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兵:用影像讲述中国文化的精神慧命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周兵,影像,文化,精神
  • 发布时间:2010-12-09 14:07
  “我试图展示,中国人拥有什么样的文明?这些文明的核心部分是什么?中华民族的文明及其核心为什么能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到今天,绵绵不绝?”

  正值新片《外滩佚事》的宣传期,一天之内要排五六个采访,身为导演的周兵疲惫不堪,在北京家中反复对来访者讲述拍摄此片的心路历程。

  来者大都感兴趣于纪录片中找演员扮演历史人物的手法—— 比如台湾“戏骨”金士杰扮演杜月笙—— 追问纪录片与剧情片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周兵保证片中人物台词句句皆有出处—— 剧组对历史考证之细致,连杜月笙的车牌号码是“7777”都已查明。

  但他以为,真实再现或者制作3D动画等手法,国外纪录片早已驾轻就熟,既谈不上创新,也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不是怎么讲,而是讲什么。”

  讲什么?他在这几年越发看得清晰,并给自己设定了一个“野心勃勃”的庞大目标:用影视手法传承中国传统文明。

  “我试图展示,中国人拥有什么样的文明?这些文明的核心部分是什么?中华民族的文明及其核心为什么能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到今天,绵绵不绝?”

  “你做的这些电视片的魂是什么”

  2006年的一天,周兵在普陀山见到一位闭关十年的修行者,隔着窗棂进行了十多分钟的谈话。周兵介绍了自己的工作内容,闭关者向他提问,句句封喉:“你做的这些电视片的魂是什么?形式和手法都不重要,中国文化的精神慧命是什么?”

  这个难以用几句话回答的问题,周兵已用了十几年去探讨。他曾拍摄过《故宫》、《敦煌》、《台北故宫》、《千年菩提路》等大型专题纪录片,目前又在筹备有关中医的新选题。

  “中医现在太乱了,一会儿张悟本的绿豆论,一会儿李一的养生堂,我就忍不住想拍一部还中医本来面目的片子。”周兵已经开始找中医研究者们给自己的创作团队上课,并从《黄帝内经》开始阅读中国典籍。

  每一次拍摄都是一次浩大的课程。拍故宫时,五百年沧桑历史要在12集电视纪录片里择要展示,脚本简直无处下手。周兵带着团队造访国内几乎所有相关的专家,请了一百多位学者参与探讨,才理出了主要脉络:

  “说得通俗一点,第一是紫禁城怎么盖起来的;第二是盖起来怎么使用;第三是它里面有什么宝贝;第四是故宫博物院的历史。”

  在这些内容的背后,周兵理出其中的三条核心理念:

  皇权至高无上,个体要服从最高的权力统治;大一统思想,经济、文化、政治各领域都要“统”起来,比如玉的制造和开采要“统”起来,天底下最好的字画也要“统”进宫里;礼制天下,这是说中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始终以儒家文化为核心。

  《敦煌》的思路更加明确。他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里看到,同一面墙上有来自不同文明的符号和思想,它们排列组合在一起。比如,来自希腊的太阳神和中国的王母娘娘出现在同一片天空里,和平相处而不是相互争斗。

  “敦煌的艺术成就显示,只有一种更开放和宽容的心态才能创造出一个伟大的文化!”周兵在当时的随笔中写道。

  2007年,拍摄《台北故宫》,这部12集纪录片首次披露2972箱、约60万件国之瑰宝、重器被运往海峡对岸的故事。周兵希望通过此片传递出优美、宁静、高远的人文精神,并使其在当代中国人的内心安家落户。

  他特别挑选了一些历史细节在片中娓娓道来:为将张大千的78幅敦煌临摹壁画装上已超载的飞机,国民政府时任教育部部长杭立武卸下了自己的行李,行李中有他毕生积蓄的黄金;负责故宫文物南迁的庄严,迫于国民政府命令将国宝运往台湾,不得不断绝与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20多年的师生之情,临终时嘴里还念叨着“北平”??

  如今,周兵马上要博士毕业了,写了16万字的艺术史论文。导师范曾帮他定的题目是《如何唤起我们的古典审美记忆》。他想了想,巧合得很,自1998年到现在,这是他所有片子的基本主题。

  顺水推舟

  讲话的时候,周兵不断摩挲着手中一块鸡蛋大小的和田玉。玉的正面雕有两个玩耍的孩童,背面刻着四个字“百年好合”。

  周兵对收藏玉本没有特别的兴趣,六年前,一次闲逛看到这块和田玉,店家开价8000,他故意还价3000表示拒绝,没想到店主答应了,只好买下。拿来之后,也觉得很好,就一直带在身边。

  这样的顺水推舟倒是周兵的一贯风格。

  他做事不喜勉强,不硬碰硬。也许是多年浸润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个圆脸、平头、戴一副圆眼镜、常年穿黑衣布鞋的男人温和平静,每每话未出口,微笑已递过来了。

  他常说这是从季羡林身上受到的教益。那是上世纪90年代,他还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组,有一次随白岩松去采访季羡林,白岩松要递名片,季羡林原本坐着,那一瞬赶紧站起身。白岩松名片找了较长时间,季羡林就一直弯腰等着。“这个情景我到现在也记得清晰。”

  那个时期他接触了许多中国文化大家,关山月、吴冠中、程十发、张中行、任继愈??如今这些人都已过世,留下的影像却在。接触得多了,他便又顺水推舟朝这个方向越走越远。

  他也曾做了许多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题目,毕竟但凡从事纪录片行业的,都会有为当代立传的雄心壮志。但在1996年任纪录片《周恩来》的编导过程中,他意识到许多教科书上的描述与历史真相有距离,而片子又不能把它们说出口;后来在《纪事》栏目任制片三年,他关注乡镇民主选举、国企改革、干部下海、农民拆迁??又因为很多题材难以触碰。这使他越发趋向于中国历史文化选题。

  2003年5月,周兵提出想拍摄《故宫》,项目获批,央视投资1000万。他第一次担任如此大型纪录片的总导演,拍摄过程中遇到种种完全没有预期的困难:故宫里面电源非常少,电源板常常一牵就是1000米,为了保障线接头不被人踢掉,每一个接点还都得有人专门守着。

  最难的是文物拍摄。拍摄每一件文物都要打报告审批,盖十七八个章是常事。一次拍摄明成化斗彩三秋杯,由于全世界只有两件,光报告审批就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

  后期制作更是繁琐,有时连解说词也要亲自修改十几遍。有次编导之一杨涛洲在深夜看到周兵蹲在楼梯口墙角,问他干吗呢,他抬起头闷了半天,说,“我好痛苦啊!”

  《故宫》成功之后

  他的痛苦很快换来了回报。

  2005年《故宫》播出,索福瑞公司调查数据显示,收视率曾高达9.36%,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的57个节目中,排名进入了前10位。剪辑成两小时的精华版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购买,以26种语言销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排名亚太地区最受欢迎的节目首位。

  这是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收视方面达到的最好成绩。

  名声出去,陆续有新选题、新资金找过来,《台北故宫》、《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就是这么出炉的。周兵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和乐趣,离开央视,自己成立影视公司。

  他开始尝试各种创新的表现方式。《故宫》里将《康熙南巡图》通过3D动画制作,展现皇帝登基的动态景象。《敦煌》更加大胆,直接虚构了一个历史人物—— 舞女程佛儿。

  “拿到台里审的时候,我心里特别忐忑。就怕他们问一句,用演员扮演已经比较过了,还要虚构一个人物,(纪录片)界限在哪里?”但审查很容易就通过了,此片的出品方敦煌研究院也一致同意。“我们其实是在模仿史景迁的《王氏之死》,通过合理的模拟,表述真实的历史。”

  《外滩佚事》也是因此衍生出的计划外产品。

  由于《故宫》单音像制品在国内外销量就达几千万,全国各地陆续筹拍以“自家宝贝”为主题的纪录片。杭州拍了西湖,上海想拍外滩。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找到周兵,请他领衔摄制,他应允下来。

  “如果说《故宫》是一个国家的记忆,一个公共的记忆,《外滩佚事》就应该是无数个体的记忆。我希望围绕着人,人的情感,人的命运和命运变化中的细节去寻找属于外滩的答案。”周兵在博客中表示。

  烦恼即菩提

  10月19日,《外滩佚事》在全国上映。许多影院都将放映时间排在上午或中午,每日一两场应景。

  周兵在微博里写道:“纪录片在影院好受歧视呀,好多影院都不排《外滩》的放映,放了也一个上午就下线了,好多朋友问想看不知在哪看。好在我的心态还好。”

  即便像这样投资巨大、传播渠道强力—— 周兵公司的片子几乎全部在央视播出—— 的主流制作纪录片,依然无法与电视剧、电影剧情片抗衡。

  常常,周兵每集200万元投资成本的片子,卖给电视台一集只有2万元,“纪录片在国内没有市场。”

  有人质疑他一次投资几千万元是否过于奢侈,在国内大部分纪录片制作成本只有两三万元的现实下,周兵的做法似乎没有任何推广可能。

  周兵回答:“你不能指望中国纪录片永远处在两到三万的投资规模,现在好在已经有了金铁木、陈晓卿和我们这样投资过千万的团队。如果有机会可以有上亿的投资,我更乐意接受。”

  此言一出,有人说周兵口出狂言。更常见的质疑是,由于他关注的内容基本不涉及当代,既容易通过审查,又容易名利双收,“那些在底层拍摄独立纪录片的导演多么艰难,你周兵只关心历史,是在逃避什么呢?”

  有同行在一次官方研讨会上放映了《寻找林昭的灵魂》,称这才是一流的纪录片。周兵站起来发了言:“我同意这是最好的纪录片之一,但是纪录片需要有多种样式的,百家争鸣。历史文化的东西也应该有人关心。我的兴趣爱好在这方面,观察现实方面的能力也不如其他同行出色,所以我选择历史文化题材。”

  后来,他在《千年菩提路》的解说词里,写入了高僧寒山、拾得的这番对话:

  “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外界的议论鲜能动摇这个已皈依佛门的俗家弟子,但更多烦扰来自于做的事情本身。

  通常,身为总导演,他需要与各种机构应酬,拍摄《千年菩提路》时,需要打交道的机构数不胜数,“宗教事务局、统战部、民委、旅游局、文物局、地方政府、乃至各个具体的寺庙??特别难。”

  有时他会想,自己何必浪费时间在这些俗事上面。可师父告诉他,烦恼即菩提,烦恼即给予你的修行,你解决了,就增长了智慧。解决不了,也增长了对了解烦恼的经验。他便听了,静下心,继续做事。

  本刊记者采访周兵的当晚,一位搞音乐的多年好友来找他谈心。朋友亦有意向佛,疑惑自己是否该出家,专心修行。周兵对他道:“修行就是修正我们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是贯穿于生活一切细节的,不在乎出家与否。你做音乐,我做纪录片,都是修行。我们有这么好的传播渠道,能向这么多人传播智慧,为什么不做?你不做,让什么样的人去占领这渠道呢?”

  他又斟了一杯茶:“我们都是有使命的人,这使命就是给我们的修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