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配油条南洋的壳,闽南的心

  • 来源:海峡旅游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2-02 17:44

黄明娇从印尼带回了用心收集的时尚杂志,那里面都是二三十年代好莱坞的时尚潮流,有些衣服放到现在穿也不过时

刘新民和黄明娇夫妇有诸多的往事可以回忆。初次见面时他们带来了好几本相簿,一边翻着老照片,一边和我们回忆从前在印尼的日子。“我们家从外祖父母那一辈就到南洋了,外祖母当时还裹着小脚,做的是给人洗衣缝衣的活儿。”黄明娇对我们说道。她出生在印尼苏门答腊岛东南部的巨港,中学毕业不久,随着印尼的排华局势紧张,她和哥哥一起回了国。当时人人匆忙许多事都顾不上,无论是人或物,都是一别两地,各自珍重,一些有回忆的老物件也只能割舍。

不过黄明娇还是从印尼带回了一些属于自己的宝贝,比如外祖母的樟木箱子,蝴蝶牌的缝纫机,尤其是她用心收集的时尚杂志,提到这里,她的声调都变得轻快了,“我还很仔细地把它们合订成一大本呢!”即便被混乱、困顿和对前程未知的担忧所罩,当年的少女黄明娇也没有丢下这些书,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偶尔翻阅就能带给她些许往昔生活的慰藉。

和妻子相似,刘新民也是在印尼生活了近 20年才回国的,问起回国的原因,他说 :“其实当时人想法很单纯,就是爱国。因为国家号召华侨回国,我们就回来了。”当时为了凑生活费,大家都会带上值钱的东西回国,比如自行车的轮胎,比如玻璃刀——为了拿上面的钻石去卖,各种千奇百怪的都有。刘新民从棉兰带回了一个照相机,据他说“当时一个月的生活费大概八九块,我的相机卖了将近八九百块钱。”从印尼带回来的多是舶来品,在当时也算是时髦的物件,但对刘新民他们来说,变卖是为了开始新的生活,到处都有生活,重要的是由自己决定该怎么过。回国后的侨生们被安排到集美华侨学校读书,随后参加高考,之后再分配地方,刘新民留在了厦门,至于其他同窗,“高考后,大家就各奔东西了。”

在厦门生活了近60 年,每天午后刘新民仍习惯煮一杯咖啡喝,这是他曾经在印尼生活的“印记”

“印尼这个地方的天气是很湿热的,当地人都说喝咖啡可以祛湿,我们从小生活在那里,也就喝习惯了。”刘新民那时还会自己煮咖啡,买来磨好的咖啡粉,用锅煮上大概十来分钟,最特别是要用棉纱布过滤,即使过程很繁琐,他依然偏爱这种香浓且带着醇苦的味道,回国之初他也喝过一阵子的茶,往往在工作的间隙,和大家一起泡一壶浓茶提神,虽然是闽南人,但比起茶,他说自己还是更习惯咖啡的味道。

在黄明娇的记忆中,早餐咖啡配面包在印尼的华人家庭并不稀奇,而“咖啡配油条”则是华人们自创的美味,“吃油条前,往咖啡里蘸一蘸再吃,主要取的是咖啡的香,吃起来就是咸甜咸甜的,是让人念念不忘。”回忆起那种味道,刘新民浑身都洋溢着幸福感,而妻子黄明娇则在一旁向我们“安利”:“你们改天也可以试一试,比蘸豆浆还香,再加点糖味道就更好了。”

你仔细看在闽南这边,吃饭的时候,比起用筷子用勺子更顺手的,很有可能就是华侨“汤勺识华侨”这是一位侨眷婆婆曾对我们说起她的一个有趣的发现。我们向黄明娇说起,她笑着点点头 :“对的对的,我们确实是有这个小特征,尤其是更早一点的华侨身上更明显。印尼人习惯用叉子和勺子,这跟他们的饮食习惯有关,从小我们也都用汤勺吃饭,所以到现在我也不太会使筷子。”

对黄明娇和刘新民这样的华侨们而言,最神奇的就是他们前二十年住的地方、吃的食物和经历的种种,会深刻的影响他们此后的一生,即使那仅仅是生命中一段很短暂的日子,旁人却依然能从咖啡、汤勺这样细微之中,牵扯出华侨的细枝末节。

“华侨都是蛮能吃苦的,因为我们的先辈就是这样苦过来的。”黄明娇对我们说道。虽然聊着从前生活的清苦,他们的言辞中也没有怨气,明明有那么多无可奈何的分离、舍弃和委屈足以挑动自己和旁人的情绪,但当话涌到嘴边,却又不忍心,于是便化作淡淡的情绪。他们懂得,不要让忧郁无止境地蔓延,生活才能继续,待怨气消散,剩下的那份平和,便是自己与生活的和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