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海”压力下的商机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8-30 16:36

  海绵城市建设最大的“痛点”,是不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因为每个地方的地质条件都不一样。

  近几年,像武汉这样的丰雨城市,每逢梅雨季都会开启“看海模式”。有人调侃,要是没看过“海”,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武汉待过。

  “看海”是市民对城市内涝的调侃,虽是自嘲,但更多的是担忧。毕竟一旦“看海”,首先是出行不方便,更重要的是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有强需求自然就有大商机。前不久举行的第二届智慧海绵城市论坛上传出消息,由中国宝武武钢绿色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钢城建)承建的南干渠游园海绵化改造项目,获评“中国特色海绵样板”,成为全国海绵城市的典范。

  在接受《支点》记者采访时,武钢城建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目前测试的效果看,在青山区试点的海绵城市项目,防渍水的能力基本可达到“50年一遇”的标准。

  这是否意味着,以后武汉就能彻底告别“看海”了呢?

  为何常“看海”

  武汉又称江城,古时就是一块沼泽地,主要依托水路,择水而居。

  受地理环境影响,武汉的地势本来就低,先天排水条件差。加之近年来城市快速扩张,在水泥硬化路面快速增长的同时,地下排水系统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标准,只有“1-2年一遇”。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天气异常,就很容易发生内涝。

  海绵城市建设,是缓解城市内涝的有效手段之一。它是一种城市建设理念,指城市像海绵一样,通过建设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下凹式绿地、城区河湖水域和污水处理设施等,加强城市对自然灾害的承载力,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传统模式中,城市路面追求硬化率,逢雨时力求“把每一滴水排出去”,但往往效果不佳,容易形成渍水。

  2015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武汉在全国400多个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试点。而青山区作为老旧社区的代表,成为武汉两个重要的试点区之一。

  武钢城建负责的就是青山区南干渠片区的海绵城市试点项目,为此专门组建了武汉武钢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武钢海绵建投)。参与海绵城市建设,也被视作宝钢、武钢合并后,武钢开展多元化业务的一个缩影。

  在很多武汉市民的印象中,每次内涝,以武昌的南湖地区以及武汉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区域最为严重,为何海绵城市的试点会选择青山区呢?

  武钢海绵建投总经理朱铁海介绍,青山区南干渠片区是老城区,面积约3.8平方公里,覆盖居民约12万人。这个片区,不仅有社区、学校、市政道路、城市管渠、公园绿地、城市水系等多种城市元素,而且城市配套设施老旧,有些排水管网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更重要的是,它是整个青山区地势最低的地区,片区的工业三路地势比周边要低1米左右,是该区渍水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如果把这个片区改造好了,相信对解决武汉市的渍水问题会有很大帮助。”

  小雨不湿鞋

  2016年1月,南干渠片区海绵城市项目建设正式启动。朱铁海介绍,公司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将片区划分为5种类型:社区、园区、学校、道路、明渠,每种类型所采取的海绵改造方式各不相同。

  对于社区,重点对硬化路面和绿化带进行改造。朱铁海说,以前城市铺设的路面,多以不透水的混凝土材料为主,雨水流到路面后不能被吸收,只能流向排水管,给排水管网造成较大压力。改造后的路面则铺设透水砖。透水砖看上去和普通的砖块没什么不同,但其以武钢钢渣为主要原料制成,具备天然蜂窝结构,颗粒与颗粒间有缝隙,透水性较好。

  在武钢海绵建投院内,《支点》记者目睹了透水砖路面与传统水泥硬化路面的区别。两块1平方米的地面分别由两种材料铺成,打开水管喷淋,水量相当于小雨级别。几秒钟内,水泥路面即形成渍水,流向周边的绿化带;而透水砖路面在约5分钟的试验里,几乎看不到渍水。按行业话来说,就是实现了“小雨不湿鞋”。

  记者注意到,可能是出于美观需要,传统社区的绿化带通常都比路面高20厘米左右,但这种设计有一个缺点,不利于路面渍水的排放。经过改造后,新的绿化带比路面低20厘米。当路面有渍水时,水就会流向绿化带,此时绿化带就能起到“海绵”的作用,先将雨水“存储”起来,再慢慢渗透至地下。

  学校操场通常容易渍水。以青山区钢城中学为例,以前该校多处低洼地逢雨必渍。改造后,操场跑道的下层不再是传统的混凝土,而是厚厚的透水砖,大雨来袭时,雨水可以渗透至地下,补充地下水、涵养水源。阳光强烈时,储存的水分可以蒸发出来,降低地表温度。校内还新增了雨水花园,埋设蓄水模块,增加绿化面积,改造排水管。如今,该校的雨水利用率达到50%,渍水点基本消失。

  朱铁海说,南干渠片区海绵城市项目建设,主要就是通过综合运用透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化带、雨水桶、植草沟等工具,让雨水快速渗透,使路面不再渍水。同时,由于采用的是自然生态式的改造,草坪、绿化带等本身就有蓄水功能,能在一定时间内即让水“滞留”在土壤里,减小地下管网的排水压力。

  今年5月,南干渠片区的78个海绵城市子项目中,有71个已顺利通过验收。剩余7个受拆迁进度影响,预计今年底可完工。

  “大雨不渍水”可期

  “海绵”化后的城市,究竟能否彻底告别“看海”?

  武钢海绵建投技术部部长曹利勇介绍,2017年6月武汉梅雨季经历了几次大到暴雨,经过实测,南干渠片区70多个以前的老大难渍水点,基本没有出现长时间渍水现象。“但这并不等于说青山以后就能告别‘看海’了。”曹利勇向《支点》记者多次强调,海绵城市建设与防内涝之间,并不能完全划等号。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标准,“5年一遇”的降水量为165毫米/日,“10年一遇”的降水量为205毫米/日,“20年一遇”为249毫米/日,“50年一遇”为303毫米/日。曹利勇说,通过检测,改造后的青山南干渠片区在遇到“10年一遇”的降水时,可实现完全无渍水;遇到“20年一遇”的情况时,基本可实现无渍水;遇到“50年一遇”的降水时,除少数点外,大多数点都不会长时间渍水。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N年一遇的标准,都是讲的日平均降水量,如果遇到一小时内强降雨量达100-200毫米的极端天气,渍水现象依然难以避免。”曹利勇说,海绵城市虽然有利于缓解渍水,但毕竟是“海绵”,蓄水量是有限度的,短时间降水量太大的话,“海绵”也会饱和。

  事实上,海绵城市是个系统工程,除了从源头存蓄、滞留雨水外,中间环节排水管网的建设以及终端环节泵站的抽排能力都与排水效果紧密相关。“目前我们进行的海绵城市试点,主要是从源头进行控制,但仅靠源头的改造是不可能完全杜绝渍水的。”曹利勇说,对源头进行海绵化改造,更重要的功能是延缓雨水进入排水管的速度和总量。

  比如,某地水量大,按就近泵站的抽排能力,一小时连续降雨可能就会形成渍水。但经过海绵化改造后,该处降水通过土壤、植被的吸收渗透,能将渍水的时间延长至两小时,而很可能在一个半小时后,雨变小或停了,那么该处就不会形成渍水。

  看好未来商机

  尽管青山南干渠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是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有一定公益属性,但对参与经营的武钢城建来说,公司是必须要创造利润的。2017年,该公司实现营收20.87亿元,利润近1亿元。如果公司要做大做强,就得将南干渠模式复制到武汉甚至全国更多地区。

  “目前,我们已在南干渠项目上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到其他地方也可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朱铁海说,海绵城市建设简单地说,就是各种工具的组合利用,比如透水砖、雨水花园、绿化带下沉、雨水箱等,实现渗(透)、滞(留)、(存)蓄、净(化)、(再利)用、排(放)等功能,只不过要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配置,不能简单地复制经验。

  比如,我国北方地区缺水,那里的海绵城市建设要着力加强蓄水功能;而南方雨水丰沛,则以防渍水为主。在西部干旱地区,应以雨水回收利用为主;在山区则应以控制水土流失为主;在地下水干涸的区域,既需要雨水下渗,回收利用,也需要考虑内涝控制和污染控制。

  “至于武汉市其他地方的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地方政府推动,我们也会积极关注相关招标信息。”朱铁海说,他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前景十分看好,因为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的文件》要求,国家提出到2020年,海绵城市建成区要达到20%;到2030年,建成区要达到80%,“而目前武汉市试点的青山和汉阳四新片区,海绵城市的改造面积只占中心城区的4.4%”。

  《支点》记者 何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