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屈己”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改革家之一,此君最大的特点是不拘小节,常凭性情做事。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乘船路过金陵时,王安石穿着平民服装、乘着驴子来到江边拜访。

  王安石主动拜访苏轼,不是件容易的事。其一,王安石是神宗时代第一改革派,曾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其时虽然下野,却依旧拥有奏事权,而当时的苏轼不过是一个级别极低的贬官。其二,王安石比苏轼大16岁,算是长辈,长辈主动探望晚辈,在那个讲究等级秩序的时代,也非寻常人愿意为之。然而,王安石愿意“屈己”,而且做得一点也不勉强。

  张友鸾先生是民国时代最有影响的几个新闻人之一。此君办报特别看重文学趣味。比如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士兵募集冬衣,他用的标题为:“西风紧,战袍单,征人身上寒”。一则讽刺大后方国民党官员生活奢侈浪费的新闻,到了他笔下,则变成“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他办什么报纸,什么报纸就畅销。

  张友鸾的才华也是“屈己”的成舍我发现的。1925年,《世界日报》总编辑张恨水提出辞职,报社经理向成舍我推荐因编辑《文学周刊》崭露头角的张友鸾。其时,张友鸾走入社会不久,年纪只有二十出头,成舍我对他的能力不觉间生出怀疑。加上经过挽留,张恨水已答应暂时不走,似乎也不需要再添人手。张友鸾到报社只上了三天班,就被成舍我辞退了。张友鸾一气之下,写了一封信大骂成舍我,其中有一句叫“狐埋之而狐搰之(语出《国语?吴语》,意思是狐性多疑,得了猎物先埋在土里,埋了又不放心,还要掘出来看看),所以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功”。读了这封足以让一般人血压飙升的信,成舍我非但没有生气,还特别高兴,说:“此人虽出言不逊,但骂得痛快,切中要害。文章也写得漂亮,有才气。”他接着大手一挥:“此人非用不可”,立即请回张友鸾,让他做了社会版的编辑。一年后,张恨水去职,成舍我又将张友鸾提拔为总编辑。

  所谓“屈己”,就是放低姿态,给下位者、弱势者、对手超出寻常的尊重与敬意。“屈己”折射了智慧。王安石“屈己”,是因为他看到了苏轼虽然反对新法却是从国家、民族利益的角度出发的,与一般的争权夺利之徒有极大区别。成舍我“屈己”,是由于他发现了张友鸾的成事之才,觉得此人可以帮助他将这份私营报纸很好地办下去。没有这样的前提,估计他们的行事也会有所不同。“屈己”更反映着一个人做人的大格局。从本性说,“屈己”其实是一种对是非的在乎。

  摘自《北京日报》

  游宇明/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