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坝问廉,把“最后一公里”铺到群众家门口

  • 来源:廉政瞭望
  • 关键字:场坝,百姓问廉
  • 发布时间:2018-09-11 10:41

  “我想问下董书记,三、四组的那段路,原规划是要硬化5米,现在只硬化了3米5,国家应该是按照5米拨的款,多余的钱,是不是拿给你们村干部分了?”

  7月18日,广元市朝天区中子镇印坪村村委会场坝上的“百姓问廉”现场,村民代表的发问像甩出一枚消音弹,现场静到只能听到远处山坡上的蝉鸣。村民们没见谁这么直接地质问过“当官的”。

  把问廉现场直接搬到群众身边,朝天是首创,在全省也属先例。

  “你对这个回答满不满意?”

  面对场坝头近百村民和镇、区纪委监委领导质疑的目光,坐在被提问席上的党支部书记董波神情凝重起来。他皱起眉头思索了片刻,随即从容地回应道:“这条路是产业环线,按照要求硬化不宽于3米5,而且是国土局招投标实施,我们村上只负责协调,资金没有经手,所以不存在私分的情况。”

  然而,还没等董波松一口气……“不过我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村上修路、修水利工程,占了村民的田,为啥没得补偿?”

  董波顿了顿,严肃地回答道:“在这个工程铺开之前,我们就专门开会向大家公布过政策,这个是村上的集体项目,占地是不赔偿的,只会赔偿青苗费……”第二个问题接踵而至。

  提问继续一个个抛出来,太阳底下,村委会主任、第一书记,轮番被现场“考问”。

  “我当了10多年的村镇干部,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虽然过去半个月了,董波对这次问廉依然记忆犹新,他说会“终身难忘”。

  在那次问廉会上,虽然没有发现涉及违法违纪的问题,但他被群众批评在督促项目实施过程中态度不好,他现场作了检讨,并承诺以后一定注意自己的言行。“我本来就是个急性子、暴脾气,这些在以前都不是事,但是现在对村干部的要求高了。”他承认,新形势新要求对于村干部是一个新挑战。

  一同接受“问廉”的印坪村村主任王洪川、第一书记李江桥,同样有如此感受。

  位于川陕结合部秦巴山区的印坪村,是一个典型深山村。在2016年以前,这里曾是全镇唯一的贫困村,山高坡陡不说,只有一条总长不到一公里的水泥路,村民上下山出入很不方便。210户人家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2户,占四分之一,绝大多数人家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

  如今的印坪,是另一番光景:路修好了,核桃基地、食用菌基地等经济作物产业发展起来了,蓄水池、提灌站建起来了。村里以前是土地庙的地方,竖起了一块感恩碑。倡议拆掉土地庙建感恩广场立感恩碑的村民王兴培说:“给土地爷烧了一辈子香,没起任何作用,受穷的还是受穷。脱贫政策一来,大家住进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这是求‘土地爷’求不来的。”脱贫是这个山村发展历程上的第一步跨越。

  随着脱贫攻坚的纵深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一系列强农富农惠农政策的密集出台,朝天区纪委监委调研发现,在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基层,存在政策不深入,村务不公开,干部作风不深入,问题解决不彻底等突出问题。“四不”问题,直接影响中央、省纪委监委的政策落实到实处,也影响党群干群关系。为此,朝天区积极探索方式方法,以此管住干部“微权力”,整治基层“微腐败”,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

  本着问题导向的原则,朝天区创新制定了一套“家门口推举代表,背靠背收集意见,实打实述责述廉,面对面质询评议,点对点销号整改,全方位结果运用”六步工作法,以村为单位,搭建了一个个有效的沟通平台。

  “这样一个搭在群众身边的坝坝问廉,给群众搭建了一个反映诉求、咨询政策、参政议政的民主监督平台,真正把问题解决在群众家门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一线。”朝天区纪委书记、监察委员会主任彭鸿介绍道。

  在印坪村感恩广场上举行的那场“百姓问廉”就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要信了,才敢提,要改了,才真信

  “问廉”问得再好,最后还是要落实到成效上。对此,不少群众一开始都不以为然。

  “一开始都以为是搞过场。”曾在上世纪90年代任职的“老村长”尹长贵说,但是不久后,他和很多村民的想法转变了。自从上个月他在问廉大会上提了村里用水的问题,半个月之内工程已经推进到引水管道的铺设环节。“水管子已经牵到对门山上了”,尹长贵指了指对面山头说,“见过太多走过场的东西,没想到这次是动真格了。大家都看得到,这两年村干部其实给村头办了很多好事、大事,不过现在不一样了,有啥子做得不好的大家都可以挑毛病。”

  除了现场的百姓问廉,村委会还会向当地村民发放“三委”及其领导班子成员民主评议表,分别从作风问题、服务群众等方面对其进行评分,最终形成意见和建议。

  不仅是群众,现场被提问的干部的心路历程也经历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中子镇南垭村党支部书记李建林向记者坦言,最开始对“百姓问廉”有些抵触,也有些“怯火”,担心群众代表不明事理横加指责,心理压力很大。但在现场观摩过一次问廉后,他的思想包袱放下了。他发现,问廉现场的群众代表对村上的事务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问题虽然很尖锐,但是很客观,很多意见和建议都在点子上,对村上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无形中也能推动民主管理。”下一步,李建林也准备回去搞这样的活动,“这样的平台不仅能给群众宣讲政策,通过面对面开诚布公的交流,也能化解很多误解跟矛盾,还能有效促使大家找准不足,加大整改力度,更好地推动村上的工作。”

  在印坪村当地土生土长的董波承认,群众更关注的是问题如何得到解决。“因为你现场承诺了解决问题,甚至有些还追到问解决的期限,这个是受上级纪委监委监督的,群众也是盯到的,你要是没解决,就等到被戳脊梁骨嘛。”

  “‘百姓问廉’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参与监督的热情,一些长期困扰干群关系的问题和矛盾,通过‘百姓问廉’面对面地解决后,大家的心都敞亮了,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了,工作也更好做了。”董波在经历“问廉”后,对强化群众监督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从演播室内“被代言”,

  到家门口“面对面”

  其实,朝天百姓问廉之前有过范本,只是场景在演播室里,但是久而久之就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群众的参与度不够:评审团的评分标准,主要取决于被问政嘉宾的态度好不好,对政策熟不熟,但是对于问题是否解决,群众是否满意,却没有直观的体现。

  针对这一问题,朝天区纪委监委大胆进行探索,把问廉的场地,直接搬到了群众家门口,让群众直接参与到问廉过程中,“把评判权、监督权,直接交还了群众。”最早提出“坝坝问廉”这一想法的彭鸿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演播室整套设备要花钱,而且,百姓还不容易进入到会场直接发问,现在,‘阳光问廉’搬到了群众身边,村上的院坝,不仅节约成本,而且可以让群众直接与村干部对话,面对面地沟通,效果当然更好。”

  “村头抬头不见低头见,熟人熟面的,不好得罪人。”有部分村民告诉记者,他们担心这种“直杠杠的挑毛病”会“扫别个面子”。时代变了,乡村的传统观念依然发挥着作用,人情社会的很多顾虑依然存在。在特定场景下,村民被赋予“提问者”身份,现场质询村干部,过后会不会被“记恨”呢?

  朝天区纪委监委考虑到这个问题,在六步工作法中的第二条和第四条——“背靠背”收集意见、“面对面”质询评议,其实就是针对这一问题开展的:在村里按照“为人公道正派、思想政治素质好、政策法律意识强、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的原则,从村民和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退伍军人等“五老人员”以及本村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推选出20至30名“问廉”代表。然后群众代表进村入户收集问题和建议,按照脱贫攻坚、干部作风、政策咨询、产业发展等内容形成“问廉”清单。

  为进一步打消群众心中的顾虑,朝天区纪委监委、乡镇党委公开承诺,对于压制民主甚至打击报复的行为,将以“零容忍”态度坚决予以打击,彻底消除群众的顾虑心理和思想包袱,“轻装上阵”。

  “朝天的哪个干部敢记仇?找谁记仇?群众代表的声音代表的是广大群众的集体心声。”对于这一制度对细节的关照,彭鸿显得信心满满。

  今年以来,朝天区已经开展百姓问廉活动100余场次,参与干部群众累计达5000余人次,收集各类问题和意见建议867个,现场澄清或解决343个,督促整改624个,立案15件,群众对问题整改的满意率达了94%。

  朝天区纪委监委相关干部说,以上一系列举措最终是想实现“工作勤不勤,群众来点评;干部廉不廉,群众来发言;干得好不好,群众来投票”的效果。

  文/本刊记者 康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