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Pay支持公交卡 苹果想要接地气?

  Apple Pay在国内“不接地气”、“体验差”—这类评价微观上十分中肯,殊不知宏观上却是对它的一种误解。这次Apple Pay支持公交卡功能,其实是Apple Pay一贯思路的延续,而非苹果针对中国市场痛改前非,要开始“接地气”。

  Apple Pay为什么没人用?

  苹果凭着极致的硬件体验占领了一个又一个市场,但也正是体验层面上的“不实用”,让Apple Pay在中国难以铺展开。

  在商户层面上,“不实用”体现在支付设备的成本高。相较于从支付宝那花点小钱就能拿到的二维码,想让社区门口的小超市或者街头排挡的店主花钱去买一个带NFC功能的POS机,无疑前者更受小商户喜欢。且对于没有经过训练的小商户店主来说,使用POS机时还有难以预测的后期客服成本。

  在用户层面上的“不实用”,则表现在本地化功能的缺失。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对接的各类水电费和电影票等功能,让用户多了一个不用Apple Pay的理由。相比支付宝背后的“淘宝帝国”,微信支付依靠的《微信》,Apple Pay纵然是靠着iPhone的市场保有量在第一时间就成功铺开,但是缺乏独特的使用场景,也让它难以培养用户黏性。

  Apple Pay为什么不学《微信》和《支付宝》?

  深入到大街小巷的二维码,应景的过节红包,足不出户就能搞定水电费。这些着实让人舒心的功能是支付宝支付和微信支付在国内成功的重要原因。可为什么Apple Pay不积极跟进?

  表面上看,这是本地团队执行不力的问题,但从更深的层次来看,是Apple Pay的模式与《微信》与《支付宝》之流有着本质的区别,让它没法学。

  传统的支付体系涉及五个环节:商户、收单方(负责对接商户和银行的资金往来)、银联、发卡方(银行)和顾客。《支付宝》和《微信》的革新之处在于它们自身替代了收单方和银联,直接对接商户、银行和顾客。而Apple Pay没有消灭传统体系的任何一个环节,它唯一的作用是替代传统的银行卡。

  搞明白了模式上的差异,自然能理解双方在技术上的取舍。《支付宝》和《微信》取代银联这一环好说,利用国内公司的优势去和银行谈合作就好,但是依附于银联的收单方的工作谁来做?为了快速铺好收付渠道,简单便宜的二维码就成为代替传统收单方的POS机的首选。而苹果则不能越俎代庖去干这件事,只能寄希望于传统的收单方主动去更新和推广自己的POS机。

  Apple Pay一开始的目的就只是消灭传统的银行卡。在这个大前提下,苹果一开始就选择和银联合作,并且一直致力于接入尽可能多的银行(支付宝虽然也这么干,但目的完全不同)。这不,4月19日苹果又宣布在中国大陆新接入了四家银行:长城华西银行、锦州银行、深圳农村商业银行和海南省农村信用社。我们从中可以发现,Apple Pay已经开始接入地方性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执行上不可谓不努力。而在接入本地生活服务上有所怠慢,是因为Apple Pay不想也不能去取代任何一个传统支付环节。

  Apple Pay的失策之处

  支付宝和微信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用户忠诚度高,还能夺取传统支付流程中的两个环节的利润。而苹果则是一再被诟病体验差,也只能向银联收取一部分的服务费。究其背后的原因,既有苹果全球化公司的背景使然,也有苹果自身的战略失误。

  苹果作为一家全球化的公司,推出一项服务时势必力争推广到全球市场。和传统的银联合作,能让Apple Pay快速地在国内部署,切入市场,上线当日绑定3000万张银行卡的战绩就是这种模式最大的成功之处—在省力的同时还规避了一些风险。如果采用支付宝和微信的模式,自己去每一个国家的市场推广支付工具和培养用户习惯,无疑要花费过长的时间,也不能保证能胜过本土企业,更难以预料到的是其中的不可控风险,最后很可能落得吃力不讨好的结果。

  可用户并不会替苹果着想。使用中的体验不顺畅,让国内消费者选择了“用脚投票”。恐怕怪只能怪中国市场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太过强大,其实在美国国内,Apple Pay刚刚超越了Pay Pal成为了移动支付市场新老大。

  可以说在国内市场,苹果放弃了追求极致的体验,消费者也就放弃了它。更显苹果的失败之处在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等转向二维码支付市场,其中建设银行更是正式宣布与阿里巴巴与蚂蚁金服达成战略合作。背靠的盟友也开始调转船头支持二维码模式,让Apple Pay好生尴尬。

  Apple Pay不是不想做好用户体验,而是一开始的模式选择让它无力在这方面投入过多精力。这次新增的公交卡功能,不能说明苹果要自我变革,因为取代传统公交卡,本就是Apple Pay之前定下的目标之一。无论背后的商业模式之战多么复杂与激烈,对于用户来说,他们永远会选最好用的服务。Apple Pay不明白这一点,就无法在中国市场上取得成功。

  文/钟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