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着门的热闹
- 来源:海峡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2-02 17:44
南的宗祠众多,即便在被贴上“时尚”“小资”标签的厦门,宗祠也是随处可见。宗祠里挂满各地后代送来的匾额,挂着祖先的辉煌事迹,众多的祭祀、族会凝聚着同族子嗣们的家族情感。在熟人社会里,有宗祠的支撑,带给人们的是底气的充足,这种底气源于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
认同与自豪感潜移默化,年轻人并不以之为落后,甚至一些闽南年轻人热衷于宗族与乡土文化,尝试着“归本”,急迫地想让这种文化更好地传承。厦门集美社里,即有这样的一群年轻人,正在用更多元的方式,重塑这种自豪感。
对于宗族和乡土,他们自豪又急迫
集美社是个很有闽南村落特点的地方,既传统又洋气。它是侨乡,与东南亚交往频繁,这里走出去的同胞宗族感强,牵挂故土,至今,集美社人陈嘉庚为首的爱国华侨捐建的集美学村依旧矗立在一旁,反哺着宗族后人,也成了厦门的亮丽一景。生活在这里的年轻人,对于宗族和乡土,有着一种“本该如此”的自豪与“值得更好”的急迫。
集美社分为十个角头,角头开枝散叶,又有若干柱头,集美社有大宗祠,每个角头、柱头又有小宗祠。陈俊毅是集美社二房角人,一说开个“茶话会”,几通电话下,几位年轻人迅速聚集在庙里,热烈地讨论开来。他们正在商议今年冬至“吃冬”的事。吃冬算是集美社的一件大事,每年在冬至这天,德高望重或是辈分较高的长者会在大宗祠里聚餐,庆祝佳节,也公布社里一年中发生的相关大事。各个角头则在各自的小宗祠里举办相似的聚餐。不过,在这几位年轻人的主导下,各角头的吃冬开始有点“变了味道”。与其只能爷爷辈的人参与,他们更期待长辈将年轻人带到这个场合,互相认识,增强凝聚力。宗祠确实让人有着同本同根的自然联想,作为联络感情的枢纽,名副其实,而这群年轻人,正在让这种功能扩大化。“您赶紧问看看您的孙子要不要参加吃冬”,撞见一位老人家走进庙里,年轻人阿鹭立马大声打招呼。
这并不是他们为宗祠和乡里做的第一件事。陈俊毅负责社里的舞龙队,去年正式成为二房角的柱头理事,处理角头相关事务和组织刈香等大型活动。而阿鹭等几位年轻人,刚刚接手,不时向他取经。
与神狂欢的欣喜早已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这种对宗族事务、乡土文化的热衷,看起来有点“理所应当”,他们自小就是生活于这种氛围中。刈香活动是他们儿时最深切的感念。每年正月十五,集美社举办刈香活动,请出进士祖陈文瑞、开闽王王审知等神像,热闹绕境。小时候的他们就狂热这个比过年还盛大的节日,“眼巴巴”地跑在摇晃的神明轿旁,期待抬轿,跟着队伍绕境,这个与神狂欢的欣喜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刈香的队伍在十二三年前多了个舞龙队。舞龙队从最初的 12 个人发展到现在的 42 人,有四位还是四年级到初二的孩子,他们或是参与舞龙,或是参与龙鼓队,积极得很。除了一年一度的刈香之外,舞龙队也参与集美社和各角头的重大活动。阿鹭等人也在寻求让刈香活动成为“开着门的热闹”的方法。他们打破成规,说服坚持要集美社人抬神明的长辈,邀请对刈香感兴趣的人参与抬神明 ;他们组建了电音三太子,参与各角头的喜事 ;他们也试图深究刈香活动的历史,媒体是他们寻求帮助的对象,“如果你们在报道的时候,能研究刈香的历史,那就更好了”,恳切的话里有着他们最深切的愿景。
如同万千闽南人,他们生长于浓厚的宗族观念、乡土文化之中,活跃于未曾间断的民俗活动里,在享受这份精神滋养的同时,也在摸索着更好的传承与改进方式。这种摸索是种拍胸脯的责任,也是种与年轻人时尚“逆行”的压力,但他们倒是甘之如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