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管理风险的必要条件

  2018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中国经济整体运行平稳。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情况如何?风险和挑战何在?宏观政策基调是否会发生变化?在本期以“年中经济研判”为主题的封面专题中,我们邀请国内知名机构的学者对2018年经济形势进行解读。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在《2018年的中国经济》一文中展望了中国经济未来走向,预计2018年和2019年的实际GDP增速分别为6.8%和6.7%。在货币政策方面,由于2017年底以来去杠杆政策力度加大,金融条件收紧的节奏与力度超出此前预期,预计今年下半年货币政策将边际调整,回归真正意义上“稳健中性”的取向。在财政政策方面,考虑到财政赤字有望逐步扩张,专项债和地方债的发行可能会加速,下半年财政政策可能会更加宽松。

  沈联涛、肖耿在《稳发展、防风险》一文中强调,中国金融领域存在期限错配、权益错配和收益率错配等结构性失衡问题,并且叠加其他国家商业周期等宏观经济风险。而减轻风险的唯一途径,就是采取强有力、持续且全面的改革战略,进一步形成全面分担和管理风险的机制,建立起平衡、坚韧、稳固的实体和金融体系。

  本期“改革开放40周年”专栏聚焦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拉米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表示,自2001年正式加入WTO以来,中国基本兑现了入世承诺。全球化的红利并未消减,中国的最优方案仍是保持市场、科学技术、社会的开放。当前欧美国家对中国的争议主要集中在补贴、政府采购、国有企业、强制技术转让等问题上,但这也表明中国仍有巨大的开放和改革潜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从商人到企业家有多远》一文中认为,中国企业家普遍缺乏“企业家精神”。在下一步改革中,中国应该在文化层面和制度层面激发企业家精神。

  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不断升级,加强合作成为管理全球多重风险的必要条件。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英国脱欧与特朗普贸易战》一文中比较了二者的福利损失。估算结果显示,贸易战会带来巨大的破坏,但总体成本可能会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小--大约是美国GDP的2%-3%;而英国脱欧带来的损失也高达英国GDP的2%左右。

  人工智能等技术给就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全球人工智能及认知科学专家皮埃罗·斯加鲁菲在接受《中国经济报告》专访时表示,当前人工智能仍处于“石器时代”,人们更应该担心生物技术的发展,而不是人工智能。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