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和AMD的明争暗斗一直是IT界津津乐道的话题。
2005年6月,AMD刚推出双核处理器后首先向英特尔发难,其公司的全球营销高级副总裁Henri Richard在一次电脑展上表示,“严格说来,英特尔的产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核解决方案。”矛头直指英特尔,引发“真假双核”之争。
但英特尔似乎洞悉了对手的炒作意图,迟迟没有应战。2006年2月,英特尔为给即将推出的新产品造势,终于迎战,公开宣称新款CPU性能超出AMD新品至少20%。
如果你以为受害者是英特尔,那么你错了。
英特尔的黑色“妙”招
2005年6月28日,AMD向美国特拉华州联邦地方法院提起诉讼,指控英特尔采用直接现金支付、差别定价和市场补贴、打折、提供市场开发基金等手段强迫或威胁利诱主要客户签署排它性协议,阻止这些厂商购买AMD产品;对主要零售商实行限额制度,要求零售商大量存储或只能存储采用英特尔处理器的计算机,限制了用户选择的自由等非法竞争手段。
当然,英特尔也为自己的这种“博弈行为”付出代价。2009年5月份,欧盟委员会调查发现,英特尔公司向宏、戴尔、惠普、联想等主要电脑生产厂家支付回扣,让他们在产品中全部或绝大部分采用英特尔生产的芯片产品,推迟或停止发布基于AMD处理器的电脑,涉嫌不正当竞争。根据欧盟反垄断法,欧盟对英特尔开出了14.4亿美元的高额罚单。这笔罚款相当于英特尔2008年净利润的1/3。随后,2009年11月4日,纽约州总检察官也对英特尔提起了反垄断诉讼。
由黑变红的转折点
面对即将来临的第二波反垄断诉讼和调查,英特尔突然于2009年11月12日与AMD紧急和解。英特尔不仅承诺支付AMD12.5亿美元,还以书面文件的形式向PC厂商作出承诺:不再以产品折扣为条件,要求下游厂商签订只能使用英特尔处理器的协议;如果有厂商采用了AMD处理器,英特尔不得扣留应给予该厂商的相关费用。
英特尔的紧急和解给我们带来反思。如何避免恶性商战,怎样建立一个公平竞争而又阳光有序的环境,使得商战不至于沦落成“伤战”。
笔者认为,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
●国外有比较规范的市场环境,企业比较重视竞争规则和交易秩序,相关法律制度也比较健全,并且已经形成了具有约束力的道德秩序。此时,消费者是他们的竞争目标,为了取悦消费者,他们充分尊重消费者的权益,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水平,依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赢得顾客,以提升自己的品牌竞争力。
●严厉处罚。从前面欧盟对英特尔的处罚,我们不难看出,国外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处罚力度还是很大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恶性竞争事件的发生。而国内的惩罚力度远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多则罚上几十万,少则几万甚至几千,低处罚力度反倒给其他人一个效仿违规者的动力。相对于微薄的罚金,恶性竞争产生的利益如同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让商家难以抵挡其诱惑,这也是国内企业不正当竞争行为 “屡禁不止”的原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