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保”最有效的一条就是:从正规渠道购买食品
最近,欧盟的食品摊上了大事。先是蔓延17国的“毒鸡蛋”引发欧洲食品安全“恐慌”,接着据说英国某超市的“戊肝猪肉”每年导致约20万人感染。
面对层出不穷的“毒食品”,消费者还能放心地吃饭吗?
“毒鸡蛋”有多大危害
所谓的“毒鸡蛋”,是因为检测出了违禁杀虫剂氟虫腈。之所以波及那么广,是因为现代化养鸡场不会自己杀虫,都是交给杀虫服务公司来做。一家杀虫公司使用了违禁杀虫剂,那么它的所有客户都会“中招”。
荷兰涉事杀虫服务公司说他们也是受害者,是杀虫剂供应商搞的鬼。如果是这样,那么所有购买该公司杀虫剂的杀虫服务公司都会被“坑”。使用相关杀虫剂的养鸡场都有相当的规模,产品出口许多国家,于是就造成了蔓延多个国家的“大事件”。
氟虫腈被禁,主要是因为它对环境不友好,会影响农作物周围的蝴蝶、蜻蜓等,对于蜜蜂和鱼类的毒性也很高。实际上,它最初是因为代替了高毒的有机磷农药而备受欢迎的。
鸡蛋中检出氟虫腈造成恐慌,是因为本来不该出现的农药出现了,这意味着监管体系没有防止这一违法行为的出现。这更多的是对信心的打击。其实,氟虫腈的安全性以及这些鸡蛋中的含量,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戊肝猪肉事件”尚未“最终定罪”
“X超市的猪肉导致戊型肝炎”,下这个结论还为时尚早。英国卫生部门的判断来自流行病学调查,他们追踪了60名戊型肝炎患者的生活信息。这60名患者都没有出过国(所以排除了在国外染病的可能性),但是都食用过“X超市”(后来公布的信息是英国的大型连锁超市TESCO)出售的猪肉香肠或者火腿。
从病源追踪的角度看,香肠和火腿的确有非常大的嫌疑,但这毕竟不是直接证据。接下来应该对TESCO的香肠和火腿,以及使用的原料进行检测。如果检测出戊肝病毒,才能最终定罪。
戊型肝炎是戊肝病毒感染导致的症状。戊肝病毒由4种基因型,通过粪口途径传播,1型和2型只感染人,卫生条件较差的发展中国家是高危地区,主要通过被粪便污染的饮用水传播;3型和4型才能感染猪等动物,但不会让这些动物得病,偶尔会感染人类,但并不多见。
戊肝病毒并不耐热,即便猪肉感染了病毒,充分加热食物后感染人的可能性也很低。
而火腿肠和香肠,要么是制作中会经过高温加热所以消费者可以直接食用,要么是消费者需要加热之后才能吃的。按理说,即便它们的原料感染了戊肝病毒,到食用的时候这些病毒也应该被杀灭了。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全球每年感染戊肝病毒的多达2200万人,其中出现肝炎症状的有330万人。
找出陷阱,画出警戒线
可以说,“毒鸡蛋”远不足以危害公众健康。但是它被发现了,引起了公众的关注,让各国监管部门很难堪。在还没有危害公众的时候,它们被发现、问题被解决,也就避免了真正能够危害公众健康的事故出现。
再看“戊肝病毒”事件。实际上,现在并不能确认是猪肉惹的祸。但是它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如果进一步的检测确认猪肉是罪魁祸首,那么说明以前所认为的“能够感染动物的戊肝病毒只有3型和4型,能够通过充分加热杀灭”的认知是错误的。今后的动物检疫中,可能就会增加病毒的检测。
食品安全的监管,就像在丛林里寻找可能存在陷阱的地方,然后画出警戒线。找出“可能存在陷阱”的区域,取决于技术的进展;把线画在哪里,则是在“降低风险”和“通行方便”之间寻求一个平衡;而画线之后,避免人们故意或者无意地越过警戒线,则需要行人的自觉和监管的有效管理。
“毒鸡蛋”事件,在“确定陷阱区域”和“画线”方面,都做得很完善,只是在现实中,某一个或者几个行人(杀虫服务公司或杀虫剂供应商),越过了警戒线并且让大批行人(养鸡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也越过了线。
消费者如何自保
作为食品链中最后一环的“最终用户”,前端的任何一环出现问题,我们都是后果的直接承担者。而消费者,偏偏又对前端的环节几乎没有任何掌控。
那么,我们如何“自保”呢?
显而易见,在现代社会里,我们不可能再去自己生产食物。对安全的保证,只能依靠监管体系。虽然监管体系也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但它依然是我们能够依靠的最有效率的安全屏障。所以,“自保”最有效的一条就是:从正规渠道购买食品。
正规渠道不能保证“绝对安全”,实际上欧洲的“毒鸡蛋”和“问题猪肉”,也都是通过正规渠道销售的。但是,它们受到更多的监管,即便“出事”,也更多是“毒鸡蛋”这样的事件,在产生危害之前已经被发现了。
其次,在食品制作中坚持良好的操作习惯。实际上,多数的食品安全事故都跟微生物污染有关。而合理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把这一类安全风险大大降低。就像欧洲的这起“问题猪肉”事件,即便原料真的存在戊肝病毒,经过合理规范的制作之后,病毒也会被杀灭而不至于感染消费者。
文/云无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