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归来”已不遥远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8-19 09:21
东北虎数量从最初的8只,上升到2017年底的1300多只
“虎子、虎子……”听到饲养员清脆的叫声,躺在林荫下纳凉的东北虎机灵起身,循声而来,在观光车前打着哈欠、伸着懒腰,憨态可掬。
在笼舍走廊里,兽医邱宏坤尽管步履轻盈,但一只老虎已经目露凶光,低声吼叫。他转身的一瞬间,老虎腾空而起,怒吼着扑向铁笼栅栏。“一年前这只虎得病,我给它打过针,它记仇啊!”老邱略有失落地解释说。
在乖巧与凶猛、呆萌与机警之间,我国人工饲养繁育的东北虎,演绎着回归山林前的“王者之风”。
今年是我国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20年,也是我国人工饲养繁育东北虎的第32个年头。随着东北林区生态环境恢复和人工繁育保护东北虎步伐的加快,东北虎野化放归的“王者归来”已不遥远。中国横道河子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主任许鲁说:“这正是我们坚守30多年的梦想。”
在7月29日第八个“全球老虎日”前夕,本刊记者走进世界最大的东北虎人工饲养繁育基地,记录人虎情缘、感知育虎艰辛。
“宁肯人受穷,不让虎挨饿”
虎,人称“百兽之王”,东北虎体形硕大、凶猛异常,更显“王者风范”,被列为全球十大濒危物种之一。
1986年,当时的黑龙江省对外经贸部门及下属的土畜产进出口企业,同国家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从国内动物园调入8只东北虎种虎,在黑龙江省横道河子镇成立了以异地保护、饲养、繁育东北虎为主的“中国横道河子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
横道河子,地处黑龙江省海林市,群山环绕,风景秀美,自然条件适宜东北虎生存,20世纪50年代这里建设了国内较早的野生动物饲养场,主要饲养貂和貉。
横道河子东北虎林园副经理刘长海说,当年中心的成立,既有饲养、繁育和保护东北虎的目的,也有利用虎的经济价值的考虑。但199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禁止犀牛角和虎骨及其产品的一切贸易活动。
一道禁令改变了中心的原有规划。当时,人工饲养东北虎的数量达80余只,“动不得,养不起”让中心“骑虎难下”,三年负债800多万元。
“日子非常艰难,老虎每天要吃肉,职工也要生存。但我们宁肯人受穷,不让虎挨饿。”许鲁回忆说,虎的种群保护下来了,但职工生活“濒危”了。1996年前后,职工连续18个月没发工资。有的职工为了生活,不得不利用业余时间养些鸡鸭贴补家用。
横道河子东北虎林园兽医兼养虎队队长邱宏坤说:“那时候只上班不挣钱,没少被老婆埋怨。但我们想,老虎在,希望就在。”
虎必须养好,人也要吃饭。“我们能不能走出深山,自己养活自己?”1996年,中心在哈尔滨市的松花江北岸成立黑龙江东北虎林园,开始了“以虎养虎,放虎出山,放虎打工”的养虎之路,采取半散放模式,让东北虎在模拟的生态环境中自由生活,开展旅游观光,把门票收入投入东北虎繁育、科研和保护以及人员开支。
2011年,东北虎林园又收购扩建了沈阳怪坡东北虎园,进一步扩大了规模,最艰难的日子挺过去了。东北虎数量也从最初的8只,上升到2017年底的1300多只。三地虎园年参观人数达60万人次,更有助于唤醒人们关爱东北虎、珍惜生态环境的意识。
“比父母养孩子还要难”
从横道河子时期的女饲养员“九朵金花”,到哈尔滨松花江北岸的年轻“虎爸”们,两代养虎人接力传承,痴心不改。
当年“九朵金花”之一的孟秀芝已经退休,知道四五月份是东北虎繁育的大忙时节,儿子宋志洋已经3个月没回家住了。她赶到虎园给年轻“虎爸”们包了顿饺子,了却挂念。31岁的宋志洋说:“我小时候,妈妈总是忙着照顾小虎,我一放学,先去虎园找我妈,放假更是天天去,所以我是跟小虎一起长大的。我养虎养得好,因为我妈是我师傅。”
东北虎林园饲养兽医部部长黄海涛说,32年前,饲养繁育濒危的东北虎,几乎没有现成的技术可供学习借鉴。对东北虎习性、成长和繁殖等的认知,是靠饲养员们与东北虎的朝夕相处,一点一滴积累、传授下来的。
据饲养员马丽娜回忆,当年,有的母虎第一次当“妈妈”,不会哺育虎仔,只好人工代养。喂什么?试过母狗喂奶,虎仔力气小,吸不出奶水;试过奶粉,虎仔体况下降,营养不良……尝试了无数次,最终发现羊奶配上维生素、加钙,最适合虎仔吸收,更重要的是,和婴儿一样,虎仔吃奶后要轻拍后背和腹部,打嗝排气,避免呛奶和腹胀。
东北虎林园饲养兽医部部长助理刘令国说:“养虎人对老虎,就像父母爱孩子,但比父母养孩子还要难。对幼虎,除喂养外,还要换尿垫、消毒、量体重、测体温、登记备案、数据整理分析等,做到24小时监测,一坚持就要6个月。”
饲养员李鑫说:“到了饭点儿,它们会像小孩儿一样闹着要吃奶。”看到饲养员、闻到奶香,它们会发出“突突”的声音。他说:“这是友好、开心的意思。”
经历了1998年松花江、嫩江流域暴发特大洪水期间的老虎“搬家”、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时的游客锐减和东北虎防疫,到治疗患病老虎的“虎口拔牙”和“青光眼”手术,再到数不清次数地给争强好斗的东北虎“分餐”“拉架”……每一次惊心动魄的过往,在今天的养虎人心中,都归于平静和坦然。
可喜的是,在人工饲养繁育过程中,一些东北虎的科研项目取得突破。饲养员与科研人员配合,在雪后,测量人工饲养东北虎脚印的宽窄、大小、深浅等数据,借此构建的分析模型能推算出东北虎的年龄、体重和性别,有效应用在野生东北虎个体识别中,准确率达80%以上。
2016年,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猫科动物保护研究院士工作站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建章带领的科研团队,对东北虎的行为性状、疾病监控、遗传管理、野化放归等项目开展专项研究。
32年过去,邱宏坤从一个18岁的小伙子,变成50岁的中年大叔,“那时候我还很年轻,下班坐车,总有人给我让座,觉得很奇怪。后来才明白,是我天天跟老虎在一起,都换下了工作服,身上的味儿还是熏得人家坐不住。”
“那一天,我们都会流泪”
32年里,我国人工饲养繁育的东北虎已到了第四代。横道河子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副主任刘丹说:“为避免近亲繁殖,保证种群的遗传质量尤为关键,而不是数量越多越好。”
为保障种群质量,中国横道河子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建立了东北虎谱系数据库、国家级疫源疫病监测站、计算机管理局域网,详细地记录着每只东北虎的前世今生,力求优生优育。每年出生的仔虎,都是在基因检测基础上繁殖的优秀后代。
在横道河子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本刊记者看到一排多米诺骨牌形状的石碑,倒下的石碑上刻着“巴厘虎”“爪哇虎”等,代表已经灭绝的品种。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姜广顺说,因为一些虎种的灭绝,中国攻克人工饲养繁育东北虎的难题值得骄傲。不仅为东北虎保存了完好的基因库,也为野外虎研究提供重要条件,为恢复野生东北虎种群提供了良好基础。
在2011年、2015年,东北虎林园两度尝试东北虎野外繁殖都取得了成功。刘丹说,这意味着中国人工饲养的东北虎由人工繁育向野外生殖转变,在东北虎野化训练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经过初级野化训练,人工饲养的东北虎在适应能力、奔跑速度、捕猎技巧、繁殖能力等方面,都比过去提高了很多。
尽管如此,距离高级训练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目前,优秀的东北虎亟须进入自然生存环境中进行锻炼,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建设为这个目标提供了可能。
刘丹表示:“野化放归,不是把现在的这代老虎放到野外就能存活,而是指这代老虎在野外能够繁殖后代,后代在野外环境真正能存活下来,那样距离真正的放归就不远了。”
姜广顺介绍,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我国东北森林恢复、有蹄动物增加、人为干扰减少,东北虎数量稳定增加,栖息地质量显著改善。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中国的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有望在2050年增加到100只。
2014年俄罗斯野化放归的东北虎入境我国东北,参加了医疗保障工作的东北虎林园兽医徐海涛说,俄罗斯境内的老虎来到中国,说明东北林区的生态得到了恢复,能够满足东北虎野外生存需要。
“但是仅靠野生东北虎的自然扩散来恢复种群,太过漫长了。”姜广顺表示,可以尝试通过人工圈养虎加速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恢复。
他透露,科研人员已经开始着手筛选适宜野外放归的人工饲养繁育的东北虎的个体指标,“尽管东北虎的野化放归比草食动物难得多,但有望实现,我们一直在为那一天做准备。”
“我们也很矛盾,每天跟虎在一起,有感情了,但更知道,它们是自由的,是属于大自然的,终究要回到山林里。”黄海涛说,“真正到了放归的那一天,我们都会流泪。”
说话间,黄海涛的眼眶已经湿润了。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淮志 曹霁阳 何山/黑龙江哈尔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