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的“钉子精神”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4-14 09:53

  三十四岁那年,梁实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打算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这项工作的艰苦程度不言而喻。梁实秋当时想,如果光靠自己一个人翻译,不知哪年才能完成这项工程。思来想去,他打算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

  很快,梁实秋物色了另外四个人和他一起进行翻译工作,分别是闻一多、徐志摩、陈西滢和叶公超。梁实秋打算,他们五个人,最少六年,最多用不了十年,便能翻译完《莎士比亚全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其他四位都没有干多长时间,便先后退出了翻译小组,只尴尬地剩下梁实秋一个人。

  思来想去,梁实秋觉得既然自己已经作了决定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所以不管别人怎么样,反正自己不能当“逃兵”。

  就这样,梁实秋开始废寝忘食地工作起来。在抗战爆发前,他顺利地完成了八部莎翁剧作的翻译工作。“七七事变”后,为了躲避日寇的通缉,梁实秋不得不逃离北京,在极其坚苦的环境下,继续进行对莎翁剧作的翻译。

  抗战胜利后,梁实秋回到北京,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课余时间,他依然坚持莎翁剧作的翻译工作。终于,到了1967年,由梁实秋独自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三十七部作品的中文译本全部出齐,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巨大轰动。

  对于取得的成绩,梁实秋看得很淡然。他回忆说:“我翻译莎氏,没有什么报酬可言,长年累月,其间也得不到鼓励……说实话,我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一件事情而已。”

  梁实秋的成功,得益于他对这一工作的执着精神,得益于他一心一意的投入,更得益于他那肯吃苦钻研的“钉子精神”。其实,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投入。要想成就大事,更要锲而不舍地投入。

  专注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豪情,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投入,是“十年磨一剑”的等待。所以,荀子在《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纵观古今成大事者,大抵都具有这种执着精神。

  【原载《北方人·悦读》】

  ○侯全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