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设计之王,生命在创新中栖居

  解决设计漏洞

  詹姆斯·戴森31岁时跟妻子和三个孩子住在一个满是尘土的农舍,靠一台旧真空吸尘器打扫屋子,但没用多久,这台吸尘器就失去了吸力。戴森决定打开机器看看是怎么回事。

  打开后,他发现了一个自1908年吸尘器问世以来就未曾解决的设计漏洞:真空吸尘器为了分离空气和灰尘,内部的集尘袋上会布满气孔。但随着使用次数不断增加,这些气孔逐渐被堵塞,导致空气无法自由进入,机器就失去了吸力。

  吸尘器吸力不够,一般人会找吸尘器制造商维修。但作为一名工程师,戴森做出了别的选择:尝试研制新型吸尘器。

  戴森曾先后在拜厄姆肖艺术学校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发明创造既是他的职业,也是他的天性。有一次,戴森去锯木厂参观时,看到锯木厂采用大型工业旋流器所产生的气流来清除木屑,他不禁思索:这个原理是否也可用于真空吸尘器这样的小规模应用?

  戴森需要一个迷你版的分离装置,把它塞进自家的吸尘器里。他使用了最“笨”的方法——建造产品原型,测试,分析失败原因,进行一次改进,然后再做一个新的产品原型,重复上述流程,直到找到那个令他满意的产品。

  这一试就是五年,在研制了5127个模型后,戴森终于找到了他想要的答案。他成功地用双气旋装置替代了历史悠久的集尘袋,解决了长期使用后通道阻塞造成吸尘器吸力下降的难题。“没有尘袋”“吸力永不下降”成了后来戴森吸尘器长期使用的产品宣传语。

  起初,戴森并没有建立工厂大规模生产吸尘器的想法。他更希望把这项技术授权给厂商,帮助他们生产更好的吸尘器。几年时间里,戴森先后向英国和美国几十家主流吸尘器厂商演示了这项技术,但大多数人看完演示表示感谢之后就没了下文。

  这么好的设计,怎么会不被接受呢?戴森百思不得其解。伊莱克斯吸尘器厂商被戴森的诚恳所打动,直截了当地劝诫戴森:“你靠售卖无尘袋吸尘器是不会成功的。”原来,销售集尘袋是当时吸尘器行业最重要的赚钱门道。在欧洲,集尘袋的生产和销售已经形成了一个5亿美元的庞大产业。戴森对吸尘器的改进,无疑挡住了吸尘器厂商赚钱的门路,难怪会受到欧洲吸尘器生产商的集体抵制。

  无奈之下,戴森带着吸尘器远赴日本,竟收获到了意想不到的欢迎。彼时,日本经历了几十年的战后恢复之后,正处于经济的最繁荣时期。这款名为G-Force的双气旋吸尘器以不可思议的2000美元高价在日本开卖了,并迅速成为日本家庭某种身份的象征。

  在日本的成功给了戴森莫大的信心,他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1993年,由戴森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双气旋无尘袋吸尘器正式在英国上市,仅仅四年后,就获得了英国家用真空吸尘器33%的市场份额。多年后,戴森在弯腰接受英国王室授予的最高荣誉时,伊丽莎白女王问他是做什么的,他回答自己是双气旋吸尘器的发明者。女王听后惊讶地表示:“真的吗?王宫用的都是这种吸尘器!”

  如今,戴森吸尘器行销全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戴森凭借49亿美元的净资产名列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第318位。

  将产品做到极致

  在一个又一个的巅峰作品后,戴森依然不断研发和创新,只希望向人们传达一种设计理念:“将产品做到极致。”

  吹风机行业作为成熟的产业,市场表现一直波澜不惊。过去几十年来,这个市场里的创新成果几乎为零。消费者对于吹风机也没有太多的想象空间,大多数认为吹风机就是那样,但戴森却从这个老旧的产品中,找到了创新的突破口。

  每天成千上万人在用的传统吹风机沉重、低效且噪音大,还会对人的头发造成热损伤。“吹风机许多不人性化的设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麻烦,考虑到人们使用吹风机的频率和人数,这显然不是个小问题。”戴森给公司的工程师们立下挑战,看大家能否真正理解头发背后的科学并研究出属于戴森自己的吹风机,解决这些问题。为此,他专门设立了研究头发科学的高精尖实验室。

  吹风机对头发的热损伤主要是因为靠近出风口时过热的温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戴森带领团队在新研发的产品内置了热感测器,可以以每秒20次的频率测试出风口温度,对加热元件进行实时温度调节。他们把马达叶片从通常采用的11片增加到了13片,使马达能够发出超过人类听觉范围的“超音波”。同时把马达“塞”进了手柄的部分里,这样,即使消费者在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也不会因为吹风机头部重量过重导致手酸。

  103名工程师花费了四年时间及近五千万英镑研发费用,研究了1010英里长不同类别的人类头发,最终成功研制出了被《纽约时报》称为“粉色甜甜圈”的吹风机DysonSupersonic。它的转速可达到市面上普通马达的八倍,而重量却减半,智能温控技术保证绝对不会“吹焦”头发。尽管这款吹风机比市面上的大多数同类产品售价高得多,全世界各地的消费者仍然趋之若鹜。

  始终坚持通过提高技术投资和扩大研发规模,开发出性能表现更好的机器,实现超越和突破。戴森坚守着这个信条,越走越快,越走越远。因为多年来对研发的大幅投入,2009年,戴森公司申请的专利总数在英国仅低于生产涡轮机和飞机发动机的工业领袖劳斯莱斯公司。到了2012年,戴森公司已当仁不让地成为英国申请技术专利最多的公司,俨然已是创新领袖。目前,戴森公司拥有20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致力于开发新的更优秀的技术。在以设计为导向的环境中,设计工程师们在新产品开发中居于中心地位,大约每年有将近20%的营业额被用于公司研发中心的运作。

  不同寻常之路

  如今,69岁的戴森每天还是会去公司总部,只要看看总部的建筑就会很开心。“人们觉得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会欣赏好的设计,事实上并非如此,普通人也喜欢。”所以,他要求戴森的产品必须有“颜值”。当然,这个酷老头对自己的要求也颇高:头发的长度既不失利落,也不少风流,健康的身形看不出一点老年人的臃肿和疲态。他喜欢穿蓝色:比如靛蓝色衬衫搭配单宁蓝色裤子,再架上深电光蓝色镜架。

  生活中,戴森会频频使用最先进的科技产品,他还喜欢到全世界搜集科技发明。戴森公司的草坪上停放着垂直升空飞机,餐厅的半空中悬挂着鹞式喷气式战斗机。不仅如此,古董DS汽车、俄罗斯宇航服、迷你车悬挂系统、海上卡车、超音速飞机的引擎,都是戴森专门收藏来的心头好。其中,最让他引以为豪的是一架世界上最老的飞机引擎。对戴森来说,搜罗这些科技发明既能供自己欣赏,也能为设计和研发带来灵感。

  戴森没有像父亲和哥哥那样成为一名古典学学者,而是个“动手分子”,毕生对“动手做事情”充满了热忱和激情。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后,戴森创立了戴森基金会,鼓励年轻人去创新思考、犯错误、发明创新,释放他们在工程技术上的潜能。基金会为中小学和大学捐赠实验大楼、DIY工具、节能设施,甚至设计和科技教师,让他们设计能解决问题的产品和创作出新鲜的东西。迄今为止,基金会已经走进了英、法、美、澳等国家的中小学课堂。基金会还会针对大学生和研究生举办国际性的科技竞赛,颁发戴森设计大奖,寻找拥有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意未来设计的工程师。

  戴森设计大奖自2004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过去十二年里,参赛作品及获奖作品涵盖题材广泛,从中涌现了众多优秀的年轻设计工程师。

  戴森还向中国大学生们发出邀请。2016年是戴森设计大奖进入中国内地的第一年,同济大学工业设计系2016届本科毕业生陈晓如凭借“微蒸食盒”成为首位中国大奖获得者。“落实一个想法需要努力和决心,但每一次失败都会使你更接近成功。独辟蹊径,边做边学,创造属于你的发明。”戴森对获奖者给予了热烈祝贺,这也不啻是他创新之路的最好诠释。

  陈是如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