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实名认证 能“拯救”小学生吗?

  端游时代为了保护未成年网民,实名认证曾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它的影响范围十分有限,毕竟没有多少商家会主动去拒绝用户,而对于那些年龄不达标的用户来说,他们也有无数种方法能够绕开实名制,继续该怎么玩就怎么玩。而随后,实名制热潮到了页游时代基本见不到。现在,在手游时代,这东西又回来了,但效果又会如何呢?

  《王者荣耀》,能阻止它的人究竟在哪里?

  作为目前中国手游市场中的巨鳄,《王者荣耀》到底给腾讯赚了多少钱,已经成为了业内重要八卦之一。前一段时间还有统计显示,《王者荣耀》的月活跃用户数量达到了8 000万,月流水达到了30亿元人民币,能够把网易系的两大招牌《梦幻西游》手游和《阴阳师》加在一起按在地上“摩擦”。之前因为推出了一个人气英灵黑贞德而爬到了畅销排行榜第一的《命运:冠位指定》,也只能走一波流路线,在一天过后就又把第一的位置让回给了《王者荣耀》。而昔日凭借着开服热而坐过第一位置的《龙之谷》,现在也呈现出排名缓慢下降的趋势。这让不少人想问:到底谁才能真正“阻止”《王者荣耀》?

  如果没有“对手”能赢它,或许只有它自己才能“毁灭”自己。最近,《王者荣耀》面临着两大社会舆论,一个是扭曲历史,很多媒体干脆表示《王者荣耀》中各种历史相关角色基本上和历史人物没啥关系,甚至性别也是如此(隔壁《命运:冠位指定》笑着看着你们),小孩子看到以后会形成一个错误的世界观。而另外一个舆论,就是低龄用户太多,不要说低龄用户的家长不满意了,就是玩家自己也不满意—谁希望自己的队友是喜欢到处坑人的小学生呢?

  前者除了舆论方面会喷一喷之外,其实并没有什么大问题。毕竟你看《梦幻西游》手游里有爆乳的孟婆,《命运:冠位指定》里有变成狮子的爱迪生,一些三国系列的手游更是为了强行增加女性角色而给一些人气角色安插了各种妹妹姐姐女儿。游戏本来就只是游戏而已,又不是历史教科书。如果一个小孩子的世界观会因为这种游戏而产生扭曲,那不如去问家长和学校,为什么这种常识性的知识没有传授给小学生们。

  但是后者就比较尴尬了—童年期少年期本来就是应该好好学习的年龄,这时候小学生们却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坑队友上,这是否合适呢?于是乎,相关措施就出台了。

  《王者荣耀》实名认证后会怎样?

  前段时间,腾讯游戏推出了一个成长守护平台。简单来说,没有满18岁的玩家每个小时只能玩2个小时的游戏,而在这个平台中,家长还可以通过《微信》去绑定自己孩子的游戏账号,了解孩子在游戏中的消费以及在线时间。只要家长愿意,他们甚至可以直接一键禁止登录《王者荣耀》。

  而现在,这一系统又迎来了一次新的升级。根据《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预计2017年5月后,未进行“实名注册”的玩家,将不能进入游戏。听到了这样的消息,很多人首先是欢欣鼓舞。要知道“小学生坑队友”虽然其实只是游戏里的一个梗,对于许多人来说,不管他们年龄多大,只要在游戏里犯了低级错误,就有可能被戴上“小学生”的帽子。但是青少年的确因为自控能力不足,思想不成熟,而更容易出现任性坑队友的现象。禁掉了这样一批人,在某些人眼里,能够有效净化整个游戏氛围。

  可是,这仅仅是从成年玩家体感角度上来看,它能使之避开“小学生”,但对于其他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来说呢?不仅如此,这对《王者荣耀》来说恐怕也并非是好事。

  对于前者来说,自己的游戏时间少了,可能手机还没焐热就又要去学习了,甚至想要和同龄人“开黑”,也要凑一个大家都有空的时间,不然只能单排,这样他们的游戏水平也就会大幅度下降了。而对于《王者荣耀》自己来说,未成年人并不和“无收入者”划上等号,他们同样是游戏内的优质消费力量,现在这么一搞,万一逼走了几个人,收入难免会受到影响。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它也会因为这样的举措,给自己挣得不少社会上的正面评价。是喜是忧,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王者荣耀》只是一个开始?

  相对于《王者荣耀》游戏本身,很多业内人士和家长更关心的是,这个系统是不是会成为整个行业必须遵守的规则。如果是这样,他们同样有可能步《王者荣耀》的后尘,甚至由于在这方面的敏锐度没有《王者荣耀》高,结果就是赞美都给了《王者荣耀》,而其他游戏则一起分摊损失。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王者荣耀》一开始在实名认证公告中就已经写得很清楚。实行实名认证的依据是“《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这不是一个专门针对《王者荣耀》的规章制度,而是针对的整个中国互联网市场。《王者荣耀》先行一步,不过是因为它是目前中国人气最高的手游,而且它的嗅觉比较敏锐而已。当然,有一些游戏厂商也可以当这件事不存在,继续硬扛一段时间,看是风头先过去,还是自己先被约谈,但至少《王者荣耀》这种出头鸟,绝不能等枪管子伸到自己头上了,才想着去落实这个系统。

  所以,可以想见,在《王者荣耀》之后,一些大游戏厂商的人气游戏也会陆续追加这一系统。至于在这个系统中,他们会不会掺水分,会掺多少水分就很难说了。

  推行难点,到底有多少?

  就和当年端游的实名认证系统一样,到了移动平台,虽然游戏平台变了,游戏模式也变了,但是有一些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那就是实名认证系统的推行难点。

  腾讯作为一个依靠着社交发家的互联网企业,拥有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人口”优势。玩家不用在游戏中注册,就可以通过直接读取早年玩家在《微信》和QQ这样的社交软件上注册的相关资料进行授权登录。但就算是腾讯其他的平台账号,也无法直接判断账号的主人是否还是未成年人。而其他没有社交平台优势的游戏厂商更惨,它们只能让玩家自己自觉认证,有时候要求玩家通过手机号注册账号时,还会伤害用户体验。在这个时候,玩家完全可以通过向成年朋友索取他们的个人信息,甚至去购买别人的个人信息去绕过这个系统。如此一来,这样的系统就和当年端游一样,形同虚设。

  不过,移动互联网时代也给了别人一个新的思路—作为这一规定的施行者,能不能不去“苛求”那些“条件不好”的游戏厂商,而是干脆推行移动智能设备本身的实名制呢?虽然这可能需要一定技术上的门槛,但相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搞一个成年人身份资料简单,还是辛苦攒个几千元人民币,再买一部手机简单?这个答案显然很明显。

  当然,推行难点并不只是在厂商方面,即便是厂商狠下心提升注册或者相关规则门槛,但依旧无法完全防止。因为对于“万能的淘宝”来说,这也是未来的“商机”。据业内人士推测,在不久以后,淘宝中的个别商家,可能会推出“代注册”或“租借个人信息”等业务。要知道,个人信息泄漏早已不是新鲜事,被盗用个人信息会被用在哪些地方,谁说得清呢?

  文/浮润德 图/Master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