回馈之爱

  陆思嘉把课题重点放在了人类基因筛查技术研究上。他整天泡在实验室,屡屡失败,屡屡改进,经历了上千次失败,实验记录和资料摞了足有三米高。2012年5月,陆思嘉终于成功研究出了这项国际领先技术,同时获得了博士学位。美国的知名杂志和报纸争相对这项技术做了报道和评论,一些知名生物科技公司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哈佛大学也向他发出了留校任职的邀请。

  经过深思熟虑,陆思嘉最终决定回国创业。他曾看到过一组数据:中国每年有将近100万例因家族遗传原因出生的缺陷新生儿。这个数据让他心情很不好受,这100万个缺陷新生儿的背后,就是100万个痛苦不幸的家庭啊。美国公司的高薪和哈佛教授的职位确实充满诱惑力,但花两年时间研究出的这项先进成果,不落实到中国的产业和临床中造福中国百姓,是不是有悖自己的初心?中国是自己的根,在求学这条路上,是家人、朋友、师长的爱和成全才支撑自己一步步朝前走,所以,他也要把爱和成全回馈给最需要他的人。

  2012年6月,陆思嘉回到中国创办了一家基因医学检验所,配合各城市三甲医院开展遗传基因检测项目。

  创业之初,陆思嘉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短缺。为了省钱,他在生活上节俭得近乎刻薄:一天两包方便面打发了事,出差时在候车大厅将就过夜……

  父母拿出了所有积蓄支援他,妻子更是用爱和包容支持理解着丈夫。在创业最艰难之际,同样学生物科技专业的妻子也加入到他的团队。患难见真情,工作中建立起来的友谊和相同的价值观、责任感,让他们感情更加坚定。自从回国创业后,陆思嘉每天忙得一小时恨不能当两小时用,他要么经常吃住在检验所,要么到处飞,十天半个月夫妻俩见不了一面是常事,有时陆思嘉甚至连续几天都没时间给妻子打一个电话。妻子却从不抱怨,给予他事业上最贴己的支持。

  2013年8月,陆思嘉双喜临门:一是他成功拿到了200万元的第一轮融资,二是他的第一例基因筛查健康宝宝诞生——这是一个父亲携带软骨瘤遗传基因的家庭。夫妻俩第一胎生了个女儿,不到一岁,女儿全身长满了软骨瘤,多次动手术仍然复发,后来生了一个男孩也是相同症状,全家人痛不欲生。后来,夫妻俩辗转到北京一家医院求医,医院运用陆思嘉的基因筛查技术,成功去除了胚胎中的致病基因,终于破解了这个家庭的魔咒。十月怀胎后,夫妻俩终于喜得健康男婴。

  第一例临床基因遗传检验筛查成功,带给了陆思嘉无尽的动力和鼓舞。之后,他在北京、上海、苏州、泰州四个城市发展了多个基因检测中心,与全国一百六十多家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16年9月,陆思嘉的基因筛查技术获得国际认证专利号,并荣获中国生物技术发明一等奖。

  截至目前,陆思嘉带领团队共筛查了两万多个可疑基因,使得三千多个家庭喜得健康宝宝。陆思嘉常感叹:“目前这些受益宝宝,大多数都是二胎。这些家庭的第一胎,都是有基因缺陷问题的孩子。我一直在想,假如这项基因筛查技术纳入到婚检和产检的常规检查中,是不是能最大可能地把基因遗传病控制在萌芽状态,减少不幸家庭重蹈覆辙的灾难和痛苦的比例呢?”

  焦晓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