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创新地标

  经济最活跃地区打造的创新高地,将引领中国产业升级。

  2016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党代会陆续召开,适应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成为各地谋划未来5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普遍成为报告中的热词。

  在有关创新的部分中,多数省(市、自治区)的党代会报告均明确提及了本区域若干重要的创新平台或者新兴产业聚集区,并提出予以政策投入和资金支持,未来,这些平台和聚集区预计将会出现一批新兴的领军公司。

  北京、上海两大直辖市,连同广东、浙江、江苏三个沿海省份,集中了中国半数以上的上市公司,可以说是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富创新力的区域,他们所绘制的创新版图,将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中国产业升级。我们节选了五个地区党代会报告有关创新高地的规划,并进行简单介绍。可以说,它们是中国未来的创新地标。

  北京

  全面实施《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全力抓好“三城一区”建设。聚焦中关村科学城,推进中关村大街提升改造,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提升基础研究和战略前沿技术研发能力,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国际标准、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型领军企业集群。突破怀柔科学城,重点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世界级原始创新的承载区。搞活未来科学城,集聚一批高水平企业研发中心,建设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

  立足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大先行先试力度,促进各分园高端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促进全国科技园区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报告中所谓的“三城一区”即指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根据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三城”的定位各有不同:

  中关村科学城主要依托中国科学院有关院所、高等学校和中央企业,聚集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实现基础前沿研究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成果;怀柔科学城重点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大科学装置群,搭建大型科技服务平台;未来科技城着重集聚一批高水平企业研发中心,集成中央在京科技资源,引进国际创新创业人才,打造大型企业集团技术创新集聚区。

  根据公开报道,2017年4月,北京市科委的官员曾详细披露过“三城一区”的重点支持方向及部分项目。

  其中,中关村科学城重点支持在网络空间安全、量子通信、人工智能、自主可信计算等领域的原创技术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量子点微型光谱仪芯片、神经网络处理器等重大成果转化;怀柔科学城将加快推动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两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先进光源技术研发与测试、材料基因组研究等5个交叉研究平台的开工建设;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聚焦动力电池、石墨烯、人工智能等领域,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此外,报告谈及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中国最富盛名的创新高地。目前,示范区空间规模为488平方公里,形成拥有“1区16园”发展格局。

  中关村的活力,从创业者、投融资以及上市公司的数量即可见一斑。根据《中关村指数2016分析报告》,2016年《福布斯》发布的“亚洲30位30岁以下杰出青年”榜单中,中关村约占中国入选的创业者三分之一;2015年,示范区范围内发生股权投资案例2413起,已披露股权投资金额约人民币1020.3亿元;中关村当年新增上市企业27家,其中境外上市5家,截至2015年12月末,总数达281家,这数字远超中国大多数省份。

  上海

  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建立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集聚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研究型大学,提升集中度和显示度。高水平规划建设张江科学城,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增长极。

  ——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2016年2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被定位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核心任务”,其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建立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前沿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重大需求问题提供长期、关键的科学技术支撑;推动设施建设与交叉前沿研究深度融合,推动实现重大原创性突破;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网络,汇聚培育全球顶尖研发机构和一流研究团队;探索实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新体制,加快建立符合科学性的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管理制度。

  据此任务,确立了“四大支柱行动”,其中,第一支柱即是建设张江综合性实验室,是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基础支撑,计划2020年初步建成,到2030年跻身世界一流实验室行列。根据公开信息,张江综合性实验室主要构架是“1+6”——“1”指一个大科学设施群,“6”指光子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能源科技、类脑智能、纳米科技、计算科学等六大研究方向。目前,已建的有上海光源、蛋白质设施、超级计算机等项目,张江地区亦有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聚地之一。

  报告中提及的“张江科学城”,位于上海市中心城东南部,总面积约94平方公里。根据公开信息,自2016年起,未来5年区域内将投资逾千亿元,新增创新人才10万人,国际人才占人才的比重10%以上,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占张江区域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文化创意等主导产业年均递增15%以上,年销售总收入突破万亿元。2017年6月,科学城披露了56个重点项目的进展,其中包括上海光源二期、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超强超短激光装置、活细胞成像平台等8个大科学设施项目。

  广东

  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广东创新发展最重要的平台载体,要加快建设进度,做好区域协同创新文章,打造带动全省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加快构建以深圳、广州为龙头,珠三角各市分工互补的“1+1+7”创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领先、带动力强的创新发展极。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推动重大科技平台和基础设施共享,促进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深度融合。

  ——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珠三角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方之一,据“广东自创办”(广东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领导小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办公室)的一份公开报告,2016年,珠三角国家自创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万亿元,R&D研发经费支出超19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2.85%,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上工业企业主要业务收入比重超50%,珠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达18872家,其中广州、东莞、中山等高新技术企业存量实现100%以上快速增长。

  在这个区域内,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达到全国乃至国际领先水平。以深圳为例,在4G及5G技术、基因测序、超材料、石墨烯、3D显示等领域创新跻身世界前沿。即便是东莞这样的深圳“后花园”,在计算与通信集成芯片、智能机器人、移动互联关键技术与器件等重点领域都颇具实力。

  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则是一个新概念,现有的解读认为,广东准备借鉴美国128号公路创新廊道(一条环绕波士顿市区的高速公路,是美国东海岸著名的科技创新走廊)的经验,以广深沿线为主轴整合创新资源、打造科技创新走廊。

  有分析指,广州拥有普通高等院校79所,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33个,汇聚了广东全省70%以上的科技人员和95%的博士;深圳则拥有华为、腾讯、中兴通讯、比亚迪、华大基因、大疆科技等一批世界级的创新科技企业。以广州、深圳为代表,汇集了众多一流大学、国家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等机构,将促进各种科技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创新走廊将成为拉动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圈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

  浙江

  大力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心城市科技城等科创大平台建设,积极创建浙东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成“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瞄准科技创新前沿,打造数据强省、云上浙江,在人工智能、柔性电子、量子通信、集成电路、数字创意、增材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清洁能源等领域培育一批引领浙江未来的重量级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是浙江建设“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的主平台,范围以文一西路为主轴,东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至浙江农林大学,全长约33公里。在这片总面积224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分布了浙大科技城、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汇聚诸多高校、研究院、高科技术企业等高端要素。拥有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其中浙江大学已有18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年均发明专利授权量1500件,居全国第一。

  在大走廊内,阿里巴巴投入60亿元建设支付宝、网商银行、淘宝城四期等项目,将打造一条全球性电子商务产业链,海康威视等一批高新企业已落地,正逐渐形成一条以信息技术为引领,人工智能、新金融、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科技服务融合融创的产业链,拥有10多个具备不同功能的特色小镇和创新区块,如梦想小镇、云制造小镇、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等。

  从2016年到2020年,浙江省政府计划总共安排22.5亿资金,支持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实施百大工程、2000亿项目,集聚30万创新创业人才、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1万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建成全球领先的信息经济科创中心。

  江苏

  依托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展会品牌。集中力量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南京江北新区等重大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加强分工协作,推进机制创新,打造人才高地、创新高地、产业高地。

  ——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2014年10月,江苏出现了全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自主创新示范区,由9个国家高新区组成,横跨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苏南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是中国科教资源最丰富、经济社会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据统计,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内拥有高等院校107所、科研机构330多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55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科技人员总数超80万人。

  根据江苏省制定的“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示范区内将形成“一区三核多特”的格局,其中,“一区”指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三核”指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多特”指辐射到的各市(县)区的特色高科技产业园区基地。

  截至2016年,苏南拥有超过5万家科技型企业,其中销售额超百亿元的约100家,国家创新型企业20余家,上市科技企业约3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达1万家;苏南企业发明专利年申请量超过7万件;培育发展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部署了碳纤维、石墨烯、未来网络、智能电网、北斗应用、机器人等前瞻性新兴产业,部分应用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此外,报告谈及的南京江北新区是全国第13个、江苏省唯一国家级新区。今年来,江北新区一直大力集聚高端资源,已与德国弗劳恩霍夫IPK研究所签约合作,共建中德智能制造研究合作平台;联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组建“生命可持续研发中心”;与英国剑桥大学筹建剑桥大学中国(南京)科创中心等。

  本刊记者 陈晓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