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中翘楚——紫砂石瓢

  • 来源:金融理财
  • 关键字:紫砂石瓢
  • 发布时间:2017-03-21 10:46

  在石瓢的发展历史中,北宋的大文豪苏轼不得不提,苏轼一生辗转南北,仕途不顺,在人生遭受坎坷时,他就把相当多的兴趣转移到了日常生活的品味上。因政见不合,苏轼被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当时金属烹器,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又有“梁”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就是后人说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而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待到现代,顾景舟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那么,石瓢壶历经了从宋到今的千年衍变,又是如何成为壶中翘楚的呢?

  首先,石瓢壶的材质是制作茶汤的最佳器皿。石瓢壶本属紫砂壶的一种,用紫砂壶泡茶,茶香浓郁持久。紫砂壶嘴小、盖严,壶的内壁较粗糙,能有效地防止香气过早散失。长久使用的紫砂茶壶,内壁挂上一层棕红色茶锈,使用时间越长,茶锈积在内壁上越多,故冲泡茶叶后茶汤越加醇郁芳馨。长期使用的紫砂茶壶,即使不放茶,只倒入开水,仍茶香诱人,这是一般茶具所做不到的。另外,紫砂茶壶里外都不施釉,保持微小的气孔,透气性能好,但又不透水,并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这是一般茶壶所不能比拟的。它能保持茶叶中芳香油遇热挥发而形成馨香,提高茶汤的晚期酸度,起到收敛和杀菌作用。故能稍微延缓茶水的霉败变馊,所谓“盛暑越宿不馊”,道理就在这里。再者,紫砂壶泡茶,保温时间长。由于壶壁内部存在着许多小气泡,气泡里又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故紫砂壶有较好的保温性能。用紫砂壶泡茶,提携抚握不易炙手。紫砂壶线膨胀系数比瓷壶略高,而且没有釉,就不存在坯釉应力的问题;烧成以后的紫砂壶,玻璃极少,有足以克服冷热温度差所产生的急变能力,故具有缓慢的传热性。紫砂茶壶适应冷热急变的能力极佳,即使在上百度的高温中蒸煮后,迅速投到零下的冰雪中,也不会爆裂。因此,用紫砂壶泡茶,提携抚握不易炙手;寒冬腊月,用沸水泡茶,也不必担心裂开,甚至置于文火上烧炖,也无炸裂之虞。

  其次,石瓢壶具有“一壶不事二茶”的品行。因为紫砂壶具有特殊的双气孔结构(分子以鳞片方式排列),善于吸收茶汤中的茶浸出物(紫砂茶具的吸水率为1.6%-7.05%),所以一把久经使用的紫砂壶,即使不加茶叶,单用沸水亦能冲出淡淡茶汤来。一把“不事二茶”的茶壶冲泡出的茶汤才能保持原味的鲜度与纯度,否则今天乌龙,明天普洱,后天花茶,那么必然茶味混沌,了无个性可言。

  再次,石瓢壶的造型具独特的艺术美感。作为“一代宗师”、“壶艺泰斗”的顾景舟,其作品整体造型古朴典雅,雄健严谨,线条流畅和谐,大雅而深意无穷,散发着浓郁的东方艺术特色,所制之器脱俗朴雅,仪态纷呈,堪称“集紫艺之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

  顾老在论及紫砂壶的艺术美时曾提到以“形、态、气、神”四点来品赏一把壶:形即形式美,指作品的外轮廓;神即神韵,指能令人意远,体会到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是陶艺所内含的和谐协调色泽本质的美;态即形态,指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完美的好作品。而寒汀石瓢壶恰融四点于一体,集各家之大成,推陈出新,变斜直腹为弧度,变直盖沿为圆盖沿,全凭流、把、钮及壶身的比例搭配来把握作品风格,使得整器线条流畅舒展,比例协调秀美,可谓刚柔相济,并且所用泥料上乘,气度深沉内敛,极富韵味。

  最后,以石瓢命名的紫砂壶大都是古今紫砂壶艺家的经典之作。如杨彭年与陈曼生合作弧曲的曼生石瓢,与瞿应绍合作直坡面的子冶石瓢,与朱坚合作虚盖的石梅石瓢,顾景舟与吴湖帆、江寒汀合作的景舟石瓢等。各家的石瓢尽管面貌稍有差别,但其身梯形、底置三足、其盖桥钮却是构成石瓢的基本要素,也是当今壶艺家给砂壶命名石瓢的主要依据。其中,1948年顾景舟精心制作的五把石瓢壶(由吴湖帆各题诗句,分别由吴湖帆、江寒汀等画竹、梅图案,除自己收藏一把外,其他慨赠吴湖帆、戴相明、江寒汀、唐云。这五把壶陶、书、画、刻珠联璧合,可称文人气息浓郁的杰作,而顾景舟之“舟”字款也自此五把始用,意义非凡)之一的相明壶在2013年北京保利春拍出了1495万的价格。

  由此可见,即使同为石瓢壶,素壶与充满文化气息的“舟”字款石瓢壶的价值和意义便有着天壤之别,更遑论紫砂中的芸芸众壶。无论从哪方面来看,石瓢壶作为紫砂壶中的翘楚都是当之无愧的。

  文/本刊记者 薛牧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