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谣言的包围中,还能愉快地吃喝吗

  好好的西瓜插了针管,会很快烂掉,这不是典型的“偷鸡不成蚀把米”吗

  近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发布了20条食品药品类谣言汇总,包括谣言内容、谣言传播轨迹、媒体辟谣情况以及谣言的危害等。其实,在新媒体和自媒体快速兴起的当下,这20条谣言不过是冰山一角。朋友圈里热传的没有“上榜”的谣言,比比皆是。

  在谣言的“包围”中,我们还能愉快地吃喝吗?

  无中生有的谣言

  这20条谣言中,有一类完全是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如“猪肉绦虫水煮不烂”“SB250病毒”“打针西瓜致人中毒”“笔直黄瓜不正常”“青蟹打针、注水”“黄鳝、黄瓜使用避孕药”“小龙虾用于处理尸体”“麦当劳、肯德基用转基因鸡”“糖精枣”“猪肉、樱桃、大盘鸡感染H7N9病毒”等等,都属于此类。

  面对这些吓人的说法,消费者不妨先问:技术上可行吗?

  比如“打针西瓜”,且不说打进去的溶液能否扩散开,就是好好的西瓜插了针管,也会很快烂掉,这不是典型的“偷鸡不成蚀把米”吗?

  再比如“青蟹打针注水”,消费者买的螃蟹必然是活的,注射了那么多东西之后,螃蟹不死才怪。

  退一万步说,即使出现了谣言所说的情况,那也不意味着所有的产品都是如此被糟蹋的。换句话说,每种食品都有可能出现某些方面的不合格,如果因为“有可能不合格”就不吃的话,那基本上就没有任何食物可以吃了。

  比如,“有猪肉绦虫的猪肉”“糖精枣”“感染了H7N9的食物”等,显然都是不合格产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商品,会更符合国家标准。所以,对于这种“不法商贩可能如何如何捣鬼”的食品,只要坚守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食品的原则,中招的机会就很小。而且,正规渠道购买可以保留凭证,万一遭遇不合格产品也可以维权索赔。这种机制也能让商家有动力和压力去保障食品的合格。

  利用人们“宁可信其有”的心理

  公布的20条谣言中,有的是用似是而非的危害吓唬消费者,比如“微波炉致癌”“牛奶致癌”“柿子酸奶同吃致死”等。

  这类谣言利用人们“宁可信其有”的心理,通过渲染其严重的后果来制造恐慌。面对这一类谣言时,消费者更要淡定。如果一种常规使用的东西被说成有危害,但是只在朋友圈里转发、分享,而没有任何权威机构和政府部门出来确认,那么基本上就是谣言了。

  还有的谣言是把“不够健康”和“存在一定风险”夸大其词,吓唬公众。比如,“方便面是垃圾食品”的说法,就是把一种“不那么健康的食品”进行妖魔化,通过虚假的宣传来吓唬公众。

  而“鱼腥草致癌”,则是因为鱼腥草中含有一定量的有害成分,长期食用的确会增加健康风险,但这条谣言却是把“一定的风险”夸大为“致癌”,从而获得惊人的传播效果。

  把大剂量化学物质的危害套用到微量存在的残留中,也是谣言常用的手段。比如“自来水中的氯可致癌”,大剂量摄入氯及其反应产物,的确会危害健康,但自来水中的氯远远低于那个“有害剂量”。“无根豆芽中的添加剂均可致癌”也是如此。

  对于这部分谣言,消费者确实很难判断。这些谣言并不是空穴来风,所以对其客观评析需要相当的专业知识。

  这是一个信息畅通的时代,当消费者看到这一类消息时,也不要忙着恐慌,不妨去搜索一下相反的说法,再比较一下传播观点的双方中,哪一方的专业素养更高。

  为营销而做的虚假宣传

  还有一类和食品有关的谣言,是为了商业营销而做的虚假宣传。

  比如,20大谣言中的“白皮鸡蛋更有营养”“富氧水是补氧神水”“小分子胶原蛋白抗衰老”等。这一类的虚假宣传非常多,这三个甚至不能算是影响最大的谣言。朋友圈里、电视电台及报纸杂志上,宣称各种食物和保健品神效的,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这类谣言的存在,是利用人们“吃神奇食品来获得健康”的愿望和“万一有用”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商业欺诈。

  对这一类谣言,消费者只需要记住:食物的作用只是提供营养,没有一种食物或者食物成分能给你特别的健康功效,所以,任何食物,但凡有人吹嘘其原有营养价值之外的神效,都可以直接判断为骗子。

  当我们面对一条条“惊人”的信息时,未必有能力把它归结到上面的某一个类别中。即便是专业人士,在面对具体的传言时,也需要查阅资料和学习。

  所以,对普通人来说,想要相对便捷地识别谣言,可以关注靠谱的媒体或者自媒体——如果这些来自不同平台的靠谱信源都是相似的解读,那么出错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小;如果它们没有跟进发声,那说明这个传言可能根本不重要,可以直接无视。

  文/云无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