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俨: 感性的军人影像
- 来源:摄影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10-11 10:24
在陈俨的军事题材摄影作品中,我们看到对中国军人形象的表达还能以一种更加温柔而感性的方式进行。陈俨所见之军人,既为军,亦为人。近50年的军旅生涯中所见、所听、所经历的一切让中国军人的七情六欲与血气方刚深植于陈俨内心,他用刻入骨髓的军人情怀讲述军旅生活的点滴琐细,以生动且具有张力的摄影语言向人们展示出有血有肉、真实丰满的中国海军形象。在陈俨的军旅题材小说《大奔袭》中有这样一句话:“总有一种美好可以穿越黑暗与冰冷,她的名字叫‘人性’。我想要写出那个时代的军营里,令人难忘的人性光辉与温暖。”陈俨的文字如此,摄影也是如此。
摄影,47年从未走远
陈俨有许多身份——战士、教师、政委、学术研究员、将军、作家,同时,他还是我国第一位国防经济学博士。摄影师是陈俨诸多身份中的一个,却与他相伴47年从未走远。
14岁当兵,16岁拿起相机,陈俨从东北野战军的一名普通士兵,一直到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少将军衔,手中的相机升级换代,他对摄影的理解与思考也不断加深。
初入军营的那两年,由于团里工作需要,陈俨接替摄影员龚云龙负责团里的摄影宣传工作。当时,他对摄影没有任何了解,他的第一位摄影老师龚云龙把一台海鸥4B双镜头反光相机和一本《怎样正确估计曝光》的小册子交给他后,便带着他去给战士们拍照片。那个时代的摄影工作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与政治宣传色彩,这使陈俨所接触的大多是程式化的摆拍技巧。由于条件艰苦,部队使用的是上海牌和公元牌胶卷,没有测光表,暗房设备也非常简陋。宣传任务紧急,还没有学会暗房技术的陈俨便开始独立进行新闻摄影报道工作。虽然那时拍照片,大多是为了能够被军报刊登,但早期的学习与拍摄经历使陈俨对摄影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掌握了许多基础拍摄技巧。
调到步兵连后,陈俨先后担任班长、排长、干事、科长、主任、教员、政委……部队工作逐渐增多,留给摄影的时间越来越少。但业余时间,他没有停止对摄影的关注,始终留心摄影行业变化趋势、摄影人的作品、摄影器材与报刊上的照片。一有机会,陈俨就会背着相机去拍摄。最难忘的拍摄经历是在老山前线,虽然险些牺牲于炮弹之下,但却拍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改革开放之后,陈俨开始接触到国内外一大批纪实摄影作品,包括当时国内兴起的纪实摄影“西北风”,这深深触动了他的摄影神经,也令他开始感受到摄影的力量。
1985~1999年,陈俨在海军指挥学院从事教职工作,后又攻读了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陈俨放弃到国家部委与军事院校的工作机会,毅然选择回到海军基层部队。45岁的陈俨被派到南海舰队,在川岛和西沙群岛驻守了9年,也正是在西沙的这段时光,让陈俨多年的摄影热情再次高涨。在西沙,陈俨白天工作,晚上拍照,还时常在随舰艇到小岛工作的航行途中进行创作,永远生活在对下一张照片的期待中。
陈俨不仅自己拍照,还带领西沙海军战士们一起学摄影、办影赛,拍摄图片故事,这不仅提高了战士们的文化素养,也拉近了陈俨政委与战士们之间的感情,这令陈俨的西沙时光无比充实,“那是我生命中最华彩的9年,是我为今后老年生活准备的最珍贵的记忆材料。”
陈俨说,在亚丁湾护航的192天,是他摄影风格的转型期。如果说在西沙的几年,他的拍摄重心还在于记录祖国南海岛屿魅力的话,那么亚丁湾护航是他更加贴近战士、专心从事纪实摄影的开始。当时,陈俨在海军亚丁湾第十批护航编队任政委,由于护航官兵吃住都在同一条船上,陈俨总是背着相机和战士一起工作、学习、聊天、锻炼,很快战士们就消除了对“陈政委”的畏惧与距离感,这使陈俨能够有机会近距离拍摄护航战士们的真实状态与日常生活。他坚持不组织、不摆布,尽量不使用闪光灯,有时也会进行盲拍,留下了大量真实、生动、有温度的海军护航空兵影像。
我不从事艺术工作,但我努力让工作艺术起来
陈俨说,摄影对他有三重价值:一是兴趣爱好,二是可以提高个人修养,三是摄影能够帮助他更好地完成工作。
多年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让陈俨十分重视对战士精神世界与内在修养的锻炼和提升。在陈俨看来,摄影是他带兵的“利器”,不仅可以提升基层的文化氛围,还能引导官兵走向更高的精神追求。
西沙群岛虽然美丽,但是远离
祖国大陆,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西沙官兵们的业余生活单调,有的人有可能因长时间与社会脱离而变得萎靡、庸常。因此,在西沙工作期间,陈俨把摄影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为官兵进行摄影培训,不仅教授他们摄影知识,还组织各种摄影活动,进行照片点评。在陈俨的影响下,有些官兵后来出版了自己的摄影集,有的甚至在退伍后走上了职业摄影师道路。陈俨说:“在西沙,我常常把官兵们分成两类人:一类是没有文学艺术修养的人,他们在西沙过得比较艰难,再好的美景都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另一类是那些有一定艺术和文学修养的人,他们完全是另一种状态——处处是美景、时时被感动。”
在亚丁湾护航的192天,陈俨在甲板上为官兵讲解“如何拍出好照片”,举办摄影展览,并成立了“大洋摄影协会”。护航官兵们的摄影热情日益高涨,拍摄水平也得到提升,逐渐,许多官兵都可以自己独立完成查证可疑船只、趋离危险目标、直升机前出等任务过程中的摄影取证工作。摄影丰富了护航官兵的业余生活,帮助他们出色完成任务,也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陈俨坚信一个理念:“一个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在他看来,“有文化”的战士,内心一定是丰富多彩、有情感、有向往、并充满力量的,艺术对于军人不可或缺。“一支军队,什么时候艺术起来了,它就天下无敌了!”他说:“虽然我并不从事艺术工作,但我始终努力使自己的工作艺术起来。”
柔软的影像,感性的军人
2016年,陈俨出版了名为《军·人》的摄影作品集,在构思作品集名称时,陈俨特别强调军人中间要加上一个“点”。关于这个“点”的含义,陈俨解释说,“作为军人的人”和“作为人的军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观察角度。他也曾拍摄过许多威风凛凛的军人影像,但部队大院的成长背景、近50年的军旅生涯和骨子里的军人血液,让他更加了解军人,了解他们的爱恨情仇,了解他们的嬉笑怒骂,了解他们的荣耀与傲骨、更了解他们的温柔与无奈。
长期的部队生活,让陈俨接触了许多不同年代的海军官兵,从70后到90后,甚至00后,陈俨看到不同年代海军官兵身上也具有与同一时代群体相同的性格标签,他们不仅热爱祖国与军装,更热爱生活与一切美好的事物。作为普通人的他们,也会面临来自生活的考验,面对儿女情长与人情冷暖。他们是真实活在当下的,不仅作为战士,更作为一个真实的社会人。
所以,陈俨坚持在“军人”这个词中加了一个点,而正是这一个“点”,让陈俨镜头中的海军官兵变得更加鲜活。
陈俨将自己比作“基层动物”,与基层官兵之间的交往可以用“如鱼得水”来形容。在战士们看来,他既不是首长,也不是摄影师,而是“俨叔”。西沙一千多官兵,陈俨不仅能一一叫出名字,甚至还认识他们的家人。因为他与众不同的政治工作方式,以及与战士们之间这种亲密的相处,使战士们逐渐在陈俨的镜头面前不再紧张、表现自然,他们早已习惯有位带着相机的政委出现在身边,有时甚至会主动要求陈俨为自己拍照。
“我的政治工作理念中有一个重要观点:政治工作要离天远一点,离地近一点。摄影也一样。真正‘原生态’的摄影作品,只有在最人性化的政治工作回到官兵中间时才可以获得。”陈俨希望展现出的海军战士,不仅是威武雄壮、坚毅刚强的形象,更是他们在高强度训练后疲惫不堪的样子,是他们回到宿舍的样子,是那种在疯玩、在游戏、在沉睡、在洗澡的样子,是他们在大海上航行时,靠在围栏上抽烟、侃大山的样子。
在《军·人》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感性的瞬间,亲情、爱情、友情,老一辈的战斗英雄、时尚阳光的新一代女兵,还有作为“准妈妈”的军人等。2013年,陈俨开始为海军陆战队40名女兵队员拍摄肖像照片,并进行深入访谈。如今,很多当时拍摄的女兵已经退伍,陈俨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到她们的老家跟踪拍摄,并积累下大量文字资料。陈俨说,在这些女兵身上,他能够看到许多社会信息。脱下军装,她们就是一群普通的姑娘,她们也爱漂亮、喜欢吃零食、能够“玩儿转”现代科技产品,退伍后会自己创业、做微商。在这个项目开始前,陈俨就计划要一直拍下去,拍摄她们的人生轨迹,拍摄军人下一代的成长。
布列松曾说,拍照时,他会用睁着的一只眼睛观察世界,用闭着的一只眼睛观察自己的心灵。在陈俨的双眼中,不仅看到“作为军人的人”和“作为人的军人”,更看到为“军”、为“人”的自己。所以,他才能够如此深刻地了解军人,能够用人性的视角、柔软的影像语言表达“军·人”。也正因如此,陈俨镜头中的中国军人才变得更加真实、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