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就像看电影一样日常

  • 来源:海峡旅游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2-02 17:44

王啸波是戏台下长大的泉州青年,民间戏伴随当地密集的节俗而生长,自小长大的社区之中,逢年节便有戏可看,看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我很小的时候就被民间戏吸引”,社区做戏就是小孩子的嘉年华。幼时他将家里的挂历撕下,拿钉书机钉成一件件戏服,小伙伴们穿上自己做的“戏服”,像剧中人物一样比划,是他童年印象很深的记忆。“一开始并不会觉得剧情多吸引你,但是舞台上张扬、热闹的灯光与动作,与日常的生活形态形成反差,眼睛拨不开”。

我已经从戏迷半脚踏入戏曲这个圈子里了

土里生长出的闽南戏,用闽南语的腔调唱出来,其中的民俗故事、仪式皆来自传统日常生活,它将地域文化浑然一体地包容了进去,藉由佳节、佛诞、入厝、寿喜诸事的时机,俘获着人与神明的心。

泉州人爱看戏,早有人将泉州比作“戏窝子”。旧时候,逢佳节、佛诞、入厝、寿喜诸事都能请上几天大戏,锣鼓沸腾好不热闹。本地戏曲演出频次高,拿晋江的石鼓庙来说,一年有 130多天都在唱戏,晋江下辇村曾以一个小小的村庄,创下了同时开演 93 场戏的记录,在全国各地很难再找到这样的地方。闽南腔调的乡土戏曾热闹地充满人心,看戏对泉州人来说,是一种节奏,传统时候,该听戏就像该播种、收割了一样。

看戏二十多年,王啸波认为自己已不是入门级的票友,“我已经从戏迷半脚踏入戏曲这个圈子里了,几乎可以说我在泉州各个剧团都有熟人。” 记录传统闽南戏,收藏木偶头,与戏曲圈的朋友交流,都算得上是他的喜好。他介绍朋友,在泉州梨园实验剧团的戏曲演员郭智峰给我,梨园戏属于闽南戏曲中能登大雅之堂的剧种,郭智峰刚从上海演出回来,今年剧团外出巡演较多,这几日正在休息。

他面庞细腻,眉眼间有张力,讲话习惯地拖长尾音,虽然因为发烧嗓音低哑,依然非常健谈。他 13 岁跟着泉州梨园剧团演出,就没再离开过剧团,如今 20 年过去,对从事的戏曲行业,仍旧由衷热爱,“我可以很自信地说,这份工作我很喜欢,不论前景怎么样,一直以来并没有花太多精力去寻找摸索,自然而然地就在这个轨道里。”85 年的他自称已不是剧团的年轻人了,因为他后面还有一批 90 后的演员。

“泉州这座城市一直在变,虽不算都市化,但至少是城市化。”城市化把一些传统的氛围给稀释掉了,但戏剧在泉州仍然有十分旺盛的生命力,建了新的剧场之后,看戏的人,从传统时候的露天广场、民间戏台,转到室内剧场。如今在泉州,看戏就像看一场电影般日常。

“四大天王”在木板上翻跳的时候,也是在尘世里打着滚

如今,这些年深日久的闽南民间戏,在泉州街头仍能时常看到。头一晚路过涂门街附近的四堡,庙门旁红纸金字贴榜告知,十月初十,逢日月太保诞辰,要请上三天的芗剧。戏班子来自惠安小岞,反串小生的大姐说,跑场子是他们草台班子的日常,戏服、化妆屉子、道具与人,俱是一车兜载,当天去当晚回。

民间戏台下往往也是生活场,摸着点寻过去,晚上七点半,离开戏还有半个钟头,阿嬷们凑在前排,乐滋滋地占住好位置。男人们随意地把自己码在庙门口,像门神一样,远望着戏台。一个个缩着脖子、不太凑热闹的样子,眼神却跟得痴。

戏台上,几个艺人在上妆,民间艺人颜料也似地把眼妆、眉妆往脸上糊抹。灯光太亮,脂粉粗劣,骄傲、迷茫、期待一样都盖不住。阿嬷阿公追着小孩在戏台底下喂饭的画面越来越少,社区做戏曾是小孩子的嘉年华,孩子们很多时候是在戏剧中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因此,在很多戏台下长大的泉州年轻人心中,少时阿嬷拿零花钱买零嘴的记忆,依旧是甜的,今次演什么,仍是值得期待的。

戏台架子最传统时只有桩子、台柱几样,没戏唱的时候,人并不能在上面行走。每逢戏时,得往桩上、往骨架上铺木板,竹木有韧性,这样做戏的时候,台上的角儿才能翻腾得起来。这晚的《许玉云救驾》来回十几二十个演员,热闹。戏台上,四大天神在木板上翻跳的时候,也是在尘世里打着滚,民间戏接地气,无论是闽南语、戏中音乐与俚语俗语,皆是来自传统生活的种种细节。

阿公去庙里讨杯热茶,拿来给戏台下的妻子捂暖手,郎情妾意、棒打鸳鸯的桥段紧贴着地面,博得台下眼神与欢喜。戏台上,民间戏将地域文化浑然一体地包容了进去,说的是天上的戏,看的却是土里生土里长的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