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之下,新零售何去何从?

  新零售概念风起的同时,每家企业都在积极的布局,而现实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2017年至今,无数主打新零售概念的项目倒闭,无数尝试以失败告终,在这些分崩离析的背后,人们不禁要问,在新的一年里新零售该何去何从?

  为啥线下零售大量关店?

  线下零售业为何频频关店?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释。

  第一是卖方的市场思维。大量的线下新零售门店还是停留卖方市场的时代,没有应对这个快速发展的网络购物时代。千年不变的货品摆放,长期不变更的商品,同时由于越来越贵的店铺租金和人力成本导致商品价格的增高,和线上相比完全没有优势。如果在加上渠道差价,一层层的加价,价格肯定比线上高出不少。

  第二是电商海淘抢占大量零售份额。电商的快速发展,以及海淘的迅速发展,抢占大量零售份额,更是让线下雪上加霜。对于一线城市来说,可能品牌的覆盖率,线上线下差别不大。但是对于二三线城市,大量的品牌还没有时间渗透到线下,但是电商已经迅速占领二三线城市居民的日常购买,如果你通过线上和海淘能够买到比线下更好的品牌,更便宜的价格,你还会去线下门店消费么?

  以前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线下门店靠着信息不对称,狠狠的赚了一笔差价,到了电商时代,它们就是“在沙滩上裸泳”了。线上的交易占领着本该属于线下百货和超市门店的份额,这些百货超市关门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第三是80后和90后消费习惯的变更。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开始走上社会的舞台,并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消费地位,而这些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人,更加习惯的是使用网络进行购物,购买决策的路径和习惯更多是通过网络新闻或者朋友圈知道了一些品牌或者商品,然后直接搜索进行购买,但是线下门店对这一切并没有很好的应对之策,只能眼睁睁看着大量的消费者跑到线上购买。

  在这种情况之下,线下零售行业急需进行变革,已应对越来越便捷的移动互联网的冲击,新零售概念从此应运而生。

  新零售的“新武器时代”到来

  2017年,在技术与资本的双重推动下,“超市餐饮化”“无人零售”以及“B2B”这三样“新武器”将新零售推上一轮又一轮的高潮。大家共同的目的只有一个:找到新的流量增量。

  永辉的超级物种,追求的是通过多样化的消费场景(多种工坊),来吸引客户;阿里巴巴的盒马鲜生,则是打造一个“大卖场+生鲜社区超市+餐厅+便利店”的“四不像”—通过3公里半小时送达的精确流量运营及门店体验互动,来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最终实现流量变现。

  问题的关键在于,究竟以哪种方式来成功实现流量变现?盒马鲜生想以生鲜作为高频流量入口,带动门店档口,美容,擦鞋等增值服务的变现,实则属于高频带动低频,如同再造一个线下天猫。当然,盒马鲜生还在向社区进行深入。

  对于“超市+餐饮”这个课题,亟待解决的是平衡专业性与经营成本,解决慢购物(餐饮)与快购物(超市)之间的矛盾。餐饮化能否拯救实体超市?供应链做好是关键,不要梦想超市里做个堂食,就能拯救你羸弱的生鲜经营能力。

  移动互联网下新零售可能会变成什么样?

  互联网进入下半场,各个巨头都一样站好队,布局完成,电商行业占据的零售总额在总的零售额占比越来越高。

  移动互联网已经迅速在完成普及,若是现在谁手上没有一个智能手机,没有一个《微信》,还真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在这样的现状之下,2017的所谓的新零售会是一种怎么样的模式体现,以下是笔者的一些猜测。

  电商成为重要而非补充的零售渠道

  对于品牌商来说,电商不再是线下渠道的一个补充,会是越来越重要的一个零售渠道,对于某些品类的商品来说,还会慢慢成为唯一的渠道。比如电器类的标品,电视,冰箱,洗衣机,线上线下基本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要千里迢迢跑到线下买呢?所以线下以前人流攒动的电脑城,百脑汇慢慢没落也正是因为如此。

  互联网压缩了销售渠道层次

  互联网最大的优点是让信息联通,过去的渠道销售通过层层代理,才能一步步推广到二三线城市。现在通过一个营销方案,只要能够传遍朋友圈,一样能够达到宣传商品和品牌的目的。品牌商减少了层层的代理和渠道费用,可以降低整体品牌和店铺的营销成本。

  线下门店成为试穿间和库存点

  过去,线下门店是主要的销售渠道。但是随着线上影响力和便利性越来越大,用户很多时候会变成在线下逛商场,完成试穿的诉求,然后等到有折扣(比如“双十一”)的时候去下单。另外现在优衣库和天猫正在尝试新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是,线上下单,门店取件。这对于品牌商来说一方面节省了物流的成本,提高库存的周转,另一方面将线上的用户引入到线下,这时候有可能又带来新的消费,达到双赢的目的。对于有大量连锁门店的品牌商来说,或许这是非常重要的新零售模式。

  线下便利店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百货还是超市,这两种业态的零售,和线上相比,缺乏不可替代的优势,对于二线城市来说,可能某些品牌线下确实没有,只能去线上买。同时线下门店的品牌是有限的,品牌和商品肯定比线上少。这就是二线城市的百货和超市关店最多的原因,无论商品数量,还是商品价格完全都没有优势。

  便利店则在这两年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关店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便利店的崛起,因为它有线上无法解决的天然地域优势—你下楼可以买到的柴米油盐是电商很难在10分钟内给你送达的。其次是连锁便利店提供的熟食服务,是现在O2O餐饮服务很好的补充,因为很多O2O的食品,无论卫生还是口味都难以得到保障,而连锁便利店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有优势,而且它能够提供现场的烹饪加热,保证食品的温度,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此外,便利店接近用户住宅小区,将成为线上最后一公里送货很好的补充,通过待收货的服务为便利店带来额外的客流。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的大城市,人均便利店数量和发达国家还是有不小的差距,换句话来说,便利店在国内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基于大数据的零售产品生产和供应链管理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商平台对于用户画像、用户喜好与用户行为的认知越来越准确。只有充分利用这些数据,用数据了解用户,用数据指导零售生产,才能够生产出更加适合消费者的产品,而不是盲人摸象般的“YY”用户需求,耗费大量的产能,结果却只能积压库存。甚至更进一步,根据以往的消费情况的大数据信息,计算出每个门店大概的库存数量,直接发货到各个门店库存,减少库存积压的压力,也减少仓库之间调拨的压力。

  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零售业只有跟互联网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产生的新技术,提高系统能力,利用互联网产生的数据,更加精确的生产和营销,才有可能在“新零售”时代占据一席之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