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避免过度紧缩

  宽松的货币政策保证了中国经济能够在一个全球衰退的环境里率先开始复苏

  通货膨胀的根源通常无非两种,供给冲击或者是总需求过度。供给冲击的例子很多,农业歉收,国际油价暴涨还有自然灾害,这些都可能会引发一些产品的供应紧张,从而导致价格上涨。

  但更多的通胀,通常还是由于总需求过度所导致。而引起总需求过热的,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货币政策过于宽松。货币一宽松,投资就会强劲,消费也会旺盛,同时市场里的流动性也会宽裕,在中国的市场条件下,这些组合通常会引发一些瓶颈行业的价格上涨,从而引发通胀。

  现在有不少评论认为,中国此番的通胀是由于2009年货币超发导致的。这种看法也许有道理,但不免有点一棒打死,宽松的货币政策保证了中国经济能够在一个全球衰退的环境里率先开始复苏。不过值得商榷的,是央行选择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时机、方式和力度。

  中国的经济自2009年二季度开始走进复苏之后,三季度和四季度的增长都非常强劲。考虑到货币政策一般都有半年到三个季度的滞后,在那个时候,如果开始选择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保持财政刺激的力度,不仅能保持经济复苏,而且可以有效地减少来年经济走向过热,引发通胀的风险。这就好比开车,如果看到前面有人过马路,不能到了跟前再刹车,因为到那时就来不及了。

  收紧货币政策方式也有不同:收紧数量或者加息。收紧数量,虽然最直观,但副作用也很大。在一个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里,希望不调整资金的价格,也就是利率,就能控制适当的信贷规模和确保贷款的流向合理,简直属于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毕竟,在贷款的真实利率那么低的情况下,大多企业都会有贷款的冲动,而在利差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银行也有多放贷款的动力。在这两重压力下,想要保证贷款不快速增长且不流向产能过剩的行业,难上加难。

  不加息而试图控制信贷总量,就好像一边踩油门一边踩刹车。结果往往出现的一个现象是,当人民银行开始试图控制信贷总量的时候,银行的表外业务,例如银行和信托公司合作的理财产品,就开始膨胀。这些都是市场对低资金成本和总量控制的规避行为。如果紧缩货币的方式是通过加息,这种情况就会得到缓解,因为加息会直接减少对资金的需求。

  中国的货币政策在2010年一季度后开始真正退出。退出时,选择的主要方式也是控制信贷规模,而非加息,因此开始时效果不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控制不住的时候就开始使用更多的行政手段,而行政手段控制信贷规模的必然结果就是力度不均。

  造成如此局面,未必是人民银行判断失误,要知道,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低利息的环境,虽然有引发通胀的危险,但却可以给那些依赖银行贷款的企业和个人带来巨大的利益。一些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政府部门,也会希望货币政策保持宽松。这些局部的利益追求最终会转化为政治压力。这样的政治压力,并非中国独有,世界各国几乎都是如此。

  此时此刻,如果说需要避免的,是央行在新一番的压力下用错误的方式过度紧缩。如果真是如此,半年后通胀见底的时候,怕也是中国经济重新走向疲弱的开始。■

  郭凯: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和中国经济,目前身居美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