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随身携带的图书馆

  让优秀的图书内容成功占领移动阅读的空间,恰恰是促进国民阅读的好手段

  随身带上一座图书馆,而且还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图书馆,是不是有点天方夜谭?

  现在,梦想已经照进现实——日前,国家数字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全新上线,全国读者凭图书馆读者卡、身份证号、手机号等,就能快速注册登录,一键进入阅读模式,免费共享5万余册版权电子图书、300余种期刊、18000余集听书及文津经典诵读资源。

  正确的姿势是因势利导

  中国国家图书馆(简称“国图”)常务副馆长陈力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曾表示,数字时代的手机阅读,也是阅读的一种重要形式。2015年,国家图书馆网络点击数量超过14.5亿人次,超过上年的12亿人次。

  如果说,公共图书馆的建立,让图书从民间私藏、“小圈子”分享走向全民共享,极大地促进了以书籍为载体的文明成果的传播,是阅读史上的第一次革命,那么,图书馆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借助移动阅读平台,打破图书资源利用的时空限制,为公众提供更广泛的信息和服务,无疑是人类阅读的第二次革命。

  而且,这场革命就其广度与深度而言,可能超出人们的想象。

  一个严峻的现实是:国民阅读习惯还未养成,移动互联网已来势凶猛!媒体经常拿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地铁、机场等公共空间人们手不释卷的景象,来对比中国地铁里的“低头族”,既惊叹又批评国人过度沉迷于手机。

  必须承认,人们更多地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是一种趋势,网络阅读对传统书籍的挤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以至于为数不少的国民慢慢遗忘了传统阅读。公共图书馆如果不能及时作出调整以适应变化,将不断被边缘化。

  有图书馆工作人员说,“网络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图书资源。现在大部分家庭都安装了宽带,人人都有手机,需要什么资料,上网一搜,应有尽有,根本没有必要跑到图书馆里东寻西找。”

  因而,正确的姿势应该是因势利导,顺应人们移动阅读的潮流,让移动互联网服务于全民阅读的提升。

  随时随地享受阅读盛宴

  无论是纸质图书还是电子图书,都是知识的载体,只要坚持阅读,不管是留恋墨香,还是偏爱刷屏,都算是开卷有益。让优秀的图书内容成功占领移动阅读的空间,在当今的国情下,恰恰是促进国民阅读的好手段。

  移动阅读平台突破了图书馆利用的时空限制。

  国家图书馆,应服务于全中国每一个角落的读者,但它坐落在北京,对不在首都的读者来说,始终存在着距离障碍,就连住得远的北京人,去一趟国图尚且不易,更别说分布在广袤国土角角落落的读者了。

  现在好了,不管是身处边陲小镇还是高山海岛,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身边有Wi-Fi,就可以轻松阅读国家图书馆的优秀图书,空间障碍不复存在。

  就时间限制来说,哪怕图书馆24小时开放,许多为了生活与工作打拼的人们,仍难有太多时间跑图书馆。但随着数字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全新上线,不管是在高铁上还是在候机时,不管排队办事时还是夜深人静入睡前,只要打开手机,就可以与国家图书馆亲密接触,随时享受阅读盛宴。

  必须指出,现在一些商业性移动阅读平台,存在着书籍质量良莠不齐、广告泛滥、编排质量粗糙、错别字频出等问题。

  而国图的移动阅读平台,不仅图书按照历史、传记、经管、教育、社科等分为15个类别,还推出阅读榜单、重磅推荐、热门推荐、专题推荐等子栏目;不仅可以听书,而且可以看视频看图集。

  由于精选优秀书籍,编排质量优良,没有烦人的弹窗广告,不会被付费打断阅读心情,能给人更好的阅读感受。

  当然,要想真正成为一座“随身可带的图书馆”,显然不能满足于此。在国家图书馆微信公号中,有读者留言说,“发现了问题:没有自动记忆功能,无论是文字版本还是可听版本,上次看到什么位置,这次又得从头开始翻。很不方便,希望改善下。”“搜索引擎能更精确就好了。”

  提供知识化、个性化、接地气的服务,是当前图书馆推广移动阅读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座移动图书馆,被期待进一步提升阅读体验。

  一盘大棋

  此次国图开发上线的移动阅读平台,是国图联合全国各地公共图书馆,借助“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面向全国读者推出的公益阅读服务。全国各地图书馆可灵活接入,自主组织分馆网站并发布资源,目前已有近300家公共图书馆加入。

  这意味着,移动阅读平台不仅使国图书籍宝库的利用最大化,还帮助全国公共图书馆实现了图书资源的更充分利用。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自2011年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推出,迄今已有6年,这是继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后,启动的又一个重要的数字文化建设工程。

  “十三五”期间,作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项目,推广工程将着重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方面努力,打通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可以说,国家数字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是中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盘大棋中的一枚重要落子,同时也给予了一种启示:文化事业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服务方式要善于求新求变。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高雪梅/北京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