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茵树下,听古配饭吃

  • 来源:海峡旅游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2-02 17:44

“讲古嘴,不可信”这话出自杨敏谋这位老讲古仙之口,实在逗趣。自小在闽南的茶桌边听讲古长大的他,在上山下乡之后,当过走街串巷的板车工,和那些知道很多闽南民间掌故的老工人接触多了,一些故事也烂熟于心。之后他在电台开始讲古,一讲就是 40 年,在他记忆中,当时家家户户都装着有线广播,每天中午十二点广播播放讲古,那时大家都是“听古配饭吃”。

后来在街头或巷尾听讲古仙讲古,大家则是闲散随意,来一拨,走一拨,偶尔听到感兴趣的话题,自己搬张凳子坐下来听便是。听章回小说的几乎每天准时报到,偶尔还会提醒讲古人“你昨天讲到第几回,第几段了,那个某某人后来怎么样啦?”听得高兴了,就搭个小桌子,泡壶茶慢慢听,边喝边聊既是闽南人的社交术,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讨生活时要“爱拼”,过生活时要“趣味”。

讲古仙,一本书,一张嘴

杨敏谋始终记得小时候在庙口巷尾听讲古的情境,“小时候我看那些讲古仙,就是一本《七侠五义》揣裤袋,随时抽出来就开始讲,讲到最精彩的部分还会加上动作表演,把大家都听入迷喽!”

杨敏谋所描述的,亦是多数厦门人的记忆中的画面。每每茶余饭后,大家就会搬上凳子,往庙口或巷尾一坐,架起茶桌仔,招呼邻里厝边泡茶话仙,除了闲扯家长里短,偶尔也会互相撺掇说一段古。久而久之便有了以讲古为生的讲古仙,他们在“绿荫树下,古佛寺前,称说汉唐以来遗事,众人环听,敛钱为馈,可使愚顽不识字者为兴感之用……”从《三国》《红楼》《七侠五义》,到地方掌故、民间故事、笑话段子……能说会道的讲古仙以闽南方言说书,不是照本宣科地念,而是要加以润色,因为“听讲古的人多是闽南人,所以得押闽南语的韵脚,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家也好记。”

在杨敏谋的印象中,从前老厦门各处散落着许多讲古脚,他带着我们穿行于迷宫般的老街巷时,一边说着 :“比如二王巷、同文顶、福海宫、暗迷巷这些地方,一般宫庙、榕树下或者是古厝前的埕口都可以是讲古的场所。”说话间,我们走到了大元路的鹭江老剧场公园,他招呼我们坐在一旁的石凳上,指着后面说 :“这片原来叫赖厝埕,原来的金城戏院就在这儿,以前也有讲古仙在这里讲古。”如今这里腾出了一大片空地作为市民休闲的公园,每周日都有讲古活动,讲古讲了将近 40 年的杨敏谋偶尔也会来说上几场。今天他也带了本《厦门老街趣谈》准备说给我们听,“讲古,一本书,一张嘴,就够了。”

他边说着,边翻开书开始讲 :“话说古早人啊,把这个老虎叫作山君,也就是百兽之王……”一阵阵抑扬顿挫的腔调,惹得周围三三两两泡茶的阿公阿嫲时不时转过头,看两眼,听两句,又转过头跟旁人继续闲聊 ;原本逗着小孙女玩的阿婆,不知何时也拎着小凳子坐过来,听到“骗鬼去给虎舔”时不停地点头,乐呵呵地笑。她悄声跟旁边的人说 :“这位杨先,都讲了很多年的古了,老厦门人都知道他的。”说话间,陆续又有人靠过来,人一多自然就搭起了茶桌仔,泡上茶,天南地北地开聊,话题越说越远,原本并不相识的众人也渐渐熟稔起来。围着讲古仙而坐的人群,自发聚成一个个不规则的圈,讲古就是在一个又一个小圈子里互相交换着生活智慧和处世哲学,人情世故自然也在其中。

多吃一碗饭,好好睡一觉,明天起来就万事无忧

在杨敏谋眼中,听讲古本身就是为了放松和宣泄,毕竟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心情郁闷时就出来闲晃。以前邻里关系很亲切,街头巷尾摆上几张石凳就可以聚来一群人听讲古,相互慰藉打气,时不时侃两句,纾解压抑或不快,回去后“多吃一碗饭,好好睡一觉,明天起来就万事无忧”。而闽南方言里的俗语、俚语往往就是一段讲古的灵魂,讲古仙铺陈叠叙,最后以诸如“浇花要浇根,交人要交心“ “走就好兄弟,住就好厝边”结尾,比起冠冕堂皇的劝诫,多了一丝人情味。而那些方言谐音带来的笑料,亦是闽南人的幽默,以此狡黠的小把戏,抚平人们生活中遭遇的不顺不快,让日常的琐碎变得有滋味。至于讲古人所讲的那些掌故、故事,并没有超出听者的人生经验,故事只是一个模板,听者自会往里面添加自己的经历,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具体,并从中得到慰藉,这是属于庶民的消遣与喜乐。

随着日头转冷,因讲古而热闹起来的人群,也陆陆续续都散了。阿公阿嫲们向杨敏谋说完“来去呦”,便牵着小孙孙的手,准备回家做饭。杨敏谋也像他小时候见过的讲古仙那样,潇洒地收起书本后起身,仿佛刚刚的热闹并不存在。说的人,听的人皆有各自的生活要过,待到明天的这个时候,或许大家又会聚在一起,讲古说的是古早事,解的是当世人的忧,正如杨敏谋说 :“所谓讲古,就是所有的忧愁,在傍晚的时候让它散了吧。”毕竟所有的民间故事到最后,都是一出泪水佐欢笑的喜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