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新”车熟路
- 来源:支点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8-30 15:50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襄阳的新名片。
在科技迅速改变人类生活的当下,我们谈论一座城市的名片时,很多时候是在谈论能令这座城市骄傲的明星企业或产业。比如华为、腾讯之于深圳,阿里之于杭州,大数据之于贵阳……
如今,襄阳这座城市正在创立一张新名片——新能源汽车之都。这一目标并非空穴来风,《支点》记者采访发现,在众多提出类似目标的城市中,襄阳有更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现实土壤。
第八大汽车城
开车行驶在襄阳,不少路名都有明显的“汽车风格”,如东风汽车大道、奔驰大道、车城大道。亚洲最大的汽车试验场,便位于奔驰大道附近。
不过,在很多非业内人士心中,汽车产业和襄阳这座城市似乎联系不到一起,对它的印象更多停留在“三国文化、旅游名城”。实际上,位于武襄十(武汉、襄阳、十堰)汽车工业走廊中心的襄阳,在国内汽车制造业方面有着悠久发展史。
襄阳汽车产业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彼时东风汽车公司前身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二汽)在当地布局零部件配套项目,襄阳汽车产业随之起步。
1984年10月5日,对襄阳而言是个极为重要的时间节点,当二汽襄阳基地建成投产后,当地汽车产业发展水平迅速提升。2000年,襄阳规模以上汽车工业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112亿元。到2010年,全市规上汽车工业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
2016年,襄阳规上汽车工业产值2160.2亿元,位居全国十大汽车城第八位,前七名分别为上海、长春、重庆、北京、广州、武汉、柳州。去年,该产值已突破2400亿元,再次巩固了襄阳全国第八的地位,与柳州的差距也由2016年的277.2亿元缩小至102.8亿元。
除了亮眼数据外,相对于同类城市,其汽车产业结构也十分完备。“在省内,武汉以乘用车为主,十堰以商用车为主,而我们各类车辆兼备,拥有全面的整车与零配件体系。”襄阳市招商局副局长黄学对《支点》记者说。
据了解,襄阳已涵盖动力总成、车桥总成、车身总成、车架总成、转向系统、制动系统以及汽车电子电器、内外饰件、通用标准件等零部件体系。虽然颇有亮点,却不够亮眼,即便是在湖北,提及汽车产业,人们第一反应往往还是“车城”十堰。要想脱颖而出,除关注既有产业外,还需找准未来趋势,提前布局。
2015年,襄阳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这一“国字头”目标,一定程度上说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襄阳的“新名片”。
整车产业积淀优势
国内提出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城市不止襄阳,相比之下,襄阳不是贸然地“追风口”,而是基于多年布局做出的市场化抉择。
早在2002年,襄阳便开始从事新能源汽车电池和永磁直流驱动电机的研发。此后数年,东风板块成为襄阳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排头兵”。2009年,东风襄阳旅行车公司首批商品化纯电动客车下线;2016年,东风俊风ER30乘用车在襄阳高新区下线;去年,俊风E17纯电动轿车也实现量产。
几乎与东风同步,通过内孵外引,新能源汽车民营板块也迅速成型。2015年,作为襄阳首家新能源乘用车企业,美洋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开工。次年,雅致新能源、九州新能源等整车项目也陆续进驻。
这些企业之所以来到襄阳,有一个共同原因:襄阳能真正让企业成本降低、效率提升,从而发展壮大。譬如,新能源汽车的总装其实与传统燃油车并无本质区别,核心还是冲压、焊装、涂装、装配四大工艺。因此,有整车产业积淀的城市会更有优势。“我们过去的基地在江苏,搬到襄阳后,招聘技术人才、产业工人的难度都大大降低。”九州汽车生产部部长殷恒告诉《支点》记者。
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在零部件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电池、电机、电控层面。襄阳在动力电池板块有猛狮新能源、骆驼集团、国能新能源,电机方面有中车电机、宇清电驱动、东风电气等公司。“在襄阳,一家新能源整车企业几乎能找到所有零配件供应商。”襄阳市招商局汽车产业招商分局副局长王海安对《支点》记者说。
殷恒则表示,目前九州汽车已有大量襄阳本土供应商,未来计划还会进一步提高本地供应商的比例,届时企业物流成本可以降低20%以上。
这并非九州汽车一家企业的感受。猛狮新能源表示,襄阳是国内少数拥有新能源汽车上下游完整产业链闭环的地区,这是猛狮在襄阳建设基地的重要原因。
目前,襄阳从事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及院所有40多家,占湖北省半壁江山,已集聚了5家新能源整车及专用车生产企业。去年,襄阳新能源汽车产值187.82亿元,同比增长24.6%,产量(含汽车底盘)为32346辆,同比增长105%,产量增速接近全国平均增速的两倍。
这一成绩,在华中地区已独占鳌头。按照襄阳发展规划,到2020年,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
不看概念看实质
襄阳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绝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基于行业特性进行科学规划和执行。
在襄阳,汽车产业几乎是每个干部的“必修课”,干部的专业性也提升了各类政策的落地效果。举个例子,襄阳在新能源汽车招商引资方面有个特色,“不看概念看实质”。
近年来,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不断出现。这些企业一旦在某个城市落地,往往会形成一波舆论热潮。但襄阳不光看重品牌属性,更看重其“硬实力”,真正做到“抓大引强”。
襄阳市招商局曾接触过多个“新势力”。有不错的,也有些在研发、管理、资本、资质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针对前者会持续关注,针对后者则会审慎评估。如此一来,就可以防止一些借造车之名谋取利益、赚取噱头的企业。而一旦企业的“硬实力”被认可、在当地落地,襄阳便会拿出绝对的诚意。
譬如美洋汽车从2016年3月开工建设到第一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只用了不到10个月,这也创造了美洋集团建设现代化整车生产工厂的最快速度。
发展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是绕不开的门槛。根据相关规定,新设立新能源汽车项目的企业都需要另外申请生产资质。针对这一难题,襄阳正持续协助雅致新能源、九州汽车、美洋汽车解决资质事宜,并已有所成效。当前,这一工作还在持续进行中。
此外,襄阳还通过设立综合性产业基金——汉江产业基金来促进产业发展。基金计划总规模50亿元,通过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各类基金200多亿元,力争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000亿元以上。
云康动力由传统燃气发动机控制系统向新能源电机控制系统转型;江山重工由传统专用车向新能源专用车转型;航力机电由传统发电机向新能源电机转型……每年技改投资近千亿元的背后,都有汉江产业基金的助力。
在需求端,襄阳也在持续发力。去年襄阳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达8616辆。目前,全市新能源汽车应用数量已突破15000辆,包括乘用车、客车、物流车、出租车、租赁企业和个人用户。襄阳市公交公司表示,目前新能源公交车占该市公交车总数的50%,公司也被住建部评为新能源大巴示范应用优秀企业。
筹建湖北交通大学
要进一步坐实“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地位,襄阳还需要更大的产业规模、更“冒尖”的龙头、更多高端人才以及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机制。
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79.4万辆,襄阳(含新能源底盘)约占4.07%,市场空间还有待提升。而且襄阳虽在新能源整车、零配件领域全面布局,但还缺乏一些细分领域的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龙头,抓大引强方面还有不少空间。
另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人才持续供给离不开教育。襄阳在职业教育方面优势显著,但在高等教育方面一直存在短板。
去年8月,襄阳成立筹建湖北交通大学工作领导小组,旨在以湖北文理学院为基础,整合相关资源,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目前,该工作还在进行之中。湖北交通大学可谓重任在肩:补齐高等教育短板、促进襄阳汽车产业的发展,还要推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人才需要自我培养,也需要主动去“引”。实际上,政府在产业引才上是配角,企业才是主体。将龙头企业打造成“引才IP”,或许是未来选择之一。
除了以上挑战之外,汽车企业的效益提升也是个问题。记者走访时发现,当地一家企业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有点冷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与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频繁调整有关。“新的补贴政策一般每年6月推出,这阶段订单会受到影响。7月后就到了旺季,热火朝天的景象随时都能看到。”上述负责人说。
补贴政策的调整,也意味着研发成本的提升。上述工作人员明确表示,相比燃油车,做同类新能源汽车的效益并不高。据了解,财政补贴可达新能源汽车零售价格一半以上,但补贴得在跑满足额公里数后才能发放,从生产到补贴发放的时间差,给企业带来了大量财务成本压力。
针对这一点,襄阳在不违规情况下,在财政上提前为企业安排补贴资金,足额、及时进行发放。
但是,要从根本上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下一步还要做更多的事。“一是抱团出海,协同发展,通过产业联盟的方式降低产业成本;二是创新商业模式。通过加强与运营企业合作,引进金融资本参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三是加强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资金扶持。支持汉江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参与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股权投资和订单投资等。”黄学说。
《华尔街日报》介绍深圳时用了这么一句话——“深圳是世界上最大电信设备供应商华为、最大互联网企业腾讯的总部。”或许有一天,在中国向世界介绍襄阳这座城市时,会出现新能源汽车这个名词,以及一批知名企业的名称。
《支点》记者 蒋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