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咖啡馆到微信群

  咖啡馆最初出现在巴黎和伦敦这样的大城市,是在17世纪。当时,报纸等印刷品开始出现,巴黎的咖啡馆里放着最新出版的报纸,人们一边读报,一边喝咖啡。在伦敦,由于已经出现了最初的证券交易,人们还可以在咖啡馆里打探最新的经济信息。

  两地咖啡馆有一个相同的地方:来咖啡馆的,都是互不认识的陌生人。他们相互交谈,部分是闲聊,部分是交换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咖啡馆成为都市中非常重要的公共空间,巴黎的启蒙思想家和革命者,也利用这个舞台传播自己的思想。

  当时的巴黎和伦敦,正在进行着如今所说的“城市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出现,大量人口从外地拥向首都。巴黎和伦敦的城市扩张方式是不同的,伦敦的模式有点像现在说的“摊大饼”,而巴黎则通过城市规划,不断改变城市的布局,来容纳更多的人口。

  但是,不管巴黎还是伦敦,都存在一个根本的问题:一个人进入城市,如何处理与陌生人的关系?这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根本问题。在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熟人关系;而在现代社会,与陌生人的关系,只有依靠法律和契约来建立和维护。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巴黎和伦敦的咖啡馆成为至关重要的场所。那里不仅是人们的休闲场所,也是人们获得信息的场所。咖啡馆变成一种文化,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礼仪和谈话方式。比如,陌生人见面的问候,对谈话夸张的回应,每个人在那一时刻都或多或少变成了“演员”。一个人在咖啡馆和在家里的表现,有时候完全像两个不同的人。咖啡馆是公共空间,而家则逐渐变成了私密场所。一个人回到家里,才露出更真实的一面。

  如今,大城市的咖啡馆非常多。像星巴克这样的连锁店,提供了家庭和公司之外的“第三种空间”,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在精神气质上,星巴克和巴黎最初的咖啡馆有着根本的不同:星巴克作为社交场所,是朋友之间聊天的地方,而不像最初的咖啡馆那样,到处都是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在星巴克,人们并不愿意和陌生人聊天,而是让相熟的关系更进一步,同时关闭了和陌生人交往的大门。

  在功能上接近巴黎咖啡馆的,其实是微信群。尽管很多家庭都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小群,但是在大的微信群里,还是有很多的陌生人。我们在微信群里可以观察到陌生人之间的互动。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份识别号,也有人用真名,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知道自己在说话的时候面对的是陌生人。

  与咖啡馆不同的是,微信群具有虚拟性。尽管微信聊天在本质上也是实名的,但是在人们说话的时候,心中仍会有一个区分:那是另一个我。微信群是一个更安全的“咖啡馆”,至少人们不会再发生面对面的冲突了。

  摘自《读者》

  张丰/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