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和ofo的两强格局日益明朗,其他品牌的被收编将成为一种现实。
7月6日,ofo宣布完成超7亿美元E轮融资,由阿里巴巴、弘毅投资和中信产业基金联合领投;三周前,摩拜曾宣布一笔超过6亿美元的融资,领投的是腾讯。单车大战中,红黄两家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
就在7月初的一个论坛上,优米创始人王利芬追问ofo联合创始人张巳丁,他们与摩拜是否会合并,这位90后北大考古系毕业生回答,“共享单车这一波与滴滴、Uber不一样,大家可以一起在城市中生存下来,只不过份额多少的问题。”
当时,台下至少坐着4家单车企业的高管,张巳丁的回答可能带来些许宽慰:只要不是赢者通吃,他们至少可以活下来。
小鸣单车CEO陈宇莹坚信,共享单车是一个重资产项目,与打车软件有本质区别,这是她投奔行业的逻辑起点,“当你只是一个互联网软件,所有场景发生在线上,依靠商家、用户两头贴钱,用户形成依赖性,‘大者恒大’原则就会发挥作用;共享单车场景主要在线下,用户和车交互,这些全靠供应商购买资产。”她认为,共享单车的格局更近似快递业,有巨头顺丰,也能有“四通一达”。
即便如此,其他色系的单车企业不得不回答一个问题:两强格局已经明朗,如何活下来?
运营、产品以及区域上的差异化,成为普遍选择。比如,小鸣单车将大量精力用于规范有序的停放,以期能够接驳城市交通系统,提供“慢交通”的补充服务,并尽可能降低人力成本,增加现金流的“供血”能力。
按照小蓝单车(Bluegogo)首席战略官陈怀远的说法,他们将重点放在“好骑”的体验上,这家“野兽骑行”旗下的单车品牌,拥有运作专业级自行车的基因,着力打造单车的“舒适四件套”:坐垫、脚踏、把手、坐管,并努力改良智能锁和后台算法。“我们有明显劣势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方式追赶?首先要做最好的产品,让用户接纳,让我们在行业中生存。”陈怀远说。
哈罗单车(hellobike)则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主攻二三线城市,预计7月布局超过100个城市,到2017年底,计划覆盖超过300个城市,提供500万辆单车,服务用户1亿,须知,ofo迄今也不过在160多个城市连接了约650万辆共享单车。
哈罗单车一直没有进入北京,他们集中资源,试图在若干二三线城市以密集投放抢占优势,比如,在杭州一个城市即投放数十万辆车;同时,大量二三线城市当局渴望共享单车,当同行大多聚焦在一线城市无暇他顾,哈罗单车抢得先机,他们甚至收获了约10个城市的独家运营权。
这些单车企业的高管表现出独立发展的愿望,但是,其运营和扩展大多依赖于资本的支持,在格局越发明朗的情况,即便不是悟空单车这样出局,会有多少投资人有信心和勇气去追加筹码?
他们独立发展上市的前景不会太乐观。以一个合理的估值,投靠小红车或者小黄车很可能是一个更靠谱的结局,而对摩拜和ofo而言,当空白市场填补殆尽,并购若干品牌和色系,扩大市占率,为用户提供更多选项,或许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
在阿里和腾讯的助攻下,摩拜和ofo两强格局已经很难翻转,但是,他们不能无视其他创业者的老到和精明,有位CEO分享说,“从我们开始做这个业务的第一天,就拿了一手非常不好的牌,现在有机会坐到牌桌上跟老大较量,这源自我们的团队、策略以及对行业的理解。”这话说得非常中肯。整合大小单车诸侯,即便不是辛苦的鏖战,也可能是一场不便宜的收编。
本刊记者 陈晓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