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神仙都爱我

  • 来源:海峡旅游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2-02 17:44

每周末,80 后的林坤山都雷打不动地坐在沙坡尾朝宗宫的二楼泡茶,身边都是些阿公阿嬷,他的小学数学老师退休之后,也常常来这里和他聊天,一坐就是一下午。他穿着一件运动服,两边的头发都剃光了,只留中间一撮,看上去很精神,年轻的形象与庙祝、守庙人这样的词相去甚远。

我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自小喜欢这些传统的东西

在敬神重祀的闽南,三步一大庙,两步一小庙很寻常,仅沙坡尾避风坞这一块,就有朝宗宫、龙珠殿、关帝庙三座庙宇,庙的规格不大,有的与街边的店面融在一起,如果不是赤柱红门,很难辨认出来。这一带自从成为游人如织的目的地后,总能看到各色摄影写真小分队卯在街角处,“两位靠近一点,手牵着手,诶,笑一个……好”,那厢阿嬷带着孙子提着供品来拜拜的混搭风景。

庙外喧闹,庙里头算是闹中取静。林坤山对这样的场景已经习以为常,他坐在那里泡茶,“我在外图工作,周一到周五上班,周末过来这里,算是朝宗宫的‘义工’了。我 2010 年就来这边,跟着‘阿姑’过来的,平时我就负责宣传啊,抄抄写写的。日常来这里喝茶,跟我打交道的,很多都是一些老人家。”

他自小就对闽南传统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从小在美仁宫长大,美仁宫你知道吗,那边算是老市区。”厦门很多街巷的名称由宫庙而来,美仁宫是一个地名,也是一座宫庙,庙里供奉着妈祖与保生大帝,他自小耳濡目染,逢年过节跟着奶奶去庙里烧香拜拜。

小时候不懂这些仪式,但是看到热闹的场面他就会往里钻。年复一年的,节俗活动都很盛大,给他的印象非常深刻,“你逐渐长大之后,就有一种很强的乡土意识。这种传统的文化非常吸引我,每逢神明巡境、歌仔戏的表演,我都会去参加,因为庙就在家旁边。到初中之后识字也多了,庙门口老先生用毛笔记下大家添的香油钱,我对毛笔字也开始有兴趣了。”

那时候庙里头都是些年纪大的人,会读书识字的不多。有时候老先生去吃饭了,他就帮忙写字,也是从那开始,林坤山算是正式参与了家旁宫庙的公共事务,当时他才十二三岁。

能够为朝宗宫做点什么,我很高兴林坤山看我带了瓶矿泉水,转身倒了一杯热茶给我,甜甜的,里面肯定有罗汉果,一看,纸杯子上面印着“养生茶”。他看上去与许多 80 后一样,行事却很传统。他有很多忘年交,他们在他感兴趣的宫庙文史这一块,都给予了很多帮助,其中之一就是他口中的“阿姑”,朝宗宫的女住持林招治。

他与住持都姓林,“我们都住在美仁前社,她和美仁宫的主事人有一些亲戚关系,我自然就跟她熟了,闽南俗语说‘姑疼孙相字姓’,说的是姑侄是同一个姓,姑姑肯定会疼侄儿。我跟住持很投缘,我们会用一些比较进步的东西,想去把宫庙做好”。如今他已经和住持相识 20 多年了,住持视他如已出。

住持林招治是厦门港这边的媳妇,他指着西边日头落下的方向,“那时候朝宗宫和龙王庙、风神庙几座庙都在港口那一块,后来三座庙合在一起,迁到这里,把我‘姑姑’请过来当住持,住持就把我带了过来。”

很长一段时间,周围的老人都直接称朝宗宫为龙王宫,“龙王宫”听起来比较通俗,对很多老渔民来说,龙王统管水族,拜龙王意味着能有好收成。“妈祖比龙王等级要高,很多人来这里,问我为什么妈祖会住在龙王庙里”。这个疑问也存在他的脑袋里很久,后来经常在这里抄抄写写,有老人家跟他讲古,乾隆皇帝曾经御赐了一块匾额给朝宗宫,这让他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他开始找线索,了解到《清代妈祖档案史料》里面记载着重要的史料,“我第一时间上旧书网买下来,在里面找到一个关于朝宗宫奏折,找到了这座庙当时的一些记录,朝宗宫很早就已存在,也一直供奉着妈祖,‘唯厦门港口庙尤为灵应’。当时可以说那个喜悦之情,不知道怎么形容。”

十一月初三,便是市尾村热闹的时候了。沈崇荣师傅告诉我的时候,我正在玄天上帝宫的庙口,吃一碗加了卤大肠和笋的漳州小吃:豆花粉丝。“到时候叫我老婆通知你,十一月初三,玄天上帝的生日,这里非常热闹,你肯定没见过。”为了迎接这场盛事,沈崇荣正在翻新宫里的香炉鼎,为它“穿上新衣”,重新画了漂亮的图案。“热闹的时候,衣服都要穿得好一点,菩萨的东西,就是要金的,红的。”沈崇荣对宫庙的一切规矩了如指掌,这里是他最能展示拳脚的地方。

已经 50 多岁的沈崇荣师傅,是漳州腾飞路市尾村的红人,村民们都知道这位表面上开着佛具店的老板,其实拥有一个祖传的手艺 :制作纸头盔,因此,大大小小的媒体都来采访过他,一度成为地方媒体的宠儿。沈崇荣最擅长的东西有两个,一个是闽南方言,另一个是做纸头盔,这两个都是从基因里遗传下来,无法抹去的。

沈家有三兄弟,五姐妹,沈崇荣排行老二。父亲沈秉元,是漳州早期的三大民间艺人之一,有着漳綉、纸头盔和国画的手艺。沈崇荣告诉我,他父亲 15 岁时到“锦华绣铺”当学徒,学得头盔及漳绣制作技艺,后来任职于国营工艺美术厂,学习国画,画画非常厉害。

在父亲沈秉元心里,早就安排好了三兄弟的未来。老大沈崇洋继承漳綉,老二沈崇荣继承纸头盔,也许是小儿子最受家族宠爱,弟弟则是选择在外学习国画,用另外一种方式继承父亲的手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