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设计师的胡同情结

  古老的北京胡同和时尚新潮的设计师似乎是完全搭不上边的两个概念,可是几年来,在前门大栅栏一带的胡同里,却活跃着一群年轻设计师的身影。

  他们喜欢和胡同里的大爷大妈聊天,他们缠着老手艺人请教世代传承的绝活,角落里的杂物和破椅子都能引发他们莫大的兴趣,每当冒出一些新奇的念头他们还会和胡同居民探讨征询……这些年轻人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学生,从2011年开始,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锲而不舍地致力于大栅栏设计改造项目,现代的设计思想和古老的胡同碰撞,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火花。

  项目的发起者,这些年轻设计师们的老师,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林存真,北京奥运会、南京青奥会和2022年冬奥会标志的主要设计者。这位在业界享有盛名的女设计师,几年来一直带着她的学生们走街串巷,深入胡同,希望用现代设计理念把传统文化融入生活,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林存真把这个项目称之为年轻设计师们的一种“修行”,她十分希望,以此作为磨练,学生们深入市井生活,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吸取养分,才能成为一个“接地气儿”的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就该展示中国文化

  实际上,设计这门学科在中国是舶来品,现代设计思维最早来自德国,林存真毕业于德国莱比锡大学视觉系平面设计专业,是什么让她把设计的重心转向中国传统文化呢?她笑言,这来自德国导师带给她的震撼。

  1999年,林存真在德国莱比锡视觉艺术大学读硕士,她的导师是一位国际著名的设计大师,她很好奇导师为什么会收一名中国学生。“我想看看中国学生的东方思维和西方设计思维碰撞一下,会发生什么?”听到老师给她的答案,林存真的第一感觉是羞愧,因为她多年来学习的都是西方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于是,她买来很多书开始恶补中国文化知识。

  在进行毕业设计时,林存真展示的主题是“中国的数”,她特地让丈夫在北京花数千元买了一批传统木制算盘快递到德国,通过精心设计的软件,她用算盘展示出“形与数”以及中国人对数字的理解和认识,还深入表现了数字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她的毕业设计最终获得了导师的认可,她也从此进入中国文化的汪洋大海,越探究越感博大精深。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你不了解的时候学一就是一,可一旦了解了,理解了,学一就是万,这是一个不断生发的过程,一个明代的小桌子就有无数的讲究,越学越无穷尽。”林存真慨叹。

  如今的国内设计界,也在强调中国味儿,可是林存真觉得,贴一些所谓的中国元素在设计中,缺少内涵,并不能体现中国味儿,“你要长时间浸润在这种文化中,不断感受、理解,在身体中发酵,才能创造出具有内涵的作品。”

  作为中央美院设计学院的副院长,林存真把这个理念贯彻到了的教学中,她希望学生们能够深入民间挖掘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方法相结合,造福普通大众,于是,她带着学生们开始了“胡同修练”。

  胡同破椅子激发出灵感火花

  “大栅栏再生计划”是不改变胡同居民原生态的一种改造,如何让胡同生活更为整洁舒适,并且反映出带有当地色彩的文化内涵,也是设计师们关注的主题。

  “很多学生以前根本没进过胡同,我让他们先去大栅栏逛,去找居民聊,看他们怎么生活,有什么需求,经过访谈调研,理性分析,再决定自己的设计思路。设计应该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才能接地气儿,设计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好,设计师应该有这样的社会责任感。”林存真说。

  学生们按照老师说的到胡同里去走去聊,还真碰撞出不少灵感的火花,不止一位同学对胡同里散落的各种破旧椅子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王苑箔同学设计的项目名为“胡同垫子计划”,他看到胡同居民,特别是老人经常出来遛弯儿,累了就在一些台阶上或和椅子上坐下来,互相闲聊唠家常,对于居民来说,这是他们熟悉并喜欢的胡同社交模式。

  “正是由于这种胡同社交的存在,我发现胡同角落有各种各样的旧椅子,居民遛弯闲聊时用于歇脚,成为一种‘公共设施’,也是胡同特有的风景。然而由于无人管理,这些椅子随意堆放,满是灰尘,老人经常会拿张纸垫着坐,我想可以用坐垫来解决这个问题。坐垫的原料可以收集居民家中的旧床单等废布料和旧衣服,进行清洗后按照面料、花纹、颜色分类,设计师提前设计出坐垫的模版,还可以鼓励当地居民自己设计坐垫,尤其是联合胡同里的布艺老人带头创作,使坐垫成为胡同视觉文化的载体,同时也可以附带一定的商业价值。”

  设计,让胡同文化大放异彩

  宁婧如等同学设计的“咱家小凳”项目也是针对破旧椅子,她表示:“破椅子背后蕴藏着胡同的审美眼光和浓厚的情感色彩,我从破椅子中感受到了属于大栅栏老北京的人情味儿。”她设计的“咱家小凳”是各种色彩温暖、造型简单的家常小椅子和小凳子,用来代替破旧椅子,放在胡同和院子里毫无违和感。她希望“咱家小凳”能为大栅栏注入新的文化元素,成为胡同新的风景线。

  孙畅同学设计的“胡同挡板”则是针对胡同里汽车、自行车、三轮车用的各种杂乱无章的“狗挡板”,他设计出一种统一的喷漆挡板,不但美观方便,挡板上他还设计了和当地文化相关的文字与图画,例如北京方言“借光儿”、“劳您驾”,以及老北京布鞋、京剧脸谱等图案,制作出模版可以很快喷绘而成,可重复使用,小小的挡板也成为传播地区文化的媒介。

  几年来,这些年轻的设计师们已经在大栅栏设计了数十个项目,令林存真欣慰的是,其中一部分已经实施,看到了成果,有的甚至还得到了天使投资,例如,“二十四时门神扑克”已经上市。“设计正在实实在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老百姓也从这些设计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力量,整个区域的文化内涵都在提升。”林存真觉得很欣喜。

  林存真说:“我喜欢这样的工作,对设计师来说,它是修炼,是使命,也是信仰,即使没有钱,倒贴钱,我也会一直做下去!”

  摘自《北京晚报》

  张鹏/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