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领”抢了谁的饭碗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9-19 16:31
和司机群体同病相怜的,是超市的售货员
2017年7月底,社交媒体脸书关闭了两个机器人程序,原因是这两个机器人在用特别的机器语言沟通,而工程师们完全不明白他们谈话的内容。这宛如科幻小说中的一幕切实地发生在人们身边,让人们惊叹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真的是以加速度向我们走来。
或许现在就谈机器人揭竿而起,推翻人类统治还为时过早,不过有些人的工作被机器人抢走也许就会在未来几十年中发生。人们在享受技术进步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想想自己的饭碗还安全不安全。
首当其冲的失业者
同样在2017年7月底,特斯拉的3型车正式上市,不少人都为目前这种市面上最接近工序自动驾驶的车辆大声喝彩。然而,在这场来势汹汹的出行革命中,司机却是一个颇为落寞的群体,因为照这个趋势下去,用不了几年汽车可能就不需要他们了。
在未来20年里,出租车司机和卡车驾驶员都得考虑自己的职业去向了。研究人员预计,到2027年,人工智能便可驾驶卡车。和司机群体同病相怜的,是超市的售货员,现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已经开始零星出现无人售货超市,到2031年,机器人完全可以胜任零售工作。
机器人对纺织产业的冲击,影响的不仅是纺织工人,甚至还会影响一些新兴国家的发展道路。在部分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服装业是这些经济体的支柱产业。比如,孟加拉国服装占该国出口的82%,全国2.5%的人口从事服装制造业。数据显示,在孟加拉国、印度和巴基斯坦,总共有大约2700万人在服装业就职。
这些上千万人赖以谋生的工作,正在遭受几千公里外美国亚特兰大的一家实验室里机器人的威胁。那里的一群技术人员在触摸屏上敲入计算机代码,尝试完善缝纫机器人。为了解决缝制纤细布料的问题,他们为这款机器人安装了可起到眼睛作用的摄像头,这些摄像头可以拍摄缝合中的布料,分析图像,据此指引机械臂的移动。
这项技术引起了大宗采购纺织品的零售巨头沃尔玛的注意,它拿出200万美元,支持一个牛仔裤自动化生产项目。2016年9月,缝纫机器人实现了一项突破,成功地将一个外侧缝线缝到一条牛仔裤上。2018年,缝纫机器人将用于生产T恤衫。
不过,缝纫机器人只能完成制衣的一道工序,其他工序还需要人力完成。制作一件服装有4个过程,拿起布料、对齐、缝纫和放置在一边。在这些过程中,只有缝纫目前实现了自动化。制作流程的其他部分由人工完成依然更快、更划算。
让机器人捡起、查看、叠好一件衣服,目前看仍是一件复杂的任务。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机器人的进步也是巨大的。2010年机器人完成这个工序大约要花19分钟,可到2012年只需要6分多钟就能叠好一条牛仔裤和一件T恤衫,现在时间进一步缩短——虽然所需的时间仍远远多于孟加拉国纺织厂里的一位女工,但照这个趋势下去,或许在零售店员之后,纺织工人会成为下一个受到冲击的群体。
白领、金领也不能高枕无忧
制衣业在未来20年里容易遭受机器人革命的冲击,因此一些以此为支柱的东南亚和南亚国家要尽早想着产业升级,把自己转型成旅游、交通或金融等行业的专业中心。然而,专业领域也会逐步遭到技术的挤压。
相比简单劳动,一些技术含量更高的白领岗位在就业市场中有更高的门槛,但这些“专业门槛”同样也会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大潮摧毁。
过去30年繁荣发展的印度IT服务公司开始让位于自动云计算系统。2017年,印度软件外包行业中最大的两家公司印孚瑟斯和塔塔咨询服务公司都进行了裁员。印度一家大型科技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称,如果老板们不担心大量裁员的后果,裁员力度将会更大。“我们进行了一个审核,结果发现,我们可以用人工智能取代我们一半的员工。”他说。
医疗保健行业也是受到人工智能影响的行业之一。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全球医疗保健开销占全世界GDP的10%,其中至少10%也就是大概千亿美元用于医疗诊断,如癌症检测、动脉斑块检测和X光片检查等。
庞大的市场吸引了很多创业公司以及IBM、谷歌等大公司尝试通过人工智能改善医疗诊断。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诊断不仅可以节省数十亿美元,而且可能会帮助许多目前无力负担专家诊断费用的病人。
专家预计,机器人大约要到2053年左右才能取代外科医生,要在顶尖学术刊物上与数学家竞争可能要等待43年。他们还预计,到2049年,人工智能创作的小说就有可能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单。
但实际上,机器已经开始染指这一领域。谷歌一直在训练该公司的人工智能程序创作爱情小说和新闻报道,希望它能更有创造力。一个名叫本杰明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能撰写短篇科幻电影剧本。
此外,在新闻领域,已经有算法能够撰写财经数据和体育比分的报道。
机器人不仅能撰写财经数据,甚至还能进入这一领域更深的层次,比如充当交易助理。摩根大通不久将利用一款机器人在其全球的股票算法业务部门执行交易,此前它在欧洲对其新型人工智能程序的试验表明,其效率比传统的买卖方法高得多。
摩根大通全球股票电子交易业务负责人称,人工智能自2017年第一季度以来被用于其欧洲股票算法业务,并将于第四季度在亚洲和美国启用。人工智能的职责是以最佳价格和最高速度执行客户交易指令,运用它从数十亿笔过往交易中汲取的经验教训来解决各种问题,比如怎样抛出大笔股份而不影响市场价格。这种订制操作以前是由人实施的,但现在AI机器能够以大得多的规模和高得多的效率来做。
摩根大通的交易助理不是唯一受到这类人工智能影响的岗位,各投资银行一直在尝试使用AI、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来帮助降低成本,消除耗时的日常工作。例如瑞银最近部署了AI来处理客户的交易后配置请求,为每个任务节省了多达45分钟的人力劳动时间,瑞银还采用AI来帮助客户利用市场波动进行交易。
照这个趋势下去,不仅是白领,甚至包括金领,到时候都会被“铁领”所取代。
不必太悲观
面对机器人的冲击其实也不用太过悲观,因为在各个领域,使用机器人或人工智能的程度是不同的,而且随着技术提升,也会创造出新的工作领域和就业岗位来。
以前面提到的纺织业为例,早在两个半世纪前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人就发明了珍妮纺纱机,但那个将劳动生产率一下提高了8倍的机器,并没有将英国纺织工的数量削减到以前的八分之一。相反,当时纺织工厂的规模还进一步扩大,吸收了更多的劳动力,因为随着机器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市场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对产品有了更多的需求,从而需要新的工人。
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卡特佳·格蕾丝与来自人工智能影响项目和机器智能研究院的同事,对352名科学家展开了调查,用他们的答案来预测机器还要多久才能在各种任务上超越人类。他们联系了很多全球顶尖的机器学习专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一代人的工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都是安全的。
研究人员预计,机器有50%的概率能在未来120年取代所有人的工作。
机器取代人类工作遇到的障碍首先在技术上,毕竟在实验室里是一回事,但要让机器人在现实世界中比人类做得更好却是另一回事。
更大的“职业门槛”是心理和情感。
正是由于心理的原因,某些职位可能永远不会被机器取代。比如人们在找心理医生时需要的是沟通、劝诫与安慰,同理心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倾诉对象变成一个冷冰冰的机器人的话,或许它的数据库中的内容更有针对性和条理性,但却很难触及人的心灵中柔软的那部分。
这样看来,仍然有一些工作只能留给人类来负责。问题是,你的工作带有这样的属性吗?
文/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