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昭身边工作的日子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李昭,身边,工作,日子
  • 发布时间:2010-12-21 10:35
  12月20日是李昭大姐九十寿辰,在北京服装纺织协会和北京纺织控股公司的倡议下,曾经在李昭同志领导下工作的部分同志和她的子女胡德华等共同收集编辑了《李昭同志九十寿辰纪念画册》,我荣幸的担任画册主编。

  李昭是胡耀邦同志的夫人。她出生在湖南宁乡,后随母亲到安徽宿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她放弃高中学业,依然投身新四军领导的抗日救国队伍。1939年来到延安,进入我党创办的中国女子大学深造。在大学时期,她与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小鬼,时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长的胡耀邦相识相爱。1941年他们喜结良缘,从此志同道合,风雨同舟,相伴相随,相濡以沫48个春秋。

  品高声自远。李昭同志虽是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夫人,位尊不显,平易近人;官高不矜,身在群众。李昭在北京乃至全国纺织服装业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人们尊敬的称她李昭大姐。敬重李昭不仅仅因是胡耀邦夫人,而是她作为一个老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仰,无私的坦荡胸怀,谦逊的高尚情操,朴素的人格魅力。我在李昭同志身边工作,前前后后几十年,亲眼看到她高屋建瓴大手笔开拓事业,兢兢业业细微处破解难题;亲身感受她长辈般温暖的关爱,亲切慈祥的谆谆教诲,此时此刻如烟往事涌上心头……

  1975年,我调到北京纺织局办公室做秘书,李昭书记每次走进办公室总是笑吟吟的,全然没有大领导的架子,“小仲呵,……”她和蔼的称呼我,我顿觉局促压力消散了,心里热乎乎的。一次,她看到我在一块磨平的大青砖上用毛笔蘸水,临写赵孟兆页、董其昌名帖。鼓励我说,毛笔字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表,字如其人嘛,练字也是修炼人。李昭就写得一手秀气的好字。平日里,不论讨论拟写报告,或布置任务,李昭从无居高临下,总是和颜悦色,让人倍觉亲近,始终保持着源于骨子里的那种谦逊美德。

  李昭对身边工作人员体贴入微,心细如发。那时,我父母不在北京,平日就住在办公室。每次到李昭家汇报请示工作,临走时总要让人给我装点好吃的,有的还是耀邦同志湖南农村老家捎来的稀罕物。李昭家院子里长着一颗大枣树,枣又大又甜,每逢秋天她都把打下来的枣,装成袋分给办公室同志品尝,其乐融融。

  1980年,李昭家住在富强胡同,每天都是走路到东单三条局里上班。胡耀邦同志担任中央领导后,许多人在路上截住李昭,让她向耀邦同志转信。局里李昭信最多的时候,一天收到上百件,主要是冤假错案。李昭说:“我想他们给我信和材料,是对我的一种信任,我应该负责。”她让机要秘书杜玉芬整理信件转送有关部门,要求一定做到件件有着落,有回执。因此有人把纺织局办公楼戏称为“中办第二信访局”。北京市领导担心李昭安全,派了一辆车接送她上下班。李昭说:“我不能占公家的便宜,每月要交汽油费。对自己严格点好,就应该是这样。”她让杜玉芬每月从自己工资里扣。从1981年12月到1983年7月,到李昭退居二线,交了19个月汽油费。一次李昭讲,耀邦有句名言:“公则明,廉则威,正人先正己。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垮下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老一代革命家是国家的脊梁,真的不一样。在李昭看来,为百姓办事天经地义,公家便宜毫发不沾。本色使然。

  在百姓想像中李昭家一定很阔气,其实生活非常简朴。李昭穿着朴素,她的衣服一直是她母亲做。1983年,耀邦同志已经是党的总书记了,李昭还把耀邦穿过的衣服拿到京棉一厂,请陈师傅改了两、三套自己穿。艰苦朴素早已融入李昭那样老革命的血脉中,成为一种传统。李昭说:“耀邦爱看书,又好朋友,家里人也多,没事时我们两人的工资凑合着花,家里没多少积蓄。”那年李昭母亲去世了,办丧事急等用钱。她向局财务处柯鉴明处长申请借钱,柯处长起初不信,觉得这么大的官家里怎么会没钱呐?李昭从局里互助金借了700元,年底还清了。无独有偶。北京市公安局干部王金锐生活困难,小女儿得了急性肾炎,必须住院。李昭把家里仅有的积蓄400元钱给了王金锐,让他赶紧送孩子住院治疗。孩子病好了,王金锐带孩子到李昭家看望,耀邦同志说:“不要提什么帮助的话,谁有困难,关心一下是应该的,不提这些。”是啊,同样几百元,对自己之苛刻,对百姓之怜爱,天壤有别。我爱读历史,尊崇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的人物,那毕竟是耳闻;在李昭身边工作,目睹我们党的领导人、老革命对待家事、国事、天下事的风范,哪朝哪代的清官都难以企及,可谓高山仰止。

  1982年,为支持耀邦同志提出推动干部年轻化的号召,李昭带头退居二线。此时,她关切的问我:“小仲啊,你对将来有什么打算呀?”“我从上中学起就想考人民大学新闻系当个记者,后来下乡没当成。”我不加思索地说起年少时的梦。她像往常那样慈祥的微笑着,没说什么。不久,我被推荐到国家刚刚组建的经济日报工作,区区微志终得实现。李昭恩德没齿不忘。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同志溘然辞世。22日下午,李昭将耀邦同志的骨灰盒捧回家,率子女在灵堂前做最后的祭奠诀别。李昭含泪说:“耀邦,你和我们永别了。尽管我觉得你还和往日一样在一起,一个东边一个西边地看书,你却走完了自己的革命历程……”斯人已去,长歌当哭,悲痛至极的李昭和泪写下这样的诗句:“独秀红梅随冬去,落絮细雨泣无声。人生自古谁无死,忠魂丹心慰后人。”全国前来吊唁的人在会计司胡同外排起长队,纷纷前来向这位心中崇敬的伟大革命家道别。在常人难以承受的巨大打击下,那段时间我们眼见李昭一天天形容消瘦,甚至在椅子上都坐不稳,常常要垫靠背,都焦虑万分。李昭是经历过战争硝烟考验的老革命,内心的坚强是摧不垮的,更不会在危难面前倒下。李昭喜爱鲜花,她亲自挑选耀邦同志生前照片挂在客厅正面墙上,下面摆满了一簇簇鲜花,以此明志,永远和耀邦在一起为党的事业奋斗。今年4月15日,温家宝总理在人民日报发表《再回兴义忆耀邦》的文章,文中回忆道:“1989年4月8日上午,耀邦同志发病抢救时,我一直守护在他身边。4月15日,他猝然去世后,我第一时间赶到医院。1990年12月5日,我送他的骨灰盒到江西共青城安葬。耀邦同志去世后,我每年春节都到他家中看望,总是深情地望着他家客厅悬挂的耀邦同志画像。他远望的目光,坚毅的神情总是给我力量,给我激励,使我更加勤奋工作,为人民服务。”温总理所说的客厅悬挂的耀邦同志画像正是李昭挑选的,温总理的话也再次道出了李昭埋在心底多年的夙愿。

  1984年7月,在李昭的积极倡导组织下,北京服装协会宣布成立了,她被推选担任会长。这是全国服装纺织行业创立的第一家行业协会。上任伊始,她就提出创办一张服装行业报纸。筹划办报的事持续了八年,李昭笑着称之为“抗战八年”。李昭甚至自己立下军令状,她说:“办不成《服装时报》,死不瞑目。”这句话成为我日后创办《服装时报》时刻鞭策自己的警语。

  1994年初,李昭提出的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办《服装时报》的改革方案,得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李昭找到经济日报总编辑杨尚德希望给予支持。杨总编曾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欣然赞成。杨总编找我谈话,语重心长的说:“你在李昭大姐身边工作过,报社决定派你去,不能有负众望啊。”那一天,在悬挂耀邦同志照片的客厅里,李昭召集主办三方的经济日报副社长宋静存、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副主任谭安、北京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徐青伟开会,高兴的宣布请他们担任《服装时报》副社长,李昭同志亲自担任社长。我被推荐出任总编辑。李昭说:“我们家底很薄,一定要发扬王国藩三条驴腿办合作社的穷棒子精神,以改革的思想办好《服装时报》。”7月1日,《服装时报》正式创刊。李昭积八年之久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1999年,《服装时报》创刊五周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庆祝典礼。李昭请来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出席。王光英即席讲话。他由衷地向李昭大姐祝贺,无限敬佩的说,年近八旬还在办报,前无古人啊。接着他回忆道:“耀邦同志当总书记没几天,我接到通知,耀邦邀请我去他家谈话。一到家,耀邦象久违的朋友一样招呼我坐下,李昭大姐亲自为我倒茶。耀邦郑重的告诉我:‘光英,党中央研究决定请你出来工作。’我一时愣住了,不敢相信是真的,‘我是被打倒批斗的资本家,……’我解释着,耀邦说:‘改革开放,你应该为国家多出力多作贡献。’回首那次接见,王光英感慨万端:“没有耀邦,没有李昭大姐,哪有我王光英的今天!”一时哽咽难语,老泪纵横。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我是主持人,听了王光英副委员长感人肺腑的一席话,也不觉泪下。今生今世我能跟随李昭大姐左右,真是莫大的福分啊。

  创办《服装时报》凡九年,无论身处困境逆境,或遭遇怀疑非难,或有提拔升迁的机会,我始终全力以赴,心志不移,不敢有丝毫动摇和懈怠。常怀感恩之心,忘掉怨恨情仇。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只为办好《服装时报》。“办不成《服装时报》,死不瞑目。”李昭催人心魄的话总在我耳边回荡,那是对我们殷切的重托和期许。

  2009年,建国六十周年。我陪张培华常务副会长前往李昭家,将北京服装纺织行业建国六十年杰出人物的金质荣誉奖章佩戴在李昭胸前。年届九旬,银发如雪,李昭大姐露出纯真灿烂的笑容,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刻啊。她自1953年从事纺织服装业至今近六十年矣!李昭特意安排在客厅耀邦同志画像下拍照留念。她说要与耀邦一起分享这份荣誉和喜悦。真是岁月有知,好人一生平安。

  1995年,我曾受李昭之嘱前往湖南浏阳市中和镇苍坊村耀邦同志故居。故居正门院落影壁上镌刻着耀邦同志的名言:“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国家,何必争多得少得。”俯仰李昭大姐九十年革命人生路,不正是真真切切的写照吗?

  现在,创办《时尚北京》杂志,李昭又慨然担任高级顾问。几十年过去,抚今追昔,倍觉言语万千难抒心中之情。谨此李昭大姐九十寿辰之际,记下在她身边工作的点滴见闻,表达我深深的感念和敬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