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见之眼

  “软件+硬件+云服务”,悉见科技的场景突围法。

  智能手机之后,下一代计算平台是什么?

  悉见科技创始人兼CEO刘洋认为,是AR眼镜。

  2016年,从小米离职的刘洋正式成立悉见科技,开始攻关AR眼镜。彼时,AR/VR跌入“死亡谷”,资本热潮逐渐退却,消费级市场远未打开,行业大批公司倒闭、转型。悉见科技的成立选在了一个“风停了”的节点。

  “悉见,即洞悉所见,定位是以视觉技术和交互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公司。”刘洋向《21CBR》记者强调。

  不想只做纯硬件公司,悉见科技搭建了一个“软件+硬件+云服务”的业务架构,面向B端市场,重点布局文旅娱乐、商业营销等领域,为企业级用户提供AR、AI为核心技术的整体解决方案。

  2016年3月成立当月,悉见科技获得数百万天使轮融资。2017年4月,悉见科技完成千万级Pre-A轮融资。2018年8月,悉见科技宣布连续完成1.2亿元A1、A2轮融资,由联想之星、金科君创、谷银基金、百度创始七剑客雷鸣、前小米公司高管、亚马逊公司高管以及产业基金联合投资。看好悉见团队技术能力的雷鸣表示,悉见“有较大可能性成为超级企业”。

  高盛曾预测,到2025年全球AR/VR市场规模将达到800亿美元,发展空间巨大,只是距行业爆发和规模化商业落地仍有一段路要走。

  成立仅三年的悉见科技,打算靠什么在玩家众多的赛道中突围?

  一套引擎

  比起考察产业方向和融资,刘洋觉得组建初创团队是更难的事。

  刘洋拉来的几位软件和运营方向的合伙人,都是来自小米的前同事。为了招揽靠谱的硬件业务负责人,他想了个办法,直接通过在北大就业办工作的同学,要到北大信息学院前后共五届毕业生的数千人名单,写了一封以《致疯狂的人》为题的邮件,附上乔布斯1997年重回苹果的广告《Think Different》以及他对悉见的规划和愿景。约谈了上百人,这个大费周章的“土办法”,最终让他挖来了硬件合伙人。

  团队深钻技术一年半后,2017年12月,命名为X1的第一代AR智能眼镜终于量产。

  X1系列中的顶配机型X1S采用一体化设计,重量仅为166克,搭载了三星Exynos8890处理器,分辨率为1080P×2,视场角为45°。为了有更好的佩戴体验,悉见团队对X1进行了几十项人机工学设计,以后脑勺承重的方式减轻佩戴时压迫鼻梁的问题,并考虑到消费者可能的近视问题而配备了近视矫正镜片。X1S还拥有4小时以上的续航能力。

  可166克的AR眼镜与日常佩戴的近视眼镜相比,仍然较重。“技术不是做产品的出发点,使用场景才是。我们从一开始就对第一代的定位想得很清楚:不做室外场景。”刘洋说。以博物馆为例,AR眼镜可以通过增强现实的方式复原历史场景,也可以让参观者看到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

  X1给B端用户的每台报价定在5000元至7000元左右,相比同行1.5万到2万元区间的智能眼镜定价低了许多。刘洋表示,悉见的硬件利润率在30%以内,希望能用更亲民的价格和产品体验,将开发者生态和客户生态建立起来。

  从立项到实现量产出货,X1的完成时间比原计划延后了半年左右。因为从算法突破、市场销售逻辑到硬件研发,悉见团队踩了不少坑。据刘洋回忆,硬件从研发到生产历经艰辛,从研发设计、工程样机到开模生产经历了9个大版本的迭代,30多个小版本优化,在关键元器件部分遇到过供应商掉链子,光解决AR眼镜的散热问题就花了上百天时间。“后来我们总结,做任何一个产品都要有敬畏之心,尊重其逻辑和程序,急不来。”

  不止于AR硬件,悉见走过2016年以研发为重的创业初期和2017年对产品和商业模式的探索期后,在2018年初步形成了“软件+硬件+云服务”的产品结构,分别对应三大拳头产品:XarStudio&SDK、X-系列AR眼镜、xarc.ai。刘洋形容,悉见提供的实际上是一套能驱动各种商业化场景及终端运行后台逻辑的智能引擎。“我们的模式理念和小米很像,以眼镜等智能硬件为终端,覆盖更多客户群体和场景,让软件和云服务产生更大价值。”

  2018年6月,XR云xarc.ai正式上线,在此之上,悉见提供了一系列XarStudio软件工具,包括混合现实场景编辑器、混合现实交互SDK等,支持多用户不同设备共享同一个混合现实空间。

  目前市场上不少AR应用体验都是基于图片识别或平面检测来实现,无法将虚拟场景进行持久化,用户只能碎片化体验,业界有诸如“AR isa snack, but not a meal”的说法,意思是AR不会成气候。针对这一痛点,悉见XR云xarc.ai尝试将超大场景混合现实地图采集、重建,实时加载虚拟世界内容,并让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坐标系合二为一,让用户可以获得稳定而贴近真实的多人交互体验。

  场景落地

  基于产品架构,悉见搭建了数据层、业务层和产品层的商业模式闭环。其中,以XR云为核心的数据层是最基础,为客户提供数据采集和云服务;中间的业务层则是悉见联合应用和内容方面的第三方开发者,共同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最顶端的产品层依据客户对硬件产品的需求、型号的不同来收费。

  “是个金字塔的结构,产品层目前还很小,但是我们未来重点发力的方向。”刘洋说。“场景落地”是刘洋提得最多的词。强调室内交互体验的X1已经应用于文旅、娱乐、房产营销、教育培训等行业场景,今年8月新发布的第二代AR眼镜XMAN则主推安防、警用、工业物流等重视提升业务效率的行业场景。

  XMAN眼镜重量仅33克,支持适配多款手机,具备每分钟2000帧的强大AI识别计算能力,支持人脸识别、人证比对、车牌识别等功能,计划于今年第四季度量产。

  B端场景逐步开拓,消费级AI眼镜产品也在悉见的规划中,预计2019年中发布,将会内置更多有趣的AI功能。刘洋强调C端是悉见的最终愿景,但他也认为,目前的AR技术仍无法支撑起消费级市场和适应消费者需求。“AR硬件要真正实现C端应用,至少还需要三年时间。”

  2017年悉见的营收在千万元量级,今年和明年的营收预计可达5倍增幅,已合作的客户包括中国科技馆、圆明园、万达、华为等百余家。刘洋向《21CBR》记者透露,悉见短时间内不追求利润,从产品、资本、市场和人才4个方面持续积累、提高护城河,是当下的重要任务。

  “有人说AR不是刚需,做AR文旅、AR商业没必要。可有一种刚需,叫作‘不被时代抛弃’,如同10年前你想不到现在已经退休的父母都在用微信。”刘洋说。

  本刊记者 何己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