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清理你的朋友圈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朋友圈
  • 发布时间:2017-08-07 10:39

  “手机内存空间又不足了,这才清理几天,微信的内存又超过4G了,讨厌的微信群。”你是否也有同样的烦恼。

  被好友拉入各种社交群,淘宝特卖、投资理财、微课学习……起初入群的时候,确实是抱着学习、积攒人脉的态度,可是后来发现,群里面时常有打嘴仗的、发图片的、抢红包的、讲段子的,干正事儿的真不太多,直接退群还有可能伤了朋友的面子。

  好像嫁给微信了

  郭婧从事企业咨询师已经快10年了,玩微信也快8年了。她的微信好友相当一部分是企业的HR、中层管理者。在朋友圈,郭婧可以了解各个企业的情况和动态,可她也觉得出现了视觉疲劳。

  “好友微信朋友圈发的东西多,可和自己有关联的很少。”她发现,在平常日子,好友发在微信朋友圈的内容大都是工作生活中的日常,“下场雪,雪景能发好几天”、“黄金周,天天是美食美景”“月末,天天是加班”。

  即便如此,经常有企业朋友申请加她好友,郭婧一般来者不拒。别人愿意加你为微信好友,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你的认可,说不准,也会给自己的业务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边不停地加朋友为好友,一边沉浸在各种“不痛不痒”的琐碎信息中,郭婧也很纠结。

  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的青年职工刘维也有相似的烦恼。平时工作繁忙,回家还要做饭、带娃,但刘维还是要抽时间浏览微信朋友圈。在他看来,身在职场,微信朋友圈的互动交流必不可少。

  “工作时间闲聊少,业余群里说说话,也是一种互相了解。”刘维说,平时公司里大家都在忙业务,谈的都是公事,比较轻松的聊天并不多,同事之间缺乏互相了解。

  孩子上学中的问题,工作生活中各种离奇的遭遇……诸如此类,往往在工作之余的微信朋友圈交流和分享比较充分。如今互联网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不经常参与微信圈交流,就感觉被孤立了。

  工作之余的微信交流更有利于同事间互相了解,对工作也有帮助。在微信的交流中,观察了解一个人的待人处事方式、表达习惯,对工作中提高协作水平会有帮助。他作为项目小组的牵头人,也经常用微信和小组成员探讨问题,既节省时间,又能敞开说,效果还不错。

  不过,确实也耗费精力,感觉生活和工作无法切割。在刘维看来,最好的状态是工作、生活互相分割,下班后“两耳不闻工作事”,能彻底放松下来,但显然办不到,微信朋友圈加剧了两者的融合。

  “真像嫁给朋友圈了。”雪丽是一家媒体的主编,对于如今“无孔不入”的朋友圈,她坦言有点发怵。

  “以前上班就是上班,办公室一坐,就进入上班状态,如今,可真是24小时在朋友圈工作。”互联网时代媒体转型压力大,新闻竞争日趋激烈,抢时间成了日常状态,为了上稿快,自去年来,雪丽所在的媒体普通稿件传稿、审稿都在微信解决,这让她有些吃不消。

  “轮上值班,吃个晚饭都要看几眼微信,怕耽搁时效性强的稿件审核。”吃饭盯稿、睡觉前还在审稿,在家人看来,自从用微信办公以来,雪丽就像走火入魔了,整天盯着手机。老公和她开玩笑,“你好像嫁给微信了。”

  没办法,吃了这碗饭,就得去适应。更可怕的是,用微信办公,原本是为了更便捷更有效,可有时候,听到手机响正要传稿的时候,一个不相干的新闻跳进眼球,就开始刷屏,就在不知不觉间,半个小时过去了,回过神来才发现,正经工作还没做完呢。

  有选择地屏蔽

  面对微信朋友圈的滚滚信息流,一些人选择屏蔽朋友圈信息,以此作为调适生活的一种方式。

  “熬个夜,周末出去狂欢一下总觉得有人在盯着自己,让领导看见了,难免会认为我不务正业。”从事幼儿培训的小艾说,在工作中,不可能不加领导微信,自己也会经常交流请示工作,渐渐地交流就少了,甚至会将工作中的领导分组,以防发朋友圈信息让领导看到。

  “24小时都在领导眼皮下,像回到了学生时代,没一点儿意思。”在小艾看来,身边同事们将微信好友分组或直接屏蔽领导的做法也属正常,毕竟都成年了,都得有私人空间。

  交流的信息有相关性时,朋友圈就易于形成强关系。领导和下属平日在课堂上经常能见到,围绕工作有充分的信息交流,属于强关系;正常情况下,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同事之间交集不多,就会形成弱关系,互相屏蔽给双方空间,双方都能接受。

  有选择地屏蔽是理想的办法。既然加了微信好友,直接拉黑太伤人,屏蔽既减少了圈里不想关注的信息,同时,若有事情可以随时私聊,对一般的弱关系,这种距离最好。

  虽然网络让信息传播更加扁平化,但核心和专业信息的交流还是在不同层面进行,具有排他性。小艾逐渐意识到,微信朋友圈就是社交圈,是社会关系的窗口,社会上怎么样,朋友圈还是怎么样。

  80后“时尚辣妈”陈立从事汽车销售工作,这些年来,微信朋友圈里加了各种客户,这方便了开展业务,也给她带来了困惑。

  陈立是周围朋友公认的美女,已成家多年并有小孩,她性格开朗大方,喜欢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休闲、娱乐、享受美食的状态,经常会引来众多点赞。与此同时,也经常会被不熟悉的朋友问及是否单身,是否有对象,“会有人追着问,很尴尬!”她说。

  如今,对于不太熟悉的申请加好友的人,她会慎之又慎,实名、印象较深的才会考虑加好友,其他的都置之不理。

  “微信朋友圈是私人空间,没有必要碍于情面变成‘广告圈’或者‘工作圈’。”陈立说,如今自己经营微信朋友圈,有些会选择直接拒绝,有些会在添加时限定权限,有些会在加上后选择删除或者屏蔽。对微信好友的选择,还是要有点“洁癖”。

  “逃离”无用信息

  据腾讯公布的最新数据,微信月活跃用户数已达8.46亿,超过九成的微信用户每天都会使用微信,半数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1小时;拥有200位以上好友的微信用户占比最高,61.4%的用户每次打开微信必刷“朋友圈”。与此同时,一种“微信焦虑症”也开始悄悄蔓延:公众号太多信息太密让人感到喘不过气,人家知道的事我不知道觉得没面子,发朋友圈后没留言感觉特闹心,发出的语音信息总要再听一遍,群聊的时候害怕做“话题终结者”,嫌吵屏蔽微信群又怕错过抢红包,一会儿不看微信就怅然若失……

  如果将人脑比作一个信息处理的枢纽,每天纷纭杂芜的信息纷至沓来,会导致人脑的“信息过载”甚至“信息中毒”,让处理信息的枢纽发生紊乱。按照流行的社交理论,人类的人际宽度上限是150人,但现在许多人的微信好友要远远超过这个数,“人际过载”带来的压力,让许多人疲惫不堪:一个没有及时回复的消息,一个被疏忽了的点赞,一个关于某个新闻的非主流见解,一个在群里发布的不合群言论,都可能导致屏蔽拉黑甚至人际危机。

  微信造就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但便利通畅的表达也带来了圈层的撕裂和共识的稀薄。通常情况下,关于几个问题的判断就足以将朋友圈好友割裂为不同圈层,比如房价,比如雾霾。而因为不同的观点一窝蜂似的挤上舞台,个人强烈的表达欲望和“自以为是”被无限放大,要达成共识变得难上加难。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玩”起了微信,他们的生活因社交媒体而改变。有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中新增的社交媒体用户以40岁以上人群为主。20-29岁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增长仅为1.9%,50-59岁用户数量增长28.3%,而60岁以上用户数量增长高达38.2%。中国社交媒体用户的平均年龄由2015年的31.2岁上升至33.1岁。有的老人对信息的真伪没有辨别的能力,常常被微信朋友圈中的虚假广告所蒙骗,造成经济损失是小,有的还给身体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

  总体来看年轻人群对于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更为警觉。比如,90后对“社交媒体让我空虚浮躁”“不能集中注意力”和“受到负面价值观的影响”的提及比例都是各人群中最高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微信、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工具,本应是一个在工作之余放松精神、联络友情的休闲平台,但如今随着繁杂的工作、刷屏的垃圾读物、各式各样的广告逐渐入侵,让原本气氛轻松的朋友圈也不再是净土,人们不得不无奈选择逃离来拒绝打扰。然而人是社会动物,终究不能与世隔绝,当生活和交际圈子同社交网络融为一体时,不少人发觉,就连“逃离”也成为了一种奢求。其实,我们逃离的不应该是微信朋友圈,而是消耗你精力和时间的谣言圈、无用圈。

  文/郑文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